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中国的古代运动项目,包括水嬉、龙舟争标、步打球、捶丸、马球、蹴鞠、打秋千、踢毽子、斗草等,并阐述了这些运动在古代中国的发展情况和文化内涵。这些运动不仅承载着古人对健康、活力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体育的热爱和执着,以及智慧和拼搏精神。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古代运动项目丰富多样
中国古人进行的运动项目包括水嬉、龙舟争标、步打球、捶丸、马球、蹴鞠、打秋千、踢毽子和斗草等。这些运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各具特色,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体育文化。
关键观点2: 古代运动承载着健康与活力
这些运动项目不仅有助于古人的身体健康,还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们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让人们在运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活力。
关键观点3: 古代运动体现文化内涵
这些运动项目不仅注重身体锻炼,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捶丸运动强调以和为贵、依矩守信等儒家精神,体现了古代中国的体育观念和人文精神。
关键观点4: 古代运动传承至今
虽然古代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它们的精神和内涵仍然在当今的体育活动中得到传承和发扬。中国奥运健儿们在比赛中展现的拼搏精神,正是古代运动精神的体现。
正文
体育运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展过大规模的体育活动。隋唐时期,随着疆域的扩大、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开放,体育运动也更加丰富多彩。
那么,我国古人要开运动会,都会有哪些比赛项目?原来这些运动,早就在千百年前刻进了中国人的DNA里?
水嬉,是古人对水上运动的统称,在宋代达到顶峰。
金明池是宋代东京城内的一处人工湖,本是训练水军的场所,后演变成皇帝在此观看水嬉盛会之地。
每年三月,金明池都会举行规模宏大的水上百戏表演,全城百姓也在此期间一同观赏,场面浩大,有龙舟竞标、水秋千、掷水球、水傀儡等形式多样的水上娱乐活动,堪称宋朝的“水上运动会”。
宋代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天津博物馆藏
描绘了金明池中及岸边人物景色,
整个画面约有千余人,姿态各异,神态生动。
“水秋千”是中国古代水上运动之一,类似于如今的花样跳水运动,不同的是它还结合了荡秋千这一难度动作。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侯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架(荡)平,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
即在鼓声的伴奏下,“跳水运动员”分为两队,在树立着秋千的船头之上,荡起秋千,当秋千荡到达与秋千架顶部持平时,才松开秋千绳,纵身跃向空中,在空中做出各式高难度的翻腾动作,最后落入水中,通过比动作的优美性和技术决出胜负。
清代 《金明池龙舟图卷》(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描绘了水秋千比赛的场景
西方的跳水项目,远比我们出现的晚。原来,我们中国的跳水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屡屡夺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我们的老祖先掌握了技巧,埋下了这项运动的文化基因!
2024年巴黎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
陈芋汐、全红婵夺得金牌
“龙舟争标”又叫“龙舟赛”“划龙船”,是所有水戏中场面最壮观的一项运动。
比赛前,先在水面终点插上一根竹竿,竿上缠锦挂彩,因其鲜艳,被称为“挂彩”。竞渡的船只以最先取得标者为胜,故又称之为“争标”。
全民皆可在金明池观看龙舟争标比赛,场面火热,氛围激烈,时人称之为“国朝一大盛观”。
描绘龙舟夺标场面画作依次为:
清代 《金明池龙舟图卷》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 郑重 《龙舟竞渡图轴》、清《雍正帝十二月景行乐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的皇帝和贵族喜爱打马球,但马的速度快,骑马击球容易摔伤甚至致死,于是,便出现了一种徒步持球杖打球的游戏方法,名叫“步打球”。
《朱瞻基行乐图卷》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描绘“大玩家”明宣宗亲自下场捶丸的情景
唐朝时,步打球在民间广受追捧,妇孺皆宜,就连经常只有“三分钟热度”的孩童都热衷于此。
宋代 佚名《蕉阴击球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描绘两个孩童在园中玩步打的场景
“捶丸”,则是宋人在唐代“步打球”的基础上,将“球门”改为“球穴”,并改名为“捶丸”,在宋元明三代发展并风行全国。捶丸又被称为“古代高尔夫”,却比西方高尔夫的诞生还要早500年。
宋元时期,捶丸的场地以地势起伏、草木相间的开阔山野最为适宜,到了明代,场地则变成了平坦无阻、四周被墙包围。这一改变,使得捶丸游戏更加亲民,轻松、优雅、门槛低的捶丸成为了古代女子热爱的运动。
明代 杜堇《仕女图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描绘了宫女在院内捶丸的情景
元代,专门记录捶丸运动的书《丸经》应运而生,也是我国第一部体育专著。捶丸虽然是一种对抗性运动,却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体育运动观——
《丸经》中强调捶丸运动“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明礼谦敬”、“依矩守信”、“心态平和”等丰富的儒家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我们的老祖先并不单纯将捶丸比赛的输赢视作这项运动的一切——通过运动实践正己修身,才是人们追捧捶丸运动的根本。
捶丸的“丸”,则是多由陶土烧制而成的陶瓷小球,古人为其绘制上多种纹样和色彩,让捶丸这项运动尽显中式趣味与典雅。
最初,马球流行于军队中,后来逐渐普及至闺阁之中。故宫博物院里就藏有一枚唐代女子马球纹铜镜。镜钮周边镌刻有四名女子驱马疾驰、挥杖击球的婀娜姿态。
唐太宗时还曾组建过一支宫廷女子马球队。在训练中,有些宫女因胆怯坠马受伤,才人武媚娘得以替补入选,经过刻苦训练,并最终成为这支女子马球队的队长。
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彩绘骑马打球女陶俑
陶俑手中的木质鞠杖已朽失,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五代后蜀花蕊夫人,也酷爱马球运动,还曾亲自教宫女们打球,并写诗记录下了宫女们打马球时的情形:
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
上棚知是官家认,遍遍长赢第一筹。
南宋(传)佚名《明皇击球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描绘了唐玄宗李隆基和嫔妃骑马击球的场景
北宋时期,“文艺青年”宋徽宗也曾组建过一支宫廷女子马球队,以宫女为主,无论在乘骑上还是服饰上都非常豪华,打球水平甚至可媲美唐代。
她们除了在宫廷里为帝王将相们表演外,还逐渐形成了惯例:每年的春天,都会在金明池汇演,广大百姓皆可观赏。
蹴鞠,又称“蹋鞠”“蹴球”,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繁荣于唐宋时期。2004年,国际足球联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
古人蹴鞠,有两种玩法:一种叫“筑球”,跟现在的足球比赛差不多,强调对抗性。对垒的双方身穿不同颜色的球衣,每队各十余人,将球踢入球门为进攻目标,进球多者得胜。
另一种叫“白打”,不设球门,主要是炫技巧,以头、肩、背、膝、脚顶球,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而球不落地,技高者获胜。
宋太祖赵匡胤就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白打”达人。这种花式蹴鞠因为活动量小,主要是在女子中流行。
宋代还设有专门的足球俱乐部,最有名的是“齐云社”。宋徽宗赵佶在登基之前,就是“齐云社”的社员。
“齐云社”里不仅有男子蹴鞠队,还有专门的女子蹴鞠队,最多时达到153人。球技高超的女子如果达到了校尉级别,也会被称为“女校尉”,享受和男队员一样的待遇。
唐豪的《中国古代球类运动史料初考》总结出中国古代足球的两大特点是“最早创造出女子足球”和“儿童足球”。
这两大特点在唐宋的文物和绘画作品中得到了印证,我们在其中都能找到描绘女子、儿童踢球的图像。
女子踢的鞠球称为“绣球”,比普通的鞠球更精致一些,有时会饰以彩绘,还有的会系上彩带。
每当女子蹴鞠队表演时,都是观者如云。只见这些女球员穿着宽松的四色衣衫,腰间系上漂亮的锦带,蹴球时玉面红妆、彩带翻飞、姿态矫健而不失风韵,让人十分惊艳。
| 打秋千
秋千,又名“鞦韆”,源自于古老的山戎族,南北朝时称为“打秋千”,唐宋以后逐渐演化为女子和孩童的游戏活动。
唐玄宗天宝年间,每到寒食节,玄宗都会让人竖起秋千架子,让宫中的嫔妃门在酒宴间游戏娱乐。
从文物画作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古代的打秋千多为站立姿态,女子身着盛装荡起秋千,人在空中,衣带飘飘,恍若天上的仙女下凡一般,很是养眼,所以玄宗称女子打秋千为“半仙之戏”。
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描绘女子荡秋千的情景
| 踢毽子
踢毽子是从古代蹴鞠发展而来,到了宋代,玩法开始多样化,既有脚踢,又有膝踢(耸踢)、肚踢(突肚)、头踢(佛顶珠)等。
明清时期,成为一种女子闺中消闲的体育活动。皇宫中的宫女们也极好踢毽子,光绪帝的瑾妃就是一个踢毽子的能手。
| 斗草
斗草也是专属于女子和孩童的一项活动,分为“武斗”和“文斗”。
儿童们玩的,通常都是“武斗”,就是各自采来一些有韧性的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互相勒扯,谁的草断了,谁就输了,玩起来“简单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