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秦大明
如果小明不见了,就到这里来找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家外汇管理局  ·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2025年1月银行结售汇和 ... ·  昨天  
德州日报  ·  今天起,临时绕行! ·  昨天  
岳西网  ·  道路封闭!岳西2条公交线路临时绕行 ·  2 天前  
国家外汇管理局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健全全 ... ·  3 天前  
国家外汇管理局  ·  李强在黑龙江调研时强调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秦大明

八佰|是瓜怂亦是英雄

秦大明  · 公众号  ·  · 2020-08-19 21:25

正文


1
电影《八佰》相信不少读者已经看过点映了。

在影院复工之初,《八佰》就以急先锋的姿态宣布定档,我当时跟相熟的朋友私下聊过,这片子票房应该能在25亿左右。啥疫不疫情的,只要好看压根挡不住。
毕竟其他的国产大制作都将目光锁定在了相对“安全”的国庆档,而管虎和他的这部《八佰》,虽然经过了诸多波折,却依然敢在院线还“百废待兴”之时出来“打头阵”,这无疑是一种勇气,或者说是一种气势,一种赵子龙单枪匹马冲阵扶危的气势。
你要问我《八佰》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我可以很干脆地说一句:《八佰》代表着中国战争片的最高水平。
现如今国产电影中正儿八经的战争片越来越少了,刘伟强拍《建军大业》拍出了几分古惑仔火拼的感觉,吴京的《战狼2》则更加接近个人英雄主义的动作片。
林超贤是个异数,他的《红海行动》展现了规格极高的战争场面,其中无论是枪械还是坦克,都可堪军迷朋友们反复考证而鲜少出错。
然而,还是我在写《1917》时用过的那个比喻,林超贤就像是一位严谨的工程师,全方面地展现了电影的重工业升级,而管虎则更像是一位兼具技术思维和人文情怀的艺术家。
《八佰》既好看,又感人。
好看在哪儿?
《复联3》、《复联4》之后全球第三部全程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大片,大量的全景,大量的细节,IMAX厅走一遭绝对足够震撼。
耗时一年半打造了一比一还原1937年苏州河两岸的实地外景,400多名演员经过了长达7个月的军事训练,作战场面既真实又专业。
300多颗照明弹、2000多台灯,摄影师曹郁的严格要求和精准调度,只为渲染出最接近夜间战争的灯光效果和画面质量。
视觉效果和美学价值并重,这绝对是《八佰》好看的地方,但也绝不是《八佰》的全部的亮点。
《八佰》最好看的地方,是感人。
2
要感人,先做人。
这句话也许听起来有点摸不着头脑,却恰是我最喜欢《八佰》的地方。
中国的近代是中华民族抵抗外辱、自强自立的百年,所以我们的战争片,很多时候都会涉及民族大义、家国情怀,这样一来,影片很容易陷入到宏大叙事的节奏中去。
所以我们在战争片中看过太多慷慨热血的将军,看过太多视死如归的战士,他们勇敢无畏、坚定不屈,闪闪发光的人格令每一个观众仰望——但这真的是“人”吗?
毋庸置疑,无私和勇气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品质,但这远远不是人类的全部。
作为一部战争片,《八佰》可能是你见过“瓜怂”最多的一部电影了,你无法预料到以“八百壮士”对抗数万日军的战斗中,会有这么多胆小、自私、卑微的同胞。
老葫芦只会抱头鼠窜,端午看见敌人就瑟瑟发抖,小湖北在战场中更是犹如梦游;形容猥琐、面目精明的老算盘,一心盘算着怎么当逃兵;人高马大的老铁一脸剽悍气质,炮火一响马上就怂成鼹鼠。
苏州河的两岸可谓一面天堂、一面地狱,但我们“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租界同胞们似乎也没好到哪儿去。
青帮的刀子对流民冷眼旁观,把中国军人拒之门外;阁楼上的知识分子对日寇破口大骂,皆是夷夏大义之言,却也只敢龟缩在自家阳台之上。
这就是“抗日战士”?这就是“爱国同胞”?这不是,但这是“人”,趋利避害、恐惧危险本就是人的本性。
保安团的士兵很多都是未经过军事训练的农民,一上战场就发抖掉链子,这不正常吗?老算盘是个会计,枪都不会拿,遇上这么个“必死之战”,不想跑才怪了吧?谁说彪形大汉就一定是猛男?大个子就没有怂的资格吗?
租界政治问题复杂,放一个中国军人进来可能就等于向日军宣战,租界里万千外国人和中国人的命不是命?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知识分子自有其报国方式,难不成非得穿上军装去真刀真枪打鬼子才叫爱国?
这些人也许不光彩,但都很“真实”,他们的恐惧,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恐惧。然而,就是这些“瓜怂”,却在这场战役中逐渐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端午看到前一秒还对自己骂骂咧咧的士兵,下一秒就奋不顾身地发动自杀式冲锋,战士的种子在心中开始发芽,最后胆敢对着飞机举枪射击。
老铁看到中枪倒地的战友还在用尽最后一口气朝着他高呼“帮我补枪”,胆怯的血液开始升温,他跑出掩体救援伤兵,最后成为留守敢死队的一员。
青帮的刀子,本是独善其身、隔岸观火的市井心态,却终于在青帮兄弟们接连在冲桥过程中惨死后,毅然挺身而出,在日军的枪口下舍命为中国军队带去了电话线。
阁楼上的一介文人,虽只会义愤填膺地“口头爱国”,但也从只能将太太的首饰捐给对岸,到最后冲冠一怒地端起猎枪向对岸射击!
老算盘最终还是跑了,似乎没变?但谁又规定每个人都必须变呢?
3
管虎导演在《八佰》对于人物群像的塑造太出色了,观众能够看到几乎每一个正面描写的人物全部的心理变化,每一个人物的角色弧光都是那么真实可信。
他们并不是高大全的英雄,而是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否则你哪儿见过英雄在英勇就义还要缠着老哥们追着问“摸过女人的胸吗?”、“什么滋味?”……
英雄本就不是天生的,放下屠刀就能够立地成佛,凡人到英雄未尝不也是一线之隔?
以畏缩写冲锋,以胆怯写勇气,以仓皇写坚决,以自私写无私,强烈的反差营造出强烈的情感动能,不必上升到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仅仅是关于生存的意义和人类的尊严,《八佰》就足以让任何一位观众产生共情。
这就是“要感人,先做人”。
当然,人“做得好”,也得靠演员演得好。
《八佰》中的演员我几乎挑不出毛病来,如魏晨、俞灏明等人,靠着逼真的妆容和投入的表演,都磨掉了演员身上的个人色彩,将表演完完整整献给了人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