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专业视角的规划资讯传播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禽报网  ·  冻品\\2月上旬肉鸭产品市场行情分析 ·  6 小时前  
禽报网  ·  行业\\2024年全国饲料总产量3.15亿吨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同衡学术 | 高度城镇化地区全域乡村规划方法探索——以晋江市规划实践为例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公众号  ·  · 2017-11-21 17:30

正文

宣讲人:清华同衡总体规划研究中心城乡统筹与村镇规划研究所 侯建辉


本文为“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宣讲论文

作者:侯建辉 闫琳,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规划研究中心城乡统筹与村镇规划研究所


1


— 引言 —


我国改革开放在实现高速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城乡差距扩大、资源环境恶化以及城乡矛盾碰撞激烈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在“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等新的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乡村地区的多元价值也得到重新认识, 我国城乡关系逐渐从“重城轻乡”进入了“城乡融合”的时期


从我国现行城乡规划体系来看,虽然2008年《城乡规划法》的提出明确将乡村地区纳入城乡规划范畴,然而针对乡村地区的规划思路、技术内容接近空白。当前乡村规划的视角存在两大特征,一是 将乡村视为点状空间,侧重对村庄居民点和居民点体系的规划 ,缺乏对建设空间之外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的管控和引导,对乡村地区作为一个“域”的整体考虑不足;二是 侧重对乡村建设和整治的规划引导 ,而对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虑较少,尤其是资源的统筹、产业发展的路径等等。


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提出乡村规划的对象应由过去的点状空间转向城乡面域空间,除传统的建设空间规划之外,应同时对乡村生态空间、农业空间等进行安排,真正实现规划的城乡全域覆盖;也有学者[ii]提出未来乡村规划体系构建的重点是各类规划间的协调统筹,如提出统筹相关规划,在同一横向层面进行整合,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应在县域层次将村镇体系规划与土地规划、环保规划等整合,避免多项规划指导带来的管理上的混乱等。但是由于目前乡村规划体系尚缺乏权威的法律支撑,导致以上研究以理论层面的探讨和展望为主,具体实践尚不多见。


本文依托在福建省晋江市的 “全域田野风光规划” 项目实践,针对高度城镇化地区探讨全域乡村规划策略与方法,是针对乡村地区“域”层面规划的一次重要尝试。


2


— 全域乡村规划的项目尝试 —


1)晋江市提出《全域田野风光规划》是发展阶段的选择

福建省晋江市是我国县域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以制鞋、纺织服装、建材陶瓷、纸制品等制造业为支柱产业,是著名的“品牌之都”。近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和快速城镇化进程也伴随着城乡关系的矛盾凸显——包括生态、农业空间受到不断侵占,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空间品质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等,严重制约了晋江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家提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福建省作为首个生态试点省份,开始深入思考与谋划发展转型道路。而作为福建省经济排头兵的晋江市则率先开始反思自身城乡发展问题,提出编制 《全域田野风光发展规划》 。这个一度被认为是一项“景观规划”的项目,提出要统筹考虑生态保护、农业发展、乡村建设和美丽田野风光等综合要求,整体谋划一个可持续的全新发展目标。在项目组与甲方反复充分沟通之后, “全域乡村规划” 概念才最终确认。

2)全域乡村规划是对城乡图底关系的反思

如何理解“全域田野风光”的内涵,是形成全域乡村规划概念的第一步。我们查阅《辞海》中对“田野风光”的表述,“田野”即“田地和原野,是自然风景与农耕文明的充分结合”;“风光”则是“风景与意象,是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与人工呈现”。我们认为, 美好的田野风光是“整个乡村地区生态、生产、生活和景观四个方面的共同呈现” 。因此,本次全域田野风光规划任务的内涵,是 以塑造“美丽田野风光”为核心,全面改善和提升乡村地区生态、生产和人居环境的一个“综合规划” 。因而,规划确定了“以晋江市行政边界内所有乡村区域”为规划范围,是高度城镇化地区县域层面谋划“乡村地区”整体发展的规划探索。


这样一个规划范围的确定,实际上也是对传统城市总体规划“图底关系”的一次重要反思。 从城市总体规划视角来看 ,往往以建设空间为主体的城镇地区作为规划的“图”,而包含了大片生态、农业空间的乡村地区往往被作为“底”进行留白。然而这种没有管控的“留白”,一方面 忽略了乡村地区重要而多元的价值 ,同时也 为城镇建设用地无序拓展留了“后门” ,致使乡村空间被不断挤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空间被不断侵蚀,乡村风貌特色丧失等诸多问题。因此 本次规划转换了传统规划的“图底关系” 以乡村空间为主角,探讨以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为核心的空间组织模式,从“城进田退”到“绿进红退”,同步改善乡村地区的生态、生产和人居环境,探索一个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3)全域乡村规划是对乡村空间内涵的全新理解

目前国内较多针对乡村空间优化的规划实践,主要集中在对生态空间、农业空间的保护和对乡村建设的管控等,但这样的规划思路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原因有两点:一是 高度城镇化地区周边的土地价值极高,城市开发动力过强,使得单纯保护和管控的难度极大 ;二是 这些地区的乡村空间功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乡之间的功能互动使得乡村不仅在承担生态和农业生产的核心承载,更是一个兼具生态、生产、生活、文化、游憩等多种功能内涵与价值的综合空间。


因此,本次“全域乡村规划”提出要 重新理解乡村地区的功能内涵,统筹考虑乡村地区的多元功能价值 ,将乡村地区 生态保育、农业发展、乡村建设、文化休闲 等功能在一个整体的“域”空间进行统筹安排, 系统性、整体性的谋划乡村地区发展,力图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给市民创造休闲游乐的好去处”的城乡协调共融。


3


— 全域乡村规划的技术探索 —


基于对项目任务的解读和对发展目标的确定,在《晋江全域田野风光规划》中,我们还全面探索了“全域乡村规划”的技术体系,因为对于这类规划内容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借鉴。


我们的主要思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 以挖掘乡村空间特色为出发点,构建乡村地区的空间结构 ;二是 以乡村复合功能为核心,探索乡村地区规划策略 ;三是 针对实际管理和实施需求,探索规划实施路径


1)挖掘乡村空间特色,构建乡村地区的空间结构

乡村地区具有空间要素复杂,系统内部高度关联性的特征,如何识别并提炼出乡村地区的空间特征,并构建乡村空间结构,并以此为抓手实现乡村地区的整体优化提升,是决定性的环节。


乡村地区以大面积的生态用地、农业用地等非建设空间,构成了绿色的“面域”背景 ,这些非建设空间的生态环境功能、农业生产功能既是乡村地区最独特的功能,也构成了乡村地区最独特的景观。其次, 一些联系大片生态空间的生态廊道(如一些河流、湿地等)、交通廊道(如一些快速路等)等自然或人工的线形、带形空间,是乡村地区的重要空间组成部分 ,它们主要起到了“连通”和“阻隔”的作用,使得生态体系更加完整,并且可以防止不利因素流动和扩散。最后, 大量散落在乡村地区的村庄居民点、工矿用地等小斑块“点状”建设空间 ,则是村民生活以及非农生产活动的主要载体 ,该类空间与周边非建设空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其功能安排和布局组织对非建设空间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本次规划从乡村地区空间要素的主要特点出发,尝试构建 面、线、点一体化的空间构架 以“面状”的非建设斑块为主体,以“线状”的绿色廊道为网络,串接点状的乡村空间,形成一个系统内部高度关联性的乡村整体空间格局。


(1)确定面状空间


规划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结合现场踏勘认知,识别全域面积大于2平方公里的生态斑块和基本农田斑块,并结合自然保护区、美丽乡村和文物古迹等重要的自然、人文资源范围的校核,综合划定了若干农业、生态功能重要、资源丰富的地区作为田野风光重点发展片区;在此基础上,与《晋江市城市总体规划》《晋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法定规划进行协调,一方面 尽可能保证大片农田、生态空间纳入片区,同时面向实施和管理的便利,综合考虑行政边界、交通干线、河湖水系等要素作为边界划定依据。

田野风光面状空间的确定  从左至右:生态要素识别、农田空间识别、相关规划校核


(2)确定线状空间


运用生态最小阻力法识别全域现状生态廊道,并实地踏勘主要交通干道的景观现状,综合选取重要的生态廊道和景观优越的交通廊道,初步构建绿道体系,作为县域乡村空间体系的总体骨架;在此基础上,与《晋江市绿道网系统总体规划》紧密协调对接, 从串联更多的田野风光片区和各类资源点的角度,对绿道体系进行优化和补充。

田野风光线状空间的确定  从左至右:生态廊道识别、绿道规划对接、资源选点校核


(3)确定点状空间


全面梳理全域乡村发展现状和资源特点 ,包括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具有特色资源的村庄,同步考虑村庄与片区、绿道的临近关系,最终 筛选15个田园特色村庄作为全域乡村空间优化的亮点和示范 。同时考虑特色村庄更好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尽量保障每个镇、街道均有田园特色村庄。

田野风光点状空间的确定  从左至右:特色村庄选点原则、特色村庄分布校核


(4)构建“面-线-点”结合的乡村地区空间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最终形成了“面-线-点”结合的全域乡村地区空间结构。其中 14个田野风光片区作为面状要素,是空间体系的重要锚固点 ,主要承载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和休闲游憩等综合或特色功能; 绿道体系作为线状要素,串联各片区和特色资源点 ,构成乡村地区空间体系的骨架;而 田园特色村庄作为点状要素,是空间体系的亮点 ,集中展现晋江乡村的乡土、民俗、建筑文化特色,重点进行空间布局优化的试点,并逐步带动全域乡村的整体提升。

全域乡村地区空间体系规划图

2)突显乡村功能与价值,探索乡村地区的发展策略

城与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乡村是城市的母体保障,而城市是乡村的动力来源。在新的时期下,城乡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城镇化密集地区,城乡联动的频繁,城市功能外溢,使得乡村地区不仅承载着重要的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内容,更承担着很多与城市地区密切相关的休闲、游憩、以及作为美好绿色空间的景观功能,乡村的多元价值越来越得到体现。因此规划 从乡村多元价值和复合功能入手,从生态、生产、生活和景观四大方面细化乡村发展的整体策略


(1)提高生态保育功能,修复与拓展非建设空间的“生态拓展策略”


针对晋江生态本底脆弱,生态格局破坏明显的问题,规划对乡村地区提出了 生态为先 的策略,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细化落实生态红线管控要求、生态空间的拓展和修复等方面展开规划策略。


一是 构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 。在现状生态斑块基础上打通必要的生态廊道,补充重要的生态节点和区域的生态要素,将已经破碎化的生态空间尽可能的联接和修复,重新构建“网络状”的全域生态安全格局。


二是 细化落实生态红线及保护要求 。充分对接《晋江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各级各类红线范围和保护要求,在全域乡村空间格局中进行细化落实,并针对各片区生态本底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深化生态管控要求,强化乡村地区的生态保护功能。


三是 在“绿进红退”理念下进行生态空间的修复和拓展 。如划定现状有基础或有潜力的生态可拓展空间,提出优先进行生态修复;同时针对晋江生态环境的具体问题,提出湿地修复与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的工程措施,逐步拓展全域生态空间。

从左至右: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图、生态用地发展边界图


(2)提升农业功能价值、强调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策略”


规划反思了仅从保护农业空间进行规划的单一视角,特别 强调乡村地区的农业功能价值,推动以农业为基础的三次产业融合、联动发展 ,从而实现农业空间的保护和价值利用的双重目标。规划从拓展农业功能的四大环节入手,对 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制造、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互促、以及农产品流通销售 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策略。


一是 农业种植的品牌打造和规模化经营 ,延续本地传统优势,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价值;二是 延伸农业产业链 ,与本地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环节对接,并融入文化创意、绿色健康、乡土特色等理念,充分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 大力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互促发展 ,结合晋江乡村地区的各类旅游资源,发展趣味盎然的乡村旅游,发展“食宿游购学”一体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四是 在农产品流通销售和信息服务环节,提出完善物流和互联网对农业相关产业的服务支撑,实现农产品高效运输和品牌推广 等。

从左至右:农业生产空间规划图   、休闲农业布局规划图


(3)提高生活品质,回归美好田园的“人居优化策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