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为何从一开始会选择低成本的产品路线和运营模式?最重要的原因是,从校园这一单纯封闭市场起步的ofo创业团队,可能严重低估了城市这一复杂开放市场的人性之恶。
就在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我在小区外偶遇一个带着十一二岁的儿子,正在用油漆遮盖小黄车车牌的中年男人。我质问他为何“刷车牌,还一次刷两辆”,结果对方振振有词地反问我:“车是你家的吗?一辆我上班,一辆儿子上学”。
我宁愿相信,我的这位邻居,在平时也许是一个遵纪守法的普通人。然而,吊诡的是,在面对一辆小小的ofo共享单车时,我的邻居为何只用了1分钟,就变成了一个破坏规则的“恶人”,甚至不惜在未成年的子女面前做出糟糕榜样。
根本原因还是要从产品设计中找。商业文明不是用来测试人性的,好的设计能够激发人性之美,而坏的设计则会诱发人性之恶。很不幸,ofo属于后者。
在推出新一代Curve车型之前,ofo是与天津几家自行车厂合作,以传统的批量订单模式制造车辆,其产品设计和工艺取决于代工厂,而这些工厂能够造出来的产品就是普通自行车加上车牌和机械锁。曾有人笑称,ofo是全中国最大的自行车采购和维修公司,用户层面只需一个Excel表格记录下所有的车牌和密码,然后开放给用户查询即可。
当然,小黄车的技术后台不可能这么简单粗暴,但ofo的技术积累薄弱也是事实。这意味着,用户在输入密码后是怎样骑车的,有没有破坏单车、有没有把车辆转为私用,是一个完全的黑箱状态。ofo的管理层知道自己造了多少车、每天投了多少车、收了多少租金,但无法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免费蹭车、有多少辆单车被毁、有多少辆单车成为“私家车”,更无法知道是谁在作恶。而一旦用户也意识到这一点,潘多拉魔盒也就被打开了。
车辆损毁始终是悬在共享单车行业头上的最大魔咒,无论是摩拜还是ofo都会面对这一终极难题的检验。但是区别在于,摩拜单车即使避免不了所有的车辆损毁,至少可以通过车辆自带的GPS定位模块,顺藤摸瓜找到车辆和作案者。摩拜的gps追踪放大了作恶的暴露和惩罚系数。这让摩拜单车获得了遏制人性之恶的武器。
相比之下,在鼓励用户人肉举报、公安机关偶尔抓捕个案外,ofo很难用技术构建针对作恶者的威慑力,那么它就只剩下了一个选择:建立信息墙,尽可能不让用户知道这一产品设计导致的系统性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