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画像1
李昭德是武则天时期的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实际上就是宰相之一。他精明强干,作风硬朗,武则天很欣赏他,曾感叹道:吾任昭德而获安枕!
有了李德昭这样的干臣撑住场子,老太太才能安心在内廷与小鲜肉们厮混。
然而,作风硬朗也往往意味着为人霸道,处事极端,有时候不免被同僚嫉恨。一位大臣在给武则天的告状信中就直截了当地形容李昭德“胆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
李昭德影视形像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但从下面几件事上看,李昭德当时的行为的确够嚣张。
武则天将侄子武承嗣列为重点培养对象,比硕果仅存的两个亲生儿子李显、李旦还亲,不仅封武承嗣为魏王,还任命他为文昌左相,掌管朝廷政务,有爵有权,名实兼得。
李昭德虽然受到武则天重用,但他内心还是希望由李唐子孙承继天下,看不惯武承嗣日渐坐大。于是他劝武则天:承嗣已经封王,就不该再掌握中枢,前朝许多皇帝亲生父子之间为了权势还互下黑手,何况你们这种姑侄关系呢?由亲变仇,都是权力惹的祸啊。
做了半辈子太子梦的武承嗣
武则天大吃一惊:这个我倒没想到。嗜权如命的她立刻下令罢免武承嗣的相位,改任他担了个太子少保的虚衔。
但武则天的心思已经朝野尽知,一些刁民觉得机会来了,纷纷上演一幕幕丑剧,以图封官晋爵。
洛阳人王庆之自称民意代表,率领数百地痞流氓跑到皇宫门口,请求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觉得时机不成熟,表示不同意。但这伙人不但不散去,反而更加激进,喊口号扯标语,说不立老武家的人为太子,广大吃瓜群众坚决不答应!
很难说这背后没有武承嗣的授意。武则天没想到群众对老武家感情这么深厚,有点动心,就让李昭德出去问个究竟再说。李昭德率侍卫走出宫门,二话不说,下令将带头大哥王庆之摁在地上,一顿板子砸下去,直接拍成了碎黄瓜(杖杀)。这伙地痞见势头不对,一哄而散。
回到殿上,李昭德气鼓鼓地嚷道:这事有啥可问的?自古以来哪有侄子给姑妈立庙的?你又不是没儿子,再说立了武氏为嗣,您将来见到天皇(高宗李治,这是天皇的正版原主,日本那个是抄袭盗版)咋交待?
一席话说得武则天低头无语,只得打消了废子立侄的念头。
武则天所建万象神宫想像图
过了几天,又来了一拨儿溜须拍马的。有个人从洛水边捡到块石头,白底红心,跑到宫门称:这块石头对陛下耿耿赤心,象征着全天下老百姓的一片忠心!
武则天还没说话,李昭德就破口大骂:混帐东西!难道洛水里其它的石头都是反贼吗?给我打出去!
没事去河边捡块石头,遇到不俗的捡回家供起来就成,一个搞文玩的非要掺和政治,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奉劝各位石头侠,把手上那些跟政治寓意沾边的石头捂紧藏严,千万别拿出来臭显摆,更别指望献宝立功。
武则天篡位后,总担心来路不正,怕人不服,一方面鼓励奸佞之徒献媚劝进,一方面任用酷吏打压陷害政见不同者。唐朝著名的酷吏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人都出产于这一时期。李昭德早就对他们恨之入骨,终于抓住一次机会,狠狠地参了侯思止一本。为安抚人心,同时也觉得这些酷吏已经充分发挥了作用,再惯着他们就会适得其反,武则天于是很通情达理地下令将侯思止鞭笞处死。
屡屡与武氏势力作对,让李昭德一直身陷舆论攻讦之中,再加上他个性霸道,连武则天盖了章的诏书都照样驳回重议,终于让武则天产生了疑虑,在来俊臣等人的诬陷下,武周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70年),李昭德以谋逆罪名入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数过几天,原告来俊臣也因同样的罪名跟被告李昭德关在了一起,并被判同日处斩。对于武则天来说,局势已经明朗,一切尽在掌控之中,是时候该清理一下朝中的极左派与极右派代表人物,让臣子们恢复平和而中庸的正常政治生态。
临刑那一天,天降暴雨,观刑的官员和百姓一面为来俊臣被杀欢呼雀跃,一面为李昭德之死惋惜哀叹。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纠结、最刺激的一次斩决——观众的情绪在上一刀还处于亢奋状态,转眼到了下一刀就180度急转弯,进入哀痛模式。
所幸,大唐的皇族们没忘记李昭德。神龙二年(公元706年),革命成功的唐中宗李显为李昭德平反,追赠他为左御史大夫。故事尚未结束,荣誉仍须继续。
数十年后的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唐德宗读到这段历史,感慨不已,嫌祖辈有点小气,下令加赠李昭德为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