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府井风入松文源书店,我见到了百忙之中的书店董事长王炜先生。在他递过来的名片上,赫然印着一行小字“人,诗意地栖居……”。如果去过北大南门东侧的风入松总店,在入口的门帽上,您同样可以看到这行字。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转引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诗:“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这是一种生活境界,是王炜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他希望人们能达到的一种境界。
学术书店学人开
民营书店的兴起成为近年来中国图书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京城大大小小数十家由文化人经营的人文社科书店中,风入松以其清雅的格调分外引人注目。书店开业于1995 年 9 月,总店面积 860 平米,经营二万余种图书,环境幽雅,宽敞明亮,书墨飘香。经营者精心的布局和别致的摆放一扫往日书店沉闷单调的氛围,书拥有了一个诗意的空间。一年之后进驻王府井商业大街的文源分店,同样保持了这种风格。徐徐书香飘飘盈盈,书里书外皆有文章。读者流连于书店,徜徉于书海,接受文明的浸染,感受知识的力量。而做这些文章的,便是北大外国哲学研究所副教授王炜。
王炜酝酿开书店的念头已经有七八年了,他说自己办书店是基于一个学者的朴素追求——为了让大家读书,而且是读好书。现存的图书流通体制未能提供一个适合读书人的书店,真正读书人想读的书不仅难出版,而且也难买,另外购书环境也太单调。王炜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自己也有许多好书,也存在广大的读者群,关键是要顺畅流通体制,要有人去做,去活跃图书市场。现在的国内图书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活力,由学者、文化人开办的学术书店正在向市场证明着他们的成功。王炜坦言:“由于我们都是学者,都是文化人,自身和学术界的联系比较密切,也使我们很容易与出版单位建立良好的双向合作关系,我们有能力帮助他们策划在专业上比较有分量的选题,也有能力帮助他们去推动市场。”这是学者的优势,也是学者的自信。王炜一再强调,他开书店,首先是一种文化行为,其次才是一种商业行为。书店也需要赚钱,赚钱的目的是为了向读者提供更多的好书,为了让这项文化传播事业做得更好、更长久。
仁者风范智者怀
五十开外、身材魁梧的王炜说起话来慢而有条理,言辞中极富思想性,心灵中充满了爱和责任。王炜说,风入松就是要为读者营造一种宽松的购书氛围,让他们觉得在这里购书是一种文化享受。为了这种享受,风入松为读者想到了很多,做了很多。
书店是个安静清雅的场所,风入松将此发挥到极至。在北大风入松地下室总店,一幅陶醉于书中的漫画和画中那句“别打扰,看书您请进”将你迎入大厅,在这里,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在整齐的书架之间游弋,寻觅,看到感兴趣的书,抽出来,翻翻,看看。站累了,你可以找个凳子坐下,接着看;口渴了,你可以上茶座,要一杯清茶,边喝边看;碰上有用的内容,你可以摘抄,也可以复印;看到满意的,你买走,下次欢迎再来。
据说每晚六点半过后,总店挤满了看书的学生,简直成了北大里的又一间晚自习室,“北大第二图书馆”。对于正在长知识而又囊中羞涩的莘莘学子,王炜格外关爱,他说:“我是老师,我怎么能不让学生们看书呢?只看不买,也可。一本书,你看了,就对你有好处,开卷有益嘛。书就是让人读的,好书更需要更多的人来读,传播文化是件功德。”我告诉王先生,其实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还是会买书的,只看不买,心里愧疚得慌,不好意思的。他听了哈哈大笑:都说顾客是上帝,这就叫感动上帝了。
当然,王炜自有他的自信。他认为学术类书籍不比消遣性书籍,随便翻翻即可,它需要认真地看,反复地看。真是好书,还是值得买回去的。风入松经营的人文社科类书籍绝大部分都属于收藏书种,往往让人越读越爱不释手,最后非买走不可。
经营书店,需要勇气和魄力;推荐好书,需要眼光和智慧。目前风入松有三种好书推荐方式:一是在书店醒目处专设展台,直接摆放推荐书籍,引导读者;二是向十几家报纸和电台、电视台公布风入松排行榜,及时介绍销售热点,引导市场;三是在《北京晚报》上开设新书推荐榜,专门介绍刚刚面市的好书。除此之外,风入松还直接介入出版,目前已有 6 部有分量的书出版发行。如《俄罗斯重振雄风》、《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走向 MBA》等,发行量都不错,既受到读者的欢迎,又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王炜说:“国外许多出版业者本身就是高品味的书商,书商参与出版业,恰好架起了沟通读者与出版者的桥梁,双向沟通彼此的信息资讯,能够在市场经济的法则下促进出版业的良性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风入松还利用最新的销售手段——国际互联网向国内外的学者、读书人推介图书。为了更好地吸引读者,传播文化,风入松自成立以来,策划举办了许多文化活动。如独家赞助第二届北大读书修身文化节,《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学术研讨会,组织“百年北大、学问中国”演讲活动,建立文化沙龙,开办“风入松画廊”。再如今年(编者:1998年)2 月27 日的《北大往事》首发式,(编者:1998年)6 月2日安顿的《绝对隐私》签名售书兼作者、读者座谈会,著名美籍台湾作家刘墉先生与读者见面,演讲和签名售书,著名台湾作家柏杨签名售书,等等。现在的风入松每两周就有一次文化活动,近期还准各设置专门的工作室来进行策划。王炜说文化事业需要文化人来做,“一个好的书店不但是一个传达思想的空间,还应该是一种思想雕成的艺术,是经营者思想的展示。”“风入松旨在提供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作者、学者、出版单位和新闻媒体一起共同推动我国的文化传播事业。”
文明本是人间事
走向文明,是人类社会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地球上的其他民族也在奋斗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璀璨文化。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类进步不止,而书籍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阶梯。
王炜说:“我从事的是一项文化传播事业,这项事业太有意义了,值得去做。文章千古事啊!”王炜是老三届,1977 年考入北大后选择了哲学,他说他们这一代受到的是正统教育,理想主义根深蒂固,对国家的发展进步抱有匹夫有责的热情,从内心里希望好好地思考一些问题,踏踏实实地干一些事情。他又说:“我虽然是搞哲学的,可我喜欢操作,不喜欢概念性的东西。海德格尔说:概念禁锢思想。我欣赏的是哲学里活生生的东西,我只想多做一些事。一个人可以想到的事情很多,我相信可以做到的事情也很多——我们做事就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不是吗?”王炜坦言现在的日子比原来忙多了,活动很多,加上自己的学术研究,带着三个研究生,还要讲课。而书店的风格、品位以学术为背景,办好了反过来又可以为学术服务。爱书、懂书的他仍然在不断地读书,扩大知识面。虽然很忙,但乐此不疲。
谈到即将来临的 21 世纪,王炜认为,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将会更加尊重知识、关注历史。他说其实档案和书一样都非常重要,档案馆应充分发挥它的文化功能,应多培养加工人才,要有相当的材料积累,经过分析产生结果后才能对公众起到更大的教化作用。由于时间关系,我没能来得及向他介绍北京市档案馆的这方面工作。但我们都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书店也好,档案馆也好,将愈来愈热闹。
书香随风入松来
如今的风入松已经成为一家名气大、品位高、文化氛围很浓的学术书店,它体现着学人办书店的特色和成功,展示了文化人的精神追求。这个书墨飘香、充满诗意的好去处,已经成为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风入松董事长王炜、季羡林教授,在北大“风入松”。唐师曾摄
“风入松”这个名字清新悦耳,有一种歌的韵味,诗的意境,极富旋律美。王炜说,风入松本来就是一个词牌名,可以入乐,是我国有着浪漫情怀的古代文人境由心造的产物。另外,词牌又是一种可以填充的东西有一定的格调,但填充的内容不同,风格就不同,或华丽、或悠扬、或豪壮,处于不同心境中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风格中找到慰藉,产生共鸣。书店也是可以填充的,不同的书籍构成不同风格的书店。风入松已经有了一定的风格,要办得更好,需要不断有好书、有更多的读者。对于风入松这个名字,很多读者都有十分诗意化的联想:风潜入松林,渐进渐深,松涛远近起伏于耳,意境优雅,韵味深远,宛如读书,由浅入深,渐入佳境。不少读者认为书店的各种活动就象阵阵林涛,不断送来文明的清风,带来诗意的满足。
风入松还有一个同样很美、很好听的外文名字叫“Forest Song”——森林之歌。经过三年的运作和市场的塞砺,王炜和他的风入松正日益走向成熟,走进他们这片歌唱着的森林,你也会随之歌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