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们,是美好乡村的“守护者”、脱贫建设的“领路人”。他们扎根基层,架起村民、政府、企业等多方沟通的桥梁。2019年5月20日起,乐居财经联合碧桂园推出“凤凰涅槃‘1+x’计划”,奔赴9省14县,对话
“中国老村长”,挖掘一线脱贫攻坚的奋斗故事,献礼新中国成立70年。本期【中国老村长】
陕西省耀州区杨山村卢满银。
出品人
| 贺寅宇
总策划
|
陈海保
统筹
|
王川 潘宇凌 王敬宾
撰文
| 赵盼盼
摄影摄像
| 孟雪祥
编辑
|
赵星雯
杨山村村子后面的一片核桃林里,卢满银背着打药桶,正在给核桃树打药,“现在核桃还没成熟,如果不及时打药,果子就被虫咬黑了,到七、八月份还没成熟就会掉落”,卢满银说道。
从核桃林出来不远,是一条刚修不久的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这是卢满银在二十几年的村支书生涯里,为村民做的最“骄傲”的事情之一。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人尽皆知的俗语,对于远山深处的村庄来说,尤为明显。但动辄几十上百万的修路资金,也是现实的困难。
杨山村离耀州县城有40多公里,地处偏僻、山大沟深,是人们对杨山村的第一印象。村里仅有90多户村民,交通阻碍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曾让这里的贫困发生率高达70%。
“没修路的时候,去县城要到大路上才能坐班车,去程和回程都要耗费一整天的时间,所以当天去什么事都办不了。”路不通,成了卢满银心头的“老大难”。
从2007年开始,卢满银就在为村里修路四处张罗。
那一年,卢满银先后联系到两个外地的老板来帮修路,商量着先把村里路基处理了。但都因村里的资金不够无法继续。卢满银当时心里着急,但没有办法。
但卢满银没有放弃。2009年,村里又开始修路,从陈家坡修到杨山村一共6公里,一公里30万包给富平的一个老板。按照当时交通局的资金,一公里只能负担19万,村上要承担一公里11万的资金,协议签了以后,村里就面临着66万元的债务。
为了这66万,卢满银愁坏了。他找领导、找熟人、拉关系,“有30万块钱是以工代赈资金,剩下的钱都是这儿要几个,那儿要几万,像挤牙膏那样挤出来,也有一些人捐了款。”最后勉强还了45万。
还有21万,直到2018年才把钱还上。钱欠了将近十年时间,这是卢满银最闹心、最伤心的一件事。
2016年,卢满银又组织修建了老爷岭到袁坡的6公里路,2017年又修了6公里,在卢满银卸任的时候,村上的路终于全部修通。“现在去城里就一个小时”,卢满银高兴地说。为了这去城里一小时,从2007年到2017年,卢满银张罗了十年。
卢满银今年54岁,从1995年5月开始担任杨山村支部书记,到2018年10月退休,总共干了23年,去年选举的时候因为年龄偏大,辞去了这个职务。
在23年的村干部任职期间,卢满银带领村里人退耕还林、建学校、修路通电、搞移民搬迁,这几件“大事”直接影响了村里的经济增长、教育发展及住房建设状况。
其中,1999年的“退耕还林”是在卢满银看来对村里发展影响颇大的一件事。当时,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卢满银带领村里人把原来坡度较大的耕地全部改成经济林,栽上核桃树。
那一年全村实行退耕还林1268亩,一口人平均栽核桃树4亩。前些年核桃价格好的时候,平均每家每年能卖两万多块钱,收入相当可观,加上当时村里也争取了国家退耕还林的资金,一亩地一年补助160块钱,连续补助5年。这使得杨山村的贫困面貌逐渐发生着改变。
核桃产业的发展让卢满银看到了新的机遇,他坚信只有产业才能让村里发展越来越好。因此,他四处联络,引进企业拉动村里产业增长,现在杨山村建了养羊场,可以提供一部分岗位带动贫困户,还盖起了蘑菇和香菇大棚。
而卢满银也因为工作表现突出,被耀州县委授予“郭秀明式好干部”称号,并先后获得县级、区级优秀共产党员奖励2次,镇上的奖励已经数不清了。
“卢满银能干,愿意带头为村里做实事”,而且关键是“能帮拉到资金找到发展项目!”这是乡亲们最佩服他的地方。
杨山村的冯清明,今年54岁,家里条件一直不太好。早些年做磨面生意,买人家的旧机器被骗了,吃了一些亏,欠了一些外债。但是相对来说脑子还比较活络,卢满银就鼓励他发展产业,建鸡舍进行规模化养鸡,今年还帮助他申请自主创业贷款5万元,买了500多只鸡苗。
还有村里的年轻人王鑫,今年才25岁,卢满银认为他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前两年搞养牛场,在建牛场的时候出了事,一个工人在用三轮车拉材料时,三轮车从山坡上翻下去,把人摔死了,当时王鑫给人家赔了不少钱,一度陷入贫困。
卢满银帮王鑫跑过扶贫资金和拉一些项目,产一个小牛犊一年可以补助100块钱,还联系铜川市畜牧站,给王鑫免费培训养殖技术。看到养牛场发展越来越好,卢满银也十分开心。
2018年,碧桂园来到杨山村开展扶贫工作。当时,刚刚卸任村支书的卢满银,就被碧桂园聘为“老村长”,架起了碧桂园与村里沟通的“最佳”桥梁。开始,“老村长”卢满银帮助碧桂园跟村支部沟通,展开抓党建促扶贫的工作。随着碧桂园开展教育扶贫和就业扶贫,一些贫困户孩子拿到了碧桂园一年2000元的教育补助,另一些则参与到碧桂园种植、养殖技术的培训中去。这些少不了卢满银在期间的协调沟通组织工作。此外,碧桂园还有产业扶贫政策,如果有自主创业的贫困户,卢满银也可以帮着跟碧桂园联系,申请创业资金扶持。
谈及担任“老村长”的想法,卢满银说,“自己现在还在村子里生活,也没有其他工作,就想着来发挥一下余热。”朴实的话语间,饱含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以下是乐居财经与卢满银的对话精选:
乐居财经:
村里脱贫情况怎么样?
卢满银:
我们杨山村有92户,339人,2015年确定的贫困户有67户,241人,通过这几年的持续努力和争取扶贫资金,现在贫困群众跟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原来住的都是土房,路也都是土路,现在路通了,从2009年一直到2018年,通水泥路18公里。2018年又把2009年修的6公里路进行了改造,把水泥路改成柏油路。
乐居财经:
您当时怎么当上这个村支书的?
卢满银:
我在1982年高中毕业以后一直在村上,这个地方相对来说文化水平低,有文化的人很少。我是高中毕业的,在村上一开始是干团支部书记,1990年入党,入党之后担任支部副书记,1995年的时候,原来那个老支书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他主动让贤,由我担任村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0几年,酸甜苦辣都有,也挺不容易的。
有时候有些事也是亏了儿女,也亏了自己的爱人。特别是在1990年的时候,当时担任支部副书记,村里还没有电,当时拉电的时候,老领导就委派我在外面跑材料,当时媳妇生孩子我都没在家。原来是一心为公,为集体的事情奔波。1995年的时候,群众也非常认可,我就担任了支部书记,一干二十几年,村上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乐居财经:
您当时刚进村委会工作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卢满银:
当时心里还是想着把村上的面貌有所改变,但是做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自己也不遗憾,在任的时候也干了几件大事。
一个是1995年建了个学校,然后是1999年实行了退耕还林,2002年到2005年连续4年实行了移民搬迁,再接下来就是2009年修了6公里道路,2016年修了6公里,2017年又修了6公里,在我卸任的时候,村上的路全部修通。
乐居财经:
1995年建学校的时候是什么情况?
卢满银:
原来村上有一个完全小学,是土木结构的房子,校舍比较小,1995年6月1号开始建设新的学校,当时是靠人家赞助的。最多的一个是照金煤矿,赞助了10万块砖,其余的都是这个单位赞助3000(元),那个单位赞助5000(元),还有赞助一、两千的,村里每人赞助40块钱,当时叫建校款,每个人交40块钱,村里当时有360口人,收了1万多块钱。
学校建起来以后,在1995年的时候,花了将近10万块钱,建了6间教室、6间教师宿舍、围墙、厕所、厨房,在当时来说还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学校。当时村上最多的时候有65个学生。
乐居财经:
村里有没有什么产业,是靠什么脱贫?
卢满银:
现在的产业主要是种植,以核桃和玉米为主,村里建了个羊场,羊场将来也能带动一些发展,它能够养500到1000头羊,将来也能带动贫困户,还有一个项目是蘑菇和香菇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