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专业视角的规划资讯传播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皖新闻  ·  元宵节!安徽一市公共自行车停运 ·  3 天前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企业巡展——【2 ... ·  3 天前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企业巡展——【2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打破利益纠葛!城市群重构中国经济“新版图”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公众号  ·  · 2018-03-09 17:23

正文

我国城市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缓解大城市病、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城市群在高速发展中也存在巨大的协同发展难点。


内容来源:半月谈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作为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初露端倪,并 逐渐成为引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多维度推进的城市一体化 ,正在推动城市群互联互通、协同融合 ,不仅优化了原有的城市体系和格局,还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1

决定未来地区竞争力的核心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一般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 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 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一体化的城市群体。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中心主任 方创琳 指出,城市群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目前, 公认的大型世界级城市群主要有 :以纽约为中心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5个。


从全球来看, 城市群已成为国家参与世界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决定着21世纪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是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体,更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阵地。


根据世界银行《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报告, 全球一半的生产活动聚集在仅占全球大约1.5%的土地面积上 。以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为例,这个面积为6万平方公里、占其国土面积1.5%的城市群,人口却达到4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商业贸易中心和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如今, 我国城市群建设快速推进,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根据国家有关规划,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明确了东部地区三大城市群与中西部若干城市群的发展重点,突出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


从发展程度看,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发展较为成熟 ,综合发展水平占有绝对优势,代表了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最高形态。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秘书长、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 张学良 分析认为,城市群是决定未来地区竞争力的核心,将成为我国发展的“主引擎”。


原因在于, 我国的区域经济正在由“板块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变 ,各类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呈现出向中心城市,以及中心城市周边的城市区域的集聚态势。


2013年,我国23个城市群以占28.9%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63.8%的人口,创造了85.7%的地区生产总值。


2

“聚合效应”成为激发转型新动能

城市群的“聚合效应”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动能,激发区域内城市创新的“强引擎”。


在长三角,旨在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沪嘉杭G60科创走廊”正在全力推进建设。 上海市具有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杭州正在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以G60高速为纽带,上海、杭州为双核,嘉兴作为配套区,打破行政区划,推动人才、资金、装置、项目等科创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其产生的创新生态系统和产业集群效应,成为区域快速崛起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数据显示,2016年杭州市实现的信息经济增加值为2688亿元,对该市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 “沪嘉杭G60科创走廊”的实践只是长三角城市群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城市群俨然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将重构经济“新版图”,支撑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经济持续发展。


在100多公里长的广深高速公路上,分布着一批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和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瞪羚企业”。 8 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扎根于此,腾讯、华为、中兴、大疆、OPPO等全球知名企业在此茁壮成长。这些明星企业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起一条创新“项链”。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袁俊 分析指出,伴随改革开放40年发展,以广深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为依托的广深轴线区域,聚集了高新科技人才、技术、信息和资本等创新要素,初步形成了广深创新经济带。


今后将有 更多的新技术、新思维在这条创新走廊跨界融合 ,形成“血脉”贯通的超级产业群,成为全国创新发展样本。


3

“城市命运共同体”初显雏形

许多地方正在从多个维度加快推进一体化, 尝试破除行政区划等体制机制障碍 ,促进城市间互联互通、协同融合,“同城效应”日渐显现。


作为中国共享经济的标志,共享单车发源地正是长三角城市群。 记者在长三角城市群采访发现,共享经济内涵正在不断扩展,从最早的共享单车、共享房屋向更高的领域和层次迈进。


比如 对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 。在科技部指导下,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开展了“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建设。 沪苏浙皖共有1479家单位、17081台(套)价值3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入网,总价值为182.74亿元,有效减少了区域内科研经费和实验设备购置的重复投入。


依托互联网开展的共享工厂 ,在制造业产能总体过剩的情况下,新进入者不用自建工厂,就可以委托现有的产能加工制造。 阿里巴巴“淘工厂”业务总经理袁炜表示,共享工厂将工厂产能商品化,合理分配生产,有利于促使行业竞争转向行业协作。


除了交通一体化,各城市群还积极探索医疗卫生、生态环保等领域的一体化。 如嘉兴市与上海三家医疗机构建立了点对点医保联网结算合作关系,通过系统直联方式让参保市民在上海的医院刷卡结算。京津冀地区为破解大气污染顽症,加快推进以电代煤、以气代煤等,实现了散煤“清零”,PM2.5平均浓度2016年比2013年下降约33%。


城市间“一亩三分地”意识进一步打破,协同发展渐入佳境。 河北省先后承接京津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商贸物流等产业转移项目超过1.2万个,北京企业在津冀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元。“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军扩 说,京津冀三地正联手用产业互补、融合,打造协同发展的城市命运共同体。


群内外的利益纠葛

我国城市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缓解大城市病、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城市群在高速发展中也存在巨大的协同发展难点。


一方面,城市群内的各城市之间由于利益因素互相博弈,协调机制不健全; 另一方面,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存在同质化竞争、资源错配等问题。缺都市圈规划、缺创新合作平台、缺制度对接,成为城市群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一个普遍困扰:

项目推进协调难

协调难,是记者在长三角、长株潭、成渝等区域采访时听到最多的声音。 在规划、项目、政策等多个层面,城市群建设面临大量的协调工作。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下, 除了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由中央直接领导,多数城市群都是各城市平等友好协商。 虽然部分特大城市起着龙头作用,但其协调能力与其地位并不匹配。


在长三角地区,浙江、江苏、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每年都要举办碰头会,共同商议城市协同发展的重大议题,还成立了多个城市协作专家委员会。


这么多年开会达成的共识、议题、备忘录有好几摞,可真正落到实处的项目屈指可数。“关键在于缺少具体牵头人和部门,很多工作协调起来非常难。” 浙江省嘉兴市发改委党组成员 吴晓云 表示。


存在协调难的,不止长三角这样的跨省域城市群。湘潭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孙银生介绍,虽然长株潭城市群同在湖南省内,但也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统筹机构。 湖南长株潭两型试验区管委会权责有限,协调机制不健全。城市群现行的税收、投资等政策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资金、技术、政策、资源等要素流动性不畅。


“要行动队,不要清谈馆。”在没有核心城市明确牵头的情况下,城市群很多建设项目会停留在口头上。


对于一些市场经济发育较好的城市群来说, 在市场主体自发合作的基础上,加强更高层面的协调,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显得尤为重要。


2

两种认识误区:

“大干快上”和“固守一方”

虽然城市群建设在我国已走过10多年的历程,但仍存在两种比较典型的认识误区。


一种是劲头很足,大干快上。


借城市群建设搞新区建设,不考虑本区域人口的实际流入流出情况,造成资源错配和浪费。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秘书长、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学良认为,多数城市规划仍是为人口增长而规划。事实上,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城市也出现收缩的迹象。


根据2000年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在287个地级市样本中,出现人口收缩的城市有82个,占比达30.71%。 “城市群建设不能违背人口流动的规律。” 张学良说,一些新区如鄂尔多斯的康巴什、唐山的曹妃甸和昆明的呈贡等,按常规速度测算,如要达到规划人口迁入目标,所需时间会超过预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