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溪是一名医药工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大二时,参加了学校摄影协会的她深深地爱上了摄影。于是,她利用大学的课余时间学习拍摄,甚至还得过一些奖项。大四求职季,晓溪放弃了家里安排的专业对口工作,决定和两个朋友开一家小型摄影室。但却遭到家里人的强烈反对,认为她这是不成熟,任性,晓溪十分苦恼。
#毕业了去哪儿# 兴趣 Or 实际,你认为该怎么选?
在国内某知名论坛上,一个“你认为以兴趣为工作是件很可怕的事吗”的话题引来网友们的近百条评论。评论中有人认为以兴趣为工作太过冒险,但大多数人认为以兴趣为工作应该是利大于弊。根据某平台的《90后职场肖像》数据显示,如今,62%毕业生将兴趣作为选择工作的第一标准。
谈到兴趣,小时候的你一定有这样的感受。上学时,喜欢数学学科多一点,数学成绩可能就会高那么一丢丢;喜欢英语多一些,英语可能就说得溜一点。就业择业也是如此,套用一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65万,预计2017年的毕业人数将更多,“最难就业季”似乎无休无止。在这样的“就业季”,兴趣当工作似乎显得有些不切实际。然而,根据相关数据显示,95后毕业生选择兴趣作为工作的比例相当高,并且多为新兴行业。
图片来源:《QQ浏览器:95后迷之就业观》
相比偏爱求稳定的70后、80后,对于追求个性的90后大学生们来说,新兴行业能够赋予他们更多新鲜感和自由度。在很多人眼中,将兴趣作为自己工作的首要标准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第一步。
石悦
图片来源网络
近日,“清华学霸”毕业生石悦毕业选择做游戏主播引发热议。石悦的本科在清华大学建筑学系就读,研究生则是在北大深造。她是一个十足的“学霸”,并且专业和游戏根本不沾边。然而,大三开始接触游戏的她,毕业后却选择留在自己喜欢的游戏行业,并且做得十分出色。在某网络直播平台上,石悦拥有约109万的关注,新浪微博上也有90多万粉丝。
根据美国一项网络调查,对工作感兴趣的人比对工作不感兴趣的人成功率更高。对陷入就业迷茫的应届毕业生们来说,很多因工作是自己的兴趣而成功的名人案例也十分有说服力。
在媒体的相关报道中,马云、比尔·盖茨、方文山等都是因兴趣而成功的例子。他们大多坚持自我,最终获得了自己所在行业的巨大成功。
姚明作为某论坛的开讲嘉宾,与在座的孩子们分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心得。
有人说“兴趣对工作有多大的好处”,同样也会有人说,“千万不要把兴趣爱好当工作”,而且坚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还不少。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不妨来仔细聊一聊。
面对越来越难的“就业季”,很多毕业生首先要想的恐怕不是兴趣爱好,而是能不能找到工作,以及拿到手的薪资到底能不能养活自己。
根据某招聘平台的就业数据显示,2016年应届毕业生签约月薪约于3000—4999元之间,占比47.8%;其次2000—2999和5000—5999元,占比分别为15.2%和12.7%。有高达61.8%的受访者对实际签约月薪表示并不满意。
图片来源:智联招聘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一些毕业生来说,如果想要能够理直气壮地喊出“我要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首先需要的是经济基础的底气。否则,谈兴趣恐怕只能是空谈一场。
那么,万一工作真的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怎么办,真的没有别的出路了吗?答案也不尽然。近些年,有一个“斜杠青年”的概念正在年轻人的圈子里悄然兴起。
“斜杠青年”指的是年轻人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是选择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
换句话说,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有那么一丢丢的不满意,或许你可以用你的业余时间开拓自己兴趣爱好的领域,做一个双重甚至几重身份的年轻人。
毕业于北京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小洁供职于世界自然基金会,不过,如今,她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博物馆讲解员。这一切起源于她的兴趣。早在读大学的时候,她就乐此不疲地奔走在各大博物馆之间。毕业后,选择成为一个基金会/博物馆的“斜杠青年”。对她来说,工作是工作,兴趣则让自己有了更多的选择。
“斜杠青年”为年轻人提供了平衡兴趣和工作的新选择。对于苦苦纠结于自己工作和兴趣不一致的毕业生来说,这也许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新思路。不过,想做“斜杠青年”就必须能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否则就可能丢了自己的本职,忘了初心。
在讨论兴趣和工作的关系时,作为毕业生,恐怕你先要好好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了解你的兴趣是什么吗?
你的专业和你的兴趣相关度有多少?
如果你的专业和兴趣完全无关,你准备好了吗?
对于毕业生们来说,谈到兴趣就业就不得不谈专业。如果高考时没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那么,毕业时必然要面对新一次的兴趣和工作的选择。兴趣、专业、就业,就像一副连环扣,无一可缺。
一如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时的痛苦,高考报考专业时究竟是否应该按自己的兴趣来选也一直是个“世纪难题”。喜欢哲学最后却选了家人口中“就业率更好”的金融或计算机,喜欢当社工最后却还是选择了会计专业。是否选择了你感兴趣的专业,正是兴趣和就业“连环扣”中的第一环。
那么选专业究竟要按兴趣还是不按兴趣呢?
我们或许无法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却可以给你一组数据。根据北京市教委《2016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有91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而在本科及以上就业中,哲学专业的就业率最高。
别人口中最冷门、“难就业”的专业,却可能是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无论未来是否从事对口工作,大学四年系统的专业课程都会对每一个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如果能够恰好将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相统一,便可以发挥自己更大的职业潜力。
有很多同学会说,那我报考专业时什么也不懂,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过了四年。毕业真的不想干自己的专业,只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转行不就可以了?
根据麦可思学院《就业蓝皮书》显示,超四成中国大学生在毕业三年内转行,2015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4%。这体现出如今90后大学生追求个性、坚持自我的就业观。
不过,正像并不是每一个学英语的毕业生都能成为电商巨头马云一样,初入社会的毕业生在兴趣和就业选择上应该更加慎重。如果你对自己的专业并不感兴趣,那么你是否对自己希望从事的行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这个准备不仅是知识、能力上的储备,更是充分的心理建设。
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曾有人评价90后大学生是重“心水”高于“薪水”的一代,95后毕业生是最“新”和“醉心”的一代。不管用什么样的标签,当下毕业生个性突出、重视自我兴趣和发展的择业观都显现无疑。
根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种工作有兴趣,他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 %~90%,并且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知疲惫。相反,如果他对某种工作没有兴趣,则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精疲力竭。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并且感兴趣的工作对于发挥毕业生工作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于毕业生们来说,想要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能力。在就业和兴趣同台PK时,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仍然不过时。
正如一位职业策划师在论坛上所说:每一种工作内容,都满足自己对该领域的兴趣爱好,而这所有的工作的组合,则指向自己的最终的职业理想:自主的,多元化和有趣的,同时又能经济独立的生活。
毕业生们不需要给自己身上贴上特立独行的标签,而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好自己的同时探索更多生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