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二级市场是资本创新要素流动的重要部分,而IPO则一度成为未获盈利Biotech的康庄大道。
公司上市以后,更容易筹集资金投入新药开发,通过产品商业化创造收益,反哺股市投资者——这个正向循环构,构成过去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的主线之一,尤其在资本市场活跃时期,似乎只要获得入场券,一家Biotech日后便大概率平步青云。
以美股为代表的IPO窗口,在2024年率先重新洞开,20多家Biotech由此进入二级市场。但是,它们很快发现,另一边的形势也不容乐观。
许多新上市的公司,很快跌破发行价。
尽管美股Biotech股价与临床阶段缺乏强关联,可大体上,一家公司股价暴跌,背后一定是出现不小的问题,无论临床开发的失败,抑或战略布局的踏空。
下文,将结合GEN收录数据,对从2024年股价跌幅排名前五的Biotech进行梳理,尝试为行业勾勒出“2025年避坑指南”。
正如在上一篇文章里提到的
,反向股票分割常作为公司股价低迷时期的自救之举,Exicure似乎凭借这种操作,在2024年底将股价拉升了近500%。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更大的背景。
五家跌幅超99%的Biotech案例中,反向股票分割都被提上日程,结果于事无补,甚至有的下跌反而是在实施该措施之后发生。
大健康领域一度被视为蓝海,事实却证明,
要讲好一个由生物技术驱动、横跨消费与严肃医疗的故事并不容易。
生物技术的高回报建立在高风险上,如果不能找到技术落地与市场需求的平衡,被时代甩下便并非杞人忧天。
股价涨幅有情绪的影响,问题是,如果负面情绪不能得到很好地管理,连锁反应很可能会伤及根本,比如2024年,TFF Pharmaceuticals就宣布破产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