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杜课
杜骏飞老师的课外辅导,一千零一次人文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六根  ·  韩浩月 | 我的文学滋养来自于天性与自然 ·  14 小时前  
猫笔刀  ·  又烧起来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杜课

怎样鉴别一段友谊是否交心(杜课769期)

杜课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9-01-04 23:42

正文

全文共 1231 字,阅读大约需要 4 分钟


Q
&
A


友谊与交心


黄牧宇


随着我们的成长,社交圈也逐渐扩大,但这些热闹并没有消解生活的忧愁与孤独。于是人们渴望真正交心的朋友,所谓的交心,必然是包含了信任、理解和爱的一种感情。它可以出现在友情、亲情、爱情或其他任何一种感情中。在这样的感情中,我们会感受到真诚、共情、尊重、相互的理解和关怀。


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一项研究探索了好友与基因相似性的关系。该研究调查了上千对的朋友和陌生人,40多万个基因标记及变体标记,结果显示,好朋友之间是具有一定基因相似性的。非常亲密的好朋友之间基因变体标记的相似率更高,最高可达1%的相似率——这相当于拥有共同玄祖父母的人之间的基因相似度。


怎样鉴别一段友谊是否是交心的?是否存在衡量“交心”的一般标准?如何评价“与其互为人间,不如自成宇宙”一说?一段交心的友谊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意义?


Q
&
A


怎样鉴别一段友谊是否交心


杜骏飞


友情的问题我谈过几次了。这里,我尊重科学研究显示的结果:好朋友之间是具有一定基因相似性的。如果推论到好朋友之间有更多的其他相似性,也不会让人惊讶。


这也印证了一个日常生活的常识: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们因为彼此的相似而聚合,因为聚合而更为相似。在此过程中,人基于自身的特点而自我选择,因为自我选择而达成自我强化。


这一过程,想必是充满愉悦的,因为这种双向激励和反复强化,构成了对自身存在与自身价值感的证明。


于是,才会有好友之间具有相似性这样的推论。


不过,如果把传统的好友定义稍加改造,或许结论会有所不同。譬如汉语里有一个词:诤友,指能够直言规劝、勇于指谬纠错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其意义在砥砺一个人变得更好。人人都会赞美这样的朋友,但是会有几个人真心喜欢这样的人呢?说不定,遇到诤友之时,便是友尽之日。


现实中,我们待人处世,原本是需要与自己不同的人作朋友的,也原本是需要批评我们的人作诤友的,但我们本能地不喜欢。即使我们理性上知道自己应该善待之,感情上也接受不了。遇到这样的友谊,你要么度日如年,要么如坐针毡。甚至有些治国安邦的领导干部,原本最需要有异见的朋友,最需要能批评的朋友的,后者能实施监督提醒,让他们运用权力时能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但他们还是不喜欢。


喜欢同类项,喜欢一致性,愿与相似性高的人为友,这是人的本能 (今天我们知道,这几乎是源自生物性的本能)。 这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抗拒本能,脱离凡俗,回归真正的理性,于是,也就没有几个人能与异类为友,以诤友为师 了。也因此,这世上才多有党同伐异,才少见闻过则喜。



简言之,在友情上超越相似性的人,不是自然进化,而是修炼的结果。 没有多少人肯修炼,没有多少“朋友”肯修炼,也同样,没有多少领导肯修炼,没有多少国家肯修炼。


至于你问的问题,怎样鉴别一段友谊是否是交心的?我觉得, 诚心诚意的互相欣赏、相互赞美肯定很好,但更好的是相互对话、相互培养。而这两者也还不算交心的最高境界——充满善意的批评才是。


至于“与其互为人间,不如自成宇宙”,那就不是在说一段交心的友谊了,而是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容后再叙。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推荐



人物: 最后一个士大夫 三十周年忌日读沈从文 如果自由有回声——殷海光


视频 杜课导言 新闻理想 元旦的晚餐


文字: 欢乐七语 我们就是那少数人 论沉默 视角训练


关注 那一场行尸走肉的故事 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 王菊现象学 年度关键词


音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