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电影《蜘蛛侠》变成了屏幕上的一个图标,你点击进去之后,就可以戴上VR眼镜在不同场景间自由切换,还可以用游戏的方式通关探险,更可以对内容进行再创作……是不是很有趣?
或许这就是不久的将来
,5G+4K技术带给我们的场景应用之一。
未来五到十年,二者的结合势必革命性地刷新屏幕视听体验。
5G是指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它与卫星通信技术、有线通信技术等,共同构成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通信网络。
4K指的是一种应用于电视、电影、手机等行业的高清显示技术,4K即4096×2160的像素分辨率(1K代表1024像素或感光点),它是2K高清电视分辨率的4倍,
属于超高清分辨率,用户将可以看清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特写。
在未来的五到十年时间中,前者代表了数字内容传输技术的发展趋势,后者代表了数字内容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在网络融合背景下的5G+4K,将革命性地刷新用户的屏幕视听体验。
从理论和技术上看,网络融合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只不过现实层面的种种因素,限制了我国网络融合的发展进程。但随着市场的倒逼、技术的迭代、运营商的整合以及产业政策的调整,尤其是万物互联时代的开启,网络融合的趋势将有望加快。
事实上,对于用户而言,他们真正在意的并不是,自己究竟使用的是有线宽带网络还是无线通信网络;而是自己所使用的网络,是不是足够便捷、高效和灵活。因为用户每天需要频繁切换场景,这些场景一般多达数个或者数十个;而网络的无缝融合,无疑能够帮助运营商,更好地面向用户传输内容和提供服务。
那么,网络融合背景下的5G+4K,究竟会带来哪些全新的体验和应用呢?
体验的升级
技术的每一次更迭,都带来了用户体验的升级。
首先是高清晰度。
4K最先让人想到的就是它的超高清晰度,它的分辨率,不仅使远距离观看到高清晰的图像成为可能,还不会因为距离太近而体验到明显的颗粒感。
高分辨率能同时显示更多信息和细节,还可以多屏幕播放高清内容。
图注:高清(左)与4K(右)效果对比图
比如,很多4K电视能够智能侦测运动画面,并运用高动态范围显示技术,保护物体的运动轨迹,更加清晰稳定地显示运动画面,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诸如NBA或世界杯这类赛事现场的震撼画面。再如,战火纷飞的现场、人迹罕至的森林、异国他乡的博物馆、众星云集的演唱会等,
我们都能够获得超越真实的视听体验
。
之所以说超越真实,是因为即便你在现场或坐在对面,都有可能忽略掉很多细节信息,但4K画面却可以忠实地呈现在你面前。
其次是高速度
。
超高清晰的分辨率同时意味着,数字内容文件的大小也远远高于普通文件;一部90分钟以上的电影最少在50G以上,这也就对各种类型的通信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通过电视屏幕、手机屏幕还是其它移动屏幕观看,
我们都需要保证其画面的流畅性
。
2019年央视春晚采用5G网络成功实现了4K高清直播和视频内容回传,画面稳定度高、时延低、流畅性强。理论上5G网络将是4G的100倍,下载一部普通电影只需3-5秒,按照这样的速度,下载一部4K电影也完全可以在几十秒到几分钟之内完成。
无论是5G还是其他通信网络升级,尽管表面上看,它带来的最直观结果就是速度的提升;
但在本质上看,当速度足够快的时候,媒体产品的产销模式、内容形态、应用场景等都会发生彻底的变化。
再者就是高密度。
电脑、手机、电视、平板、机器人、手环、汽车……越来越多的设备被接入到万物互联的超级物联网之中,无论是通过有线还是无线,无论是通过WIFI还是5G,未来还将会有更多日常生活中的设备接入网络,这就意味着
移动应用终端会爆炸式地增加
。
预计到5年之后接入网络的移动终端将突破100亿,而目前的4G网络无法支持如此大规模高密度的接入。5G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其在体育场这类的场景下最大性能挑战是100万/km2,在地铁这类场景下的最大性能挑战是6人/m2,而且能够做到地库、楼道、洗手间等狭小空间的稳定覆盖。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家庭中有数十甚至上百的设备连接了网络,那么极有可能的情况是——
家用大屏将取代手机,成为汇集所有联网设备的一个“家庭信息平台”
。
最后是高维度。
网络传播的速度足够快,意味着我们可以传播更高品质、更高维度的数字内容。在过去用户观看一部电影或者一场赛事,都是被动式的观看,所以美国媒体才会把观众称为“坐在沙发上的土豆”——你只需要负责观看就好了,没有其他主动权。
但当我们的传输网络足够快、数据规模足够大的时候,
用户就具备了选择的权利
——你可以选择体育场第一排的视角,也可以选择裁判的视角,还可以选择某一位运动员的视角,更可以自己决定在哪些视角之间进行切换。
除了更多维度的视角选择之外,5G的低时延特征,还会催生虚拟现实内容的繁荣。这样,用户的体验维度,将会从二维影像升级到三维、四维乃至更高维度的VR场景,
眼耳口鼻舌身意都将进入一个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虚拟现实世界
。
应用的扩展
首先是终端层
。
如前所述,家用大屏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再次崛起,并成为某种家庭信息平台。与此相对应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场景和设备都变得物联网化,同时也会催生更多的汇聚不同类型信息的平台,如商务信息平台、政府信息平台、交通信息平台、社区信息平台、城市信息平台等。它们可以直接以可视化数据的方式,向用户呈现,那些接入物联网的终端设备所产生的实时信息;而且还可以点击调取,某一个连接点的实时4K超高清画面,用于指挥作战、抗洪、救灾或疏导事故现场等。
或许在未来五到十年的时间,手机终端作为“个人信息平台”的地位,依然不容易被动摇。
但随着不同场景下不同规格的屏幕被广泛安装,世界的“分屏化”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毕竟在一部小小的手机上,无论是观看视频还是体验VR游戏,它对4K乃至8K画面的呈现,远远不如大屏来得更震撼、更真实。
同时,如果越来越多的场景、屏幕都有相当一部分的VR内容,需要向用户呈现。
那么未来的世界,可能会是一种“眼镜+屏幕”的终端形态。
人手一副VR眼镜,需要的时候随时戴上。
那么,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再也不需要摘下这副眼镜来了呢?如果会,这就意味着眼镜将成为唯一的屏幕,而其它各种屏幕也都将消失。
其次是场景层。
对于居家的场景来说,我们要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就是,电视大屏作为家庭信息平台,除了收看电视节目之外,它还能被用来做什么?如果4K的画质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院线电影的画质,那么对于那些不刻意追求电影院氛围的用户而言,他是不是可以在家同步观看院线电影了?如果我们可以用电视屏幕与远方的家人进行更高品质的视频通话,那么我们还会不会时时刻刻抱着手机不放呢?
同样的道理,各类球赛、音乐会、展览、社交活动等,尤其是戴上VR眼镜,进入那个比真实还真实的世界之后,用户也就没必要,非得把自己的身体位移到,真实世界那个特定空间中去了。
此外,本地天气、户外温度、室内湿度、空气清新度、冰箱实物的保鲜程度、家庭成员的健康程度、每天摄取和消耗的能量数据、每周的收入支出情况等,事无巨细,用户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将这些
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实时呈现在屏幕上
。
同样的道理,一家公司或一个部门所需要的所有数据,包括市场调研、商务谈判、部门沟通、流程进度、业绩表现乃至每一个员工的综合数据,甚至是每一台电脑的流量数据,都可以呈现在公司或部门的商务信息平台上,以辅助管理和决策。
还有就是内容层。
大众媒体时代的传播和营销特征是渠道为王,谁掌握渠道,谁就能影响消费者,于是报业集团和电视台迅速崛起。但
今天
移动互联网时代,变成了平台为王
:安卓是一个平台,微信是一个平台,滴滴是一个平台,抖音是一个平台,无论是传统的媒体渠道,还是新的自媒体从业者,都成了平台方主导的媒体生态中的一部分。
但这并不是终局,因为用户最终需要的不是平台本身,而是平台所能提供的内容和服务。随着网络传输能力的提升、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内容互动属性的强化、用户参与意愿的高涨,越来越多的内容本身将会变成一款小程序、一款应用甚至一个平台。
如果电影《蜘蛛侠》或者剧集《长安十二时辰》变成了安装在大屏桌面或者手机桌面的一个图标,你点击进去之后,就可以选择按照内容开发者设定的程序进行观看;也可以选择戴上VR眼镜,在故事的不同环节和不同场景之间进行自由切换;还可以选择以游戏的方式,进行通关或探险;更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对故事进行再创作、再拍摄、再开发以完善和丰富它的内容。
按照凯文凯利的说法,这种初始状态的内容,我们可以称之为“元内容”,
所有的用户都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或者改进。
这时候,内容将会变得只有开始而没有结局。
模式的改造
首先是交互模式。
早期手机的交互模式是按键输入,家用电视机的交互模式是遥控输入,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交互模式是鼠标+键盘。随着电脑、电视机和手机终端融合、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触屏模式逐渐成为用户与设备,尤其是移动设备,进行交互的主流方式。
尽管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用户感受与体验,但通过触屏方式来操作各类终端设备,依然需要手眼的全程参与和高度配合。
那么5G时代的互联网交互入口会是一种什么模式呢?从当前的技术发展来看,最有可能的情况是
语音交互和感应交互彼此配合,为用户打造一种全新的交互体验。
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语音识别系统性能的提升,从苹果Siri到科大讯飞,机器对各国、各地乃至各人的语音识别能力越来越强、精准度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声音对设备发号施令了:
你在开车的时候,没办法拿起手机按键拍照,这时可以对自己的眼镜说,“嗨,小谷,帮我记录下沿途的风景”;
你回到家里,不用到处找遥控器,只需要对着电视机说,“嗨,小歌,帮我打开中央电视台,我需要看G20峰会的直播”;
你在开会的时候,可以对着手机说,“嗨,小华,打开录音笔帮我记录一下这次会议,并给我转换成文字”……
当然,还有更贴心的交互方式,你甚至都不需要告诉它,它就已经知道你的潜在意图了,那就是感应交互模式。情景感知技术是一种崭新的计算形式和交互方式,它采用传感器、智能算法、深度学习等方式,使得你的终端设备具备了感知当前情境的能力,并通过分析用户的位置信息、行为数据、实时需求,而主动提供更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你打算告诉它拍照的时候,它已经帮你拍了;你打算告诉它打开电视的时候,它已经开了;你打算告诉它录音的时候,它已经录了。
这使得人机交互变得更加精准化、个性化和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