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4年,在深入推进“千万工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渭南持续发力、创新探索,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让法治沁润在政府治理、社会运行、民生保障的各个环节,书写了沉甸甸、分量足的答卷。
渭南市紧扣“关键少数”法治素养提升,创新工作机制、狠抓制度落实,成效逐步显现。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认真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及时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等会议,研究部署法治政府建设重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效推进。
开展述法是紧抓“关键少数”职责落实的重要举措。为夯实法治政府建设领导责任、主体责任,渭南市进一步健全述法点评“125”工作机制,在“述法”过程中,不仅晒法治“成绩单”,更是列出明确具体的问题清单,将发现的问题列入年度法治督察重点内容,并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落实,形成工作闭环,杜绝“一述了之”,实现“应述尽述”。
目前,渭南市市、县、镇三级述法书记点评全覆盖。
同时,渭南市始终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印发“渭南市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2024年各级各部门开展专题学法70余次,让政府会前学法、重大决策前专题学法成为常态。
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渭南市法治政府建设更加扎实有力,让法治沁润在政府治理、社会运行、民生保障的各个环节,为东秦大地注入现代化治理的蓬勃动力。
2024年11月1日,全省首部全民健身地方性法规《渭南市全民健身促进条例》施行。这是渭南市地方立法的又一次生动实践,对增强群众获得感,加快体育强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立法是法治之先导,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渭南市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增强政府立法与人大立法的协同性,有序推进各项立法工作,以“绣花功夫”立惠民之法、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以高质量立法促高质量发展。一年来,先后提请审议4部市级地方性法规。
打造“全方位”法治宣传格局,对稳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至关重要。
渭南市各级各部门多措并举,持续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走深走实,让全社会树牢法治信仰。一方面,制定出台《渭南市“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单位年度履职报告评议办法》,构建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全民普法工作格局。另一方面,通过“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宣传系列活动,以动漫、短视频、有奖竞答、以案释法等形式,推进常态化普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一年来,渭南市健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加强行政执法资格管理,落实行政执法人员上岗前宣誓制度,全面完成市县两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挂牌工作,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一年来,渭南市法治政府建设步履铿锵,法治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现在只需拿着身份证,通过‘独任审批员’办理,即时即办,省时省力。”2025年1月18日,在华州区行政审批服务大厅,正在办理营业执照变更业务的个体户郭争辉笑意盈盈地说。
这是华州区“独任审批员”工作模式的写照,也是渭南市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的缩影。
据介绍,“独任审批员”工作模式是通过专窗、专人、专程服务模式,在法律关系明确、材料简单、事实清楚的行政审批事项中,将行政审批由之前“审、核、签、发”变为“一人独任审批”,变多个流程为“一表申报”,变多层流转为“一窗出件”。在华州区,58项常办的审批业务采取独任审批,实现极简模式,在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荔县聚焦法治政府建设,秉承服务为民理念,提升政务服务效率。目前,已建成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17镇(街道)便民服务站、301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均达标投入使用,打造了“15分钟政务服务圈”,让群众办事“跑得少、办得快、更温暖”。
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法治的保障。渭南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完成渭南市调解协会更名和换届工作,加强各县(市、区)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建设,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大调解工作格局——
2024年,渭南市40个司法所被命名为“新时代六好司法所示范单位”,成为法治建设的前沿阵地、法律服务的优质平台、方便群众的法治窗口;
白水县建成以1个中心、8个乡镇工作站、139个村(社区)工作室为核心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集法律援助、法律服务、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等司法行政职能于一体;
华阴市以“警格+网格”融合、“专业化+社会化”群防群治力量建设为核心,组建10支335人联调队伍,一年内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600余起;
回顾耕耘路,在渭南,法治信仰日益深入人心,法治氛围日益浓厚,法治社会的基础日益稳固,一个更高水平的法治渭南、幸福渭南昂首阔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