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美国愿意承担更大的经济风险和后果的情况,中国更倾向于稳定经济运行,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击投机,防范风险,尤其是积极应对大宗商品涨价、出口旺盛、金融投机等带来的冲击。
由于美联储为刺激经济过度放水,以及外贸订单向中国的工厂集中,资产市场出现了一定的泡沫,也强化了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但是,不同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各不相同,即使这一现象主要是供需错配产生的后果,背后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在大宗商品价格猛涨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的挑战。首先,出口部门虽然受益于中国生产部门较早恢复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因应对疫情关闭工厂,进而获得了大量涌入的订单。但是,大宗商品价格以及航运费用一日三变,实际上导致出口企业面临较大的成本风险,毕竟相关产业往往有较长的生产周期。过多的订单也会导致人工成本升高。即使如此,出口部门也不会因此增加产能投资,因为它们清楚目前的需求很可能是“短期挤兑”,而过后需求或许会回落到正常水平并导致一定的产能过剩。因此,目前的出口景气并不会带来投资的明显增长,这种现象也未必是可持续的,但这会带来贸易顺差的持续流入,短期内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升值压力。
对于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的制造业部门而言,由于消费不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过高的PPI很难向下游传导至CPI的表现上,因此可能对中下游厂商构成一定的生存压力,也会影响制造业投资。居于产业链下游的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它们早在疫情前就受到了一些关税政策冲击,在疫情期间面临的冲击更大,如今一部分企业又难以消化各种成本的上涨。因此,一些中小企业不仅不会进行扩张,更可能出现萎缩,这对经济全面复苏和就业都会产生影响。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毫无疑问对上游企业十分有利。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显示,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9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倍;比2019年1-4月份增长49.6%,两年平均增长22.3%。当前,主要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高了上游工业行业利润。但是,中国上游企业为了满足碳中和制定的目标,也在逐步减少相关投资。
可见,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改变了上中下游企业的利润分配格局,并且影响到了投资,就业或许也会因此受到一定影响。按照两年平均水平计算,4月份中国的零售额增长为4.3%,除去去年的基数效应,该增长率还不到疫情前增长率的一半,表明消费还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如果大宗商品继续价格上涨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投资和消费。因此,控制原材料价格以确保企业稳定运营至关重要。
但是,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内或将很难回落,甚至不排除继续上涨的可能。因为美国已经表现出不太在意通胀带来的挑战,尽管其通胀已经处于20年来的最高水平。据媒体报道,拜登政府将提出一项高达6万亿美元的预算,用于基建、教育、医疗等项目。过去两周,大宗商品价格和数字货币回调是美国政府采取打压措施的结果,而流动性泛滥问题并未得到解决,美联储逆回购交易量已经接近5000亿美元。
如果拜登政府的预算案通过,再加上其他国家也相继加入恢复经济的队伍,在美联储不改变现有政策的前提下,大宗商品的价格无疑将继续得到流动性和供需错配的强烈支撑。市场非常清楚的是,当拜登政府可预计的债务规模越来越大,就会进一步遏制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拜登政府甚至可能允许或者推动负利率的出现。也就是说,如果美国人已经不在意通胀,那么,大宗商品价格就很可能会成为中国要面对的挑战。
因此,如果市场由此看空美元,就可能做多人民币。在全球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如果市场预期一致,制造单边升值预期,那就可能会出现炒高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因此,有关部门警告,未来影响汇率的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很多,人民币既可能升值,也可能贬值,不要赌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贬值,久赌必输。有必要做好预期管理,打击各种恶意操纵市场的行为。
此外,应该科学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节奏,这是一个长周期的工作和任务。当前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防止一刀切。应该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避免对经济造成冲击。如果我们不能改变美联储宽松政策,就应该加强国内供给保障的作用。(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社论)
面对大宗商品涨价
我国货币政策仍需保持定力
物价水平是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在大宗商品上涨、通胀预期升温的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走势如何?是否需要转向?这是近期市场关注的焦点。
货币政策有没有必要转向,关键要搞清楚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通胀走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通胀走高的推动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主要经济体出台大规模刺激方案,市场普遍预期总需求将趋于旺盛;二是境外疫情明显反弹,全球经济在后疫情时代的需求复苏进度阶段性快于供给恢复;三是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环境持续处于极度宽松状态。
货币政策有没有必要转向,还要考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会不会传导至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是否会引发通胀。
近期,有观点担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会带来“超级通胀”。
“不必过度担忧全面通胀,‘超级通胀’更不存在。”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认为,近期PPI上行主要是由境外需求驱动,叠加国内外经济复苏不同步,导致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生产成本急剧抬升。当前来看,PPI向CPI传导不畅,不必过度担忧。
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PPI在经历了连续15个月的累计同比负增长后终于在今年转正,迄今累计涨幅有限,且尚未传导到消费端。显然,现在远谈不上“超级通胀”。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PPI,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央行在报告中也指出,近年来我国PPI向CPI的传导关系明显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起伏波动对我国CPI走势的影响也相应较低。加之猪肉价格总体趋于下降,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初步预计今年CPI涨幅较为温和,受外部因素影响总体可控,将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事实上,我国作为大型经济体,若无内需趋热相叠加,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并不容易引发明显的输入性通胀。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总供求保持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