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血脑屏障,ORR达七成!2款突破性小分子疗法积极试验结果同时公布
肺癌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占肺癌的80-85%,且约80%的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五年生存率不足30%。晚期NSCLC患者中约2-4%存在
HER2激活突变
,这种突变导致HER2蛋白过度表达和激活,促使细胞异常增殖和肿瘤扩散。
2024年9月7日至10日,在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的2024年世界肺癌大会上,勃林格殷格翰和拜耳分别公布了其口服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NSCLC患者中的最新积极临床结果。勃林格殷格翰的
Zongertinib(BI 1810631)
和拜耳的
BAY 2927088
在1b期和1/2期临床试验中分别达到了66.7%和72.1%的客观缓解率(ORR)。
BAY 2927088是一种口服、可逆的HE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突变的HER2,包括HER2外显子20插入突变和HER2点突变,同时对突变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具有高选择性,不结合野生型EGFR。Zongertinib同样为口服HE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不结合野生型EGFR,从而降低了相关毒性。
图片来源:Boehringer Ingelheim
晚期癌症疾病控制率超90%!默沙东/第一三共ADC疗法结果亮眼
2022年,全球肺癌确诊病例超248万例,其中小细胞肺癌(SCLC)约占15%。70%的SCLC患者为广泛期(ES-SCLC),癌症已扩散至肺部或其他部位,侵袭性强,治疗选择有限,五年生存率仅为3%。尽管一线治疗能延长部分患者生命,但二线治疗效果有限,急需新的治疗方案。
2024年9月7日,默沙东公布了其正在进行的IDeate-Lung01 2期临床试验剂量优化部分的中期积极结果。数据显示,默沙东与第一三共联合开发的潜在"first-in-class" B7-H3靶向抗体偶联药物(ADC)
ifinatamab deruxtecan(I-DXd)
在已接受治疗的ES-SCLC患者中,
疾病控制率(DCR)高达90.5%
,客观缓解率(ORR)达54.8%。
Ifinatamab deruxtecan是一种B7-H3靶向ADC,采用第一三共专有的DXd ADC技术设计而成,由人源化B7-H3靶向IgG1单克隆抗体组成,该抗体通过基于四肽的可裂解连接子与多个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有效载荷相连。该药物分别于2023年4月和2024年2月被美国FDA和欧盟委员会授予孤儿药资格,用于治疗SCLC。
半年给药一次,精准治疗重度哮喘!GSK超长效疗法获重大进展
严重哮喘
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呼吸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导致气道狭窄,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轻度或中度哮喘不同,严重哮喘患者的病情往往难以控制,频繁发生哮喘发作,即使使用常规治疗药物,病情仍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
2024年9月9日,GSK公布了SWIFT-1和SWIFT-2两项3期临床试验的完整结果。这些试验评估了在研单抗
Depemokimab
在具有2型炎症特征的重度哮喘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试验达到了主要终点,Depemokimab可将哮喘发作率降低54%。详细数据在欧洲呼吸学会国际会议(ERSIC)上公布,并发表在了
NEJM
上。
Depemokimab是一种靶向白细胞介素-5(IL-5)的超长效生物制剂,IL-5是2型炎症中的关键细胞因子。超过80%的重度哮喘患者由2型炎症引起,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升高,且病情恶化难以预测。Depemokimab通过高亲和力结合IL-5,
每6个月给药一次
,用于治疗重度哮喘患者。
图片来源:GSK
一次治疗12个月有效,突破性基因疗法有望成罕见遗传性失明治疗新标杆
Leber先天性黑朦(LCA1)
是一种罕见的单基因遗传性眼科疾病,由GUCY2D基因突变引起,导致视网膜功能严重受损。患者通常在出生或婴幼儿时期出现显著的视力障碍,甚至完全失明。目前,尚无获批的治疗方法来恢复或改善LCA1患者的视力,治疗需求十分迫切。
2024年9月6日,Atsena Therapeutics宣布其在研基因疗法ATSN-101用于治疗LCA1的1/2期临床试验数据已在
The Lancet
发表,这是首个用于LCA1的基因疗法。数据显示,15名患者接受了单侧视网膜下注射,
高剂量组显示显著改善,暗适应FST评分提升100倍,改善持续12个月
,且视力有所提升。
ATSN-101是一种通过腺相关病毒5(AAV5)载体递送的基因疗法,在感光细胞中引入功能性人类GUCY2D基因。该药物此前已经获得美国FDA授予的罕见儿科疾病认定、再生医学先进疗法认定和孤儿药资格,用于治疗GUCY2D相关的LCA1。
图片来源:Atsena Therapeutics
Science
:惊天逆转!将癌细胞转化为免疫细胞,持久抗癌且防止复发
人体细胞大多数已高度分化,若要将一种细胞转变为另一种,就需要对其进行“重编程”。近年,科学家通过不同转录因子组合实现了体细胞类型间的转换,如将胰腺外分泌细胞转变为胰岛β细胞。于是,科学家开始把目光转向了癌症治疗,
是否能将肿瘤细胞重编程为健康细胞,以减轻肿瘤并激发免疫反应
?
2024年9月5日,来自瑞典隆德大学和生物技术公司Asgard Therapeutics的研究团队在
Science
上合作发表了题为:In vivo dendritic cell reprogramming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通过腺病毒载体将转录重编程因子输送至肿瘤微环境中,
成功将肿瘤细胞重编程为1型常规树突状细胞(cDC1)
!这种细胞不仅能呈递肿瘤抗原,
还能招募细胞毒性T细胞,增强免疫反应,促使肿瘤消退
。小鼠实验显示,肿瘤重编程显著改变了肿瘤微环境,缩小肿瘤并防止复发。研究还发现该方法对抗ICI疗法耐药的肿瘤有效,且在人类癌细胞模型中同样奏效。
图片来源:
Science
论文链接:
DOI:10.1126/science.adn9083
JAMA
:世界首例全眼移植手术细节公布,移植一年后状态良好,视网膜可对光线产生反应
2023年11月,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完成了全球首例
全眼移植手术
,47岁的高压线路工亚伦·詹姆斯接受了来自捐赠者的左眼和部分面部移植。手术后患者移植的眼睛血液供应良好,眼压正常并对光有反应。
2024年9月9日,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的移植手术医疗团队在
JAMA
上发表了题为:Combined Whole Eye and Face Transplant:Microsurgical Strategy and 1-Year Clinical Course 的论文,公布了手术细节。
此次移植手术耗时21小时,移植供体来自一位脑死亡捐献者。手术创新性地将供体的眼动脉连接至颈外动脉,保障了移植眼球的血液供应。团队还使用3D打印手术引导板,精确匹配供体和患者的面部骨量。这是首例在人类身上实现全眼移植手术,虽然患者未能重获视力,但它成功展示了眼球移植的潜力,为未来可能的视觉恢复技术铺平了道路。
图片来源:
JAMA
论文链接:
doi:10.1001/jama.2024.12601
Science
:衰老或成癌症帮凶!抑制衰老时的炎症,可助力清除肿瘤
癌症的发生与多种风险因素相关,其中衰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风险因素。研究表明,年龄增长带来更多遗传突变和环境因素的累积,以及炎症水平的提高,可能是推动老年癌症发生的关键。然而,
衰老导致免疫系统失效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
2024年9月5日,来自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
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Hematopoietic aging promotes cancer by fueling IL-1⍺–driven emergency myelopoiesis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发现,随着年龄增加,肿瘤中累积的髓样前体细胞会提升炎症因子白介素-1α(IL-1α)的水平。这种增加的IL-1α会加剧炎症反应,抑制抗肿瘤免疫细胞,促进肿瘤生长。实验表明,
使用阿那白质素(一种IL-1阻断剂)可以降低IL-1α水平,阻断促癌信号,从而减缓肿瘤进展
。研究为老年人群的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论文链接:
DOI: 10.1126/science.adn0327
Nature
:4细胞期是关键!染色体关键错误的源头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