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哥被龙应台的一段视频刷屏了。
这是龙应台今年10月份在香港大学做的一场演讲,名为“一首歌,一个时代”。在讲述完她和罗大佑心中最重要的歌曲之后,高潮来了。
龙应台问台下听众:“你们的启蒙歌是哪一首?”
台下的大学副校长周伟立回答说:“我进大学的时候,很多师兄带我们唱《我的祖国》。”
龙应台有点惊讶,继续问:“真的?《我的祖国》怎么唱?”
然后观众席就有人开唱: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刚开始还是零零落落的歌声,不一会儿就全场大合唱
没听过这首歌的龙应台,立即号召观众鼓掌。哥听到这个熟悉的曲调,也忍不住跟着一起唱起来。
视频在这,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现场的氛围↓↓
完整歌词在这↓↓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英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敞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曲调悠扬,歌词朴实,很容易击中人心。知乎网友@DD苏莞感叹说——
原来红歌也可以这么好听。
这个合唱片段发生在10月份,却在12月意外走红,网上有很多争论,抛开网上这些声音,哥想问一句——有多少人了解《我的祖国》这首歌?
它的创作历程,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吧。
哥最早是在电影《上甘岭》中听到这首歌的,这部电影反映的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我的祖国》作为电影插曲,作词者乔羽赋予它生命力。
当时,《上甘岭》的导演沙蒙在看到乔羽写出的歌词“一条大河波浪宽”,问乔羽:“你的这一条大河是指的长江吧?”
乔羽回答:“是。”
沙蒙说:“既然是长江,为什么不用万里长江或者长江万里波浪宽?”
乔羽回答:“长江的确是中国最大的一条江,居住在这个流域的人口也很多,但和全国人口相比仍然是少数。譬如我吧,我是一个北方土包子,过去只见过黄河,没有见过长江。写电影《红孩子》剧本去江西时才第一次看见了它,印象之强烈引发我写了这首歌词,但这只是一种引发,而不能替代别人的亲身感受。
用‘一条大河’就不同了,无论你出生在何时何地,家门口几乎都有一条河,即使是一条很小的水流,在幼小者心目中也是一条大河,而且这条河上的一切都与你息息相关,无论将来你到哪里,想起它来一切都如在眼前。”
——《乔羽回忆录》
歌词写好后,导演沙蒙找到了作曲家刘炽,刘炽用了20多天的时间,为这首歌配上了传唱至今的旋律。
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可以看出刘炽当时的作曲状态:
刘炽当时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写曲,为了避免外界的干扰,他对服务员说,“第一,我不会客;第二,有我信你不要给我,你先给我收着;第三,麻烦你,请你允许我不到餐厅吃饭,一天三餐请你给我拿来,谢谢你。”然后在门上贴了一个条子,“刘炽死了”,便把门一关,进入了创作情境。
其实,乔羽和刘炽还合作过一首经典歌曲,人人都会唱的《让我们荡起双桨》。
在《我的祖国》词曲都完成之后,沙蒙请来了歌唱家郭兰英演唱。1956年,郭兰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歌曲,“录音的工作人员的眼里都噙满了泪花”。
郭兰英的很多作品大家都耳熟能详,比如《南泥湾》、《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传唱度都很广。
央视《艺术人生》栏目曾这样评价郭兰英,“说起郭兰英,上至百岁老人,下至3岁幼童几乎都听过她的歌。郭兰英的歌从解放前唱到解放后,从战争时期唱到建设时期。几乎中国革命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有郭兰英的代表作品。”
还有一个小插曲,这首歌原名本来叫《一条大河》,后来发表时改成了现在的歌名《我的祖国》。
最后,哥觉得大家可以看看龙应台的看法↓↓
关于龙应台的视频,网上吵的七嘴八舌,哥觉得就像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虽然是红歌,但是对于不同的人,肯定有着不同的个人意义,不一定与历史和政治有关,重要的是个人的心境。大家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