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节前网约车供给短缺和加价,有人说滴滴的公关危机已经快达到去年百度的档次。《致滴滴,一个让我出行变得不美好的互联网平台》、《再见,滴滴》,爆款文每天都有。
滴滴肯定很委屈,一是受制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清理规定,加之很多司机回家过年,运营车辆下降20%而打车需求上升30%;二是平台算法并没有改变,不存在利用市场短缺谋取高额加价的动机。所以,滴滴方面一直没有出面说明,导致公关危机愈演愈烈。
我觉得这是很多理工科男的创业公司甚至大公司,面对公众质疑都容易出现的问题。理工科男喜欢讲基于工程和技术的“道理”,相对不太考虑用户的感受,难免让社会公众觉得这些公司比较傲慢,最终酿成公关危机,影响企业的发展。
去年的两个例子是快播和百度。快播的王欣在法庭初审时反复强调,快播只是提供用户上传的平台,技术本身无罪。法庭的判决则认为,公司要为最终的社会效果负责。百度的魏则西事件,李彦宏不认为百度的算法有问题,只是执行上出现偏差。这种拒绝从根本上进行反思的态度,导致百度的社会声望直线下降,收入也出现负增长。
去年底今日头条其实也险些酿成公关危机,源于CEO张一鸣接受采访,讲今日头条的推荐算法。当时颇为惹恼了不少传统媒体人,抨击今日头条的算法导致大众阅读低俗化。还好只是传统媒体人抗议,社会大众并未参与,因此还谈不上公关危机。
这些企业的领导人都有理工科背景,或者说有强烈的技术员和工程师思维,认定算法对、技术没问题,就很不愿意向公众舆论低头。不知道是不是这类企业和企业领导者必须经历一个转变,从工程师思维的极度自信,转向比较灵活地考虑用户的感受,最终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企业。也许这是一个坎儿,别管做多大都还需要迈过去。
为什么要站在用户角度思考问题?因为别管你算法多么正确多么无辜,好坏最终要看外部效果,用户才是最终的评判者。面对公众质疑,可能你感到委屈,但是没有办法,如果用户不说你好,你不可能仅仅依靠技术和算法证明你好。失去用户支持的技术和算法,再完美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是对很多理工科出身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来说,却是必须迈过去的一个坎儿。他们能够成功,就是因为这种超强的自信和坚持;当他们陷入公关危机,同样也是因为超强的自信与坚持。你可以教育用户,但不是任何时候用户都能够被你教育。很显然当公关危机来临,这时候的用户是无法教育的,只能是你接受教育。
应对公关危机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和企业家接受用户教育的过程。
现在滴滴就面临这样一个过程。这时候,有多少委屈都不是理由,技术和算法再强大再公正也不是理由,因为用户才不管你委屈和正确,他们就是对你的感受不好了。
滴滴在北京上海的供给短缺,主要是地方限制政策造成的。你怎么跟用户解释?可能是典型的理工男思维,滴滴是这样解释的:上海43万辆网约车,真正符合资质的上海本地司机只有1万人,所以……这样解释OK吗?数据说话很时髦,但这是典型的硬碰硬,用数字向政府施加压力。问题是政府会屈服于这种压力吗?我们不要梗着脖子讲大道理,事实上用这种方式,哪怕你哭喊,向政府施加压力,我担心效果适得其反。咱们的地方政府,就不是意见反馈型政府,你走提意见这条路,数据再硬,道理再明白,恐怕距离解决问题更远。
而用户才不管你什么数字,他们只强调要么叫不到车,要么加到天价(动辄加价上百元,有个老兄从北京南六环去机场花了500元),他们不找你,难道去找政府?
这时候,委屈往肚子里咽,打落牙齿和血吞,恐怕是摆平公关危机的惟一姿态。多少企业都是委屈大的,腾讯也经历过自己觉得万分委屈的时刻,那时候只能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对社会公众做出解释。在你没有做好之前,你没有理由,公众也不想听你解释。
还好滴滴下午做出决定,无条件取消非用户自愿的出租车加价。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