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提问
徐老师好!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很荣幸在7月份能有机会聆听老师您亲自授课,您的《一招出牛片》也在拜读中。因为对自己拍的片子没有信心,所以想请老师能在百忙中给予指点迷津,谢谢!
(被点评的照片1,摄于安徽省六安市万佛山,海拔1539米,取名:万佛奇峰)
(被点评的照片2,摄于安徽省六安市万佛山,取名:生命礼赞)
......................................
徐晓刚讲评
感谢您的关注,点评这两幅照片,我想起了苏轼的两首诗,相信对您有启发作用。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宋代: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译文: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注释:
⑴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从第一首诗中,我们推断,诗人说的应该是日出的场景);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日出)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
从诗人的审美过程中,我们得出:对一个湖的审美来源于细腻的观察和用心的体验。早晨、傍晚、艳阳下、阴云里、星空中、月光下,雨、雾、风、雪中它都是什么样子的?您看到的那一瞬间是否是它足够美的瞬间?虽然您拍的不是湖,而是山和树,道理是一样的,您如果特别喜欢这里的山和树,那么您见过它们多少种状态?让您选则拍摄的话会选择哪一个状态拍摄?不是说要见过一个景物的多种状态才能去拍摄,而是心中有了这样的经验,了解了各种环境的魅力,才能知道您想要的是什么效果,审美才会提升,自己的照片是不是好照片,就会有一个明确的判断。
参见下面的佳作,主体都是树,看看它们都反映了景物的什么状态,为何选择了这个状态:
《秋韵》 樊豹声 摄
树叶金黄,雾中的状态,既绚丽,又清雅。
《春之窗》 傅静中 摄
春花绽放,光线柔和的状态,前景增强了装饰感,也丰富了画面的反差。
《落红听雨》 黄友平 摄
选择了雨打花瓣,落红遍地的状态,更显凄美、婉约。
《秋之韵》 李保顺 摄
选择了柿子成熟,叶落殆尽的状态,结合淡雾天气。
《日出东海》 宋鑫 摄
尽管树为枯枝,但天、水、红日神秘的氛围仿佛孕育着新的生命。
................................
徐晓刚总结
文学家苏轼无疑是善于审美的,拥有足够的观察力、感知力,如果北宋时期有相机,他极可能也是摄影家。今天的摄影人不一定都会写诗,但如果有诗人一样敏感的心,会拍出更多的好作品。
到位的前期也需要合适的后期,
疫情期间,影友千万别出去创作。
建议在家学学后期,
如要系统学习有意思、好操作的后期技法,欢迎关注我的新课
《后期18般武艺》
。
认真学,最多一个月,您将有重大突破。
重要消息:
高清视频教材《后期18般武艺》来了!
我用录屏视频讲了《后期18般武艺》,共18大节,30小节,使用软件为Photoshop 和其自带的Camera Raw插件,适用于Photoshop CC 2018、2019、2020以及各种早期版本,包含几百种后期技法,30多个典型调图案例,这样每个制作步骤都能看清,品质为高清视频,可以直接邮件发给读者观看,观看时间不限,次数不限。
课程内容细致,即使零基础,只要一步步模仿,也可学会。还有读者微信群,用来交流,互动,答疑。如有兴趣,欢迎关注!另外还提供案例的所有素材,可供模仿、练习。希望爱后期的读者都成为后期高手!
下面是徐晓刚微信二维码:
想了解《后期18般武艺》
的朋友请
长按图片
识别二维码,加好友、留言。
其他后期制作前后的对比图
(原图)
(徐晓刚制作后)
(原图)
(
徐晓刚制作后
)
(原图)
(
徐晓刚制作后
)
(原图)
(徐晓刚制作后)
(原图)
(徐晓刚制作后)
(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