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这么一个段子:
中国的崛起不光需要阿里、腾讯、华为,还需要茅台!
估计有人听出来了,这分明是在调侃茅台,但调侃归调侃,言下之意却错不了,如今茅台跟阿里、腾讯、华为可谓旗鼓相当。
怎么回事呢?其实就在1月15日,A股“股王”贵州茅台股价开盘就一路高走,盘中股价最高至799.06元,总市值突破10000亿大关。
一万亿,究竟是什么概念?相当于贵州省2016年GDP的85%,甚至超越了世界最牛的奢侈品LVMH (路易威登)和世界上最大的酒水品牌Diageo(帝亚吉欧)。
但你可能不知道,从2007年到现在10年间,茅台的股价就上涨了1400%,简直比北京最疯涨的楼盘望京的上京新航线社区涨幅还厉害。
更不可思议的是,从2017年年初到现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茅台的市值就从5000亿飙升到10000亿。
▲
截止1月19日休市,茅台总市值9423.74亿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贵州茅台股值飙升得如此之快?
其实要解答这个问题,不难,首先就得弄明白,茅台除了是“酒”,它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在我看来,茅台除去酒的身份,至少有三种价值。
第一,茅台早已不只是酒,而是中国最好的中年男性线下社交奢侈品。
一方面是在这两年消费升级,高端消费者对高端白酒的需求不断提升,尤其是像茅台这样追求品质的白酒特别受青睐。
另一方面,在社交世界里,价格越高,“面子”越大,而面子在当今的社交圈依旧重要,茅台价高,一向是“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实际上就是最好的社交奢侈品。
由于茅台限产限价限购,加上一些经销商人有意囤货,使得市面出现断货,甚至“一瓶难求的局面。
另外,在酿制上,茅台又属于酱香型白酒,基础的茅台酒必须存满5年以上,也就是即使是生产日期2018年的酒,真正的生产年份是在2013年,经过5年窖藏,味道当然越正。
所以,实际上茅台作为一种收藏品,本身就有收藏的价值。
茅台属于市场硬通货,价格透明,市场价格永远比工厂公布的零售价还高。
更难得的是,其产品经销商的毛利率5年一直维持在50%以上,所以茅台也是极好的投资品之一。
那么,茅台这些价值又是如何塑造而来的呢?在于三点。
第一,讲得一手品牌好故事。
茅台一直以来都在跟消费者讲三个故事,一是酿造茅台不能离开茅台镇,强调酱香型白酒的工艺,宣传的是它的稀缺性和唯一性;
二是宣扬喝茅台酒可以保肝、护肝。尽管喝酒伤肝已经成为共识,但茅台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宣传,确实能让那些疲于应酬的政商人员犹如找到救命稻草;
三是让国家领导人做免费“代言人”,茅台曾经被周恩来总理用来招待外宾,自此之后,茅台酒一直对外宣称自己是国酒,久而久之,喝茅台变成一种身份的象征。
你看,品牌有了源源不断的故事才能口口相传,持续发酵。
▲
1950年,
周恩来总理用茅台酒宴请美国总统尼克松
第二,茅台在整个营销过程中演得一手好“戏”。
无论是在未被大众认识的2000年,还是如日中天的2017年,茅台在货物管控上就很“另类”。
不好卖的时候宁肯把自己的酒储存起来也不降价出售,火爆得一瓶难求时,宁可市场断货,也不轻易出产;别的品牌都在控制市场最低售价,而茅台却在控制经销的最高售价。
比如,去年3月底,市场上的茅台酒就突破1299元的控价线,甚至出现断货现象。茅台一怒之下就惩罚了近百家经销商。
之后又乘胜追击,直接以解约方式处罚违规经销商。后来,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更是在全国经销商联谊会上呼吁:茅台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
到今天,茅台的对外公布价是1499,但是今天的市场上,你几乎买不到这样的价,你能买到的大概在1799元左右。
你越是控制,客户购买的欲望反而更强。这其实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禁脔效应”。
啥意思呢?禁脔原是猪脖子底下的一块没啥营养的肉,但因为曾被皇帝享用过,于是便变成了稀有之物,大家都争先恐后吃了起来。
如今,茅台便是当初的“禁脔”,你越要控产控价,大众便觉得稀有,越想得到。
▲
茅台对国内经销商严格控制
第三,培养了一群重量级“茅粉”。
怎么培养呢?
首先,茅台既然要走国酒的路线,自然要打点好官方渠道。
几十年来,茅台就坚持对军队、各大央企的管理团队做慰问,即便自己卖到市场的货物配额减少,也坚决不减少慰问用酒的数量。
其次,坚持对大小厂商一视同仁,不会因为你是卖货几百吨的大户而给优惠,也不会让那些愿意跟着走的小客户轻易掉队,总之,大家抱团前行、共同发展。
你看,政商两界都好生伺候着,不成“茅粉”也怪。而经销商本身就是企业的超级用户。
其实说到底,一般企业赚的是“理性”钱,按小时和服务收费,但茅台不一样,赚的是“人性”的钱,懂得调动的人性的炫耀和攀比心理来驱动消费。
当然,这也要跟强制的管理制度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击中人性的弱点。
我想,比买不起茅台更沮丧的是,看不透它的赚钱逻辑。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邱凯纯 排版|赵睿
剪辑|庞伟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