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讲述了作家们的创作灵感来源。作家们通过观察生活、收集故事,结合现实依据来创作。以马尔克斯、大仲马、笛福等作家的创作经历为例,说明灵感可能来自亲身经历、真实案件、生活见闻、艺术作品等。同时,也讲述了莫言的《白狗秋千架》等作品灵感的来源,强调了艺术作品的激发作用。最后,文章总结了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观点,说明了灵感的推动力可能来自各种形式。
作家通过观察生活、收集故事,结合现实依据进行创作。灵感的来源包括亲身经历、真实案件、生活见闻以及艺术作品等。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灵感来自拉丁美洲环境和家族故事;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来自真实案件的发挥;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以水手赛尔柯克的经历为原型;冯骥才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灵感来自生活中的见闻。
书籍、电影、音乐等艺术作品也可以激发作家的灵感,从中获得新的想法和创意。如莫言的《白狗秋千架》灵感来自川端康成的《雪国》。
灵感的推动力可能是一次偶然的相逢、印在心中的一句话、一场梦、远方的呼声、水滴映射出来的阳光或轮船的汽笛声等。
文 |
闫晗
作家们创作故事,他们的灵感都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都是随时打开自己接收的天线,去观察生活、收集故事,完 成自己的创作。
许多故事有现实依据,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与拉丁美洲的环境以及他自己家族的复杂故事息息相关。“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 奥雷里亚诺 ·布 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 午。”开篇语句就来自亲身经历—外祖父带他将手放在冰上。
马尔克斯说: “我生长在加勒比,熟悉这里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岛屿。也许正因为这样, 我才如此深感力不从心。 我感到无论怎么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也写不出半点儿比现 实更令人惊奇的东西。因此,我力所能及的只是用诗的螯足 有意无意地移植现实。仅此而已。在我拼写的每一部作品中, 每一处描述都有事实依据,每一句话都有案可稽。”
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有现实原型,来自大仲马对真 实案件的发挥。大仲马去警察局翻阅档案时,看到了一个故
事:鞋匠皮卡德被诬告为英国间谍,在狱中待了七年,出狱后,他获得了 自己在狱中照顾过的神父赠送的财富,于是开始复仇,杀死三个陷害自己的人,而他本人也在杀害第三人时丧命。案件富有传奇色彩,给大仲马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立刻以此为蓝本展开创作,才有了埃德蒙 · 邓蒂斯的 传奇。
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是以水手亚历山大 · 赛尔柯克在荒岛上的真 实经历为原型的。据当时英国杂志报道:赛尔柯克被船长遗弃在一个小岛上,四年零四个月后被发现而获救。笛福因此得到灵感,构思了鲁滨孙的故事。但笛福从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出发,将自己的经历、思想和感受融入 作品中,给鲁滨孙注入了新的灵魂。
冯骥才写《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灵感来自生活中的见闻。他在 一次去北京的火车上遇到一对夫妻,由于女人比男人高出一头,受到车上人们的窃笑。但这对夫妻看上去却有种融融气息,使他骤然心动。
以后一年间,他断断续续为他们联想到许多情节片段,直到有一个下雨天,他和妻子出门打伞时,找到“小说的眼睛”—一柄把两人紧紧保护起来的伞。他是这样写的:高矮夫妻在一起时,总是高个子女人打伞更方便些。往后高女人有了孩子,逢到日晒雨淋的天气,打伞的差事就归矮丈夫了。但他必须把伞半举起来,才能给高女人遮雨。经过一连串令人心酸的悲剧性过程,高女人死了,矮丈夫依旧保留着打伞的习惯。“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可能由于习惯,仍旧半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
作家们会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别人看来不起眼的细节和故事,也 可以成为激发灵感的源泉。作家余华说过,他有一次在街上溜达,看见一个人泪流满面地走在人群中,就产生了思考:他为什么那么悲痛?这个疑问促使余华写出《许三观卖血记》。创作过程中,余华通过重复叙述的方 式,将许三观的苦难以“卖血”的形式重复出现。
马伯庸去绍兴游玩看见八字桥,他仔细观察、调研后,写进了《古董 局中局》。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有人问:“倘若让你穿越成一位中国末代 君主,哪一位是最难翻盘的? ”马伯庸想到了汉献帝刘协,于是就写下了《三国机密》。逛知乎时,他看到有人问: “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 ”于是就有了《长安十二时辰》。先锁定人物,然后铺平一个时代切面,去搭建骨架,填充血肉,生发出一个又一个故事。
在《小王子》里, 有一名飞行员在撒哈拉沙漠坠机, 这来自圣埃克苏 佩里本人的遭遇。年轻的圣埃克苏佩里曾驾驶飞机坠落在沙漠上,独自等待救援。他沉浸在没有尽头的沙丘中,感受周遭的大地。三天后,因为饥 饿和严重缺水,产生一连串的幻觉。为了获取食物,他跟踪一只大耳小狐的脚印来到兽穴外,幻想有只动物蹲在里面。《小王子》里的沙漠狐狸, 来自他在沙漠中想象的灵感。
书籍、电影、音乐等艺术作品也可以激发作家的灵感,从中获得新的想法和创意。莫言的《白狗秋千架》灵感来自川端康成的名作《雪国》。 1984 年寒冬的一个夜晚,他在灯下阅读《雪国》。当读到“一条壮硕的黑色秋田狗蹲在那里的一块踏石上,久久地舔着热水”时,脑海中犹如电光 石火一般闪烁, 一个想法浮上心头。抓起笔,在稿纸上写下这样的句子: “高密东北乡原产白色温驯的大狗, 绵延数代之后, 很难再见一匹纯种。” 这个句子就是《白狗秋千架》的开头。
康 · 帕乌斯托夫斯基说,构思如同闪电,往往只需要一个极为轻微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可能是一次偶然的相逢,可能是印在心中的一句话,可能是一场梦,可能是远方的呼声,也可能是水滴映射出来的阳光或者是轮船的汽笛声”。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