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国都市报  ·  海口龙塘水源厂原水管道泄漏!预计恢复供水时间→ ·  11 小时前  
央视新闻  ·  学会翻篇,你不必为难自己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不容忽视的隐痛|校园欺凌现象调查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14 12:16

正文

最近,中关村二小学生涉嫌“欺凌”事件引爆网络。一位学生家长称,孩子被同班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造成“ 重度抑郁 ”。


昨天(13日),中关村二小披露事情基本经过及调查情况,认为涉事的三名学生属于正常的同学关系,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该“偶发事件”不足以认定涉事学生的行为构成校园“欺凌”或“暴力”。


虽然校方予以了否认,但事件的持续发酵无疑让“校园欺凌”一词再次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校园欺凌因何愈演愈烈?如何遏制恶劣行为、还校园一方净土?


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策划

《校园欺凌现象调查》


今天播出第一篇:不容忽视的隐痛




王鲁青(化名)

打一下头,然后掐脖子,给你要东西。

记者

要什么东西?

王鲁青(化名)

要吃的,要钱。


说话的王鲁青(化名)今年17岁,由于腼腆、老实,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经常成为其他同学欺负的对象。升入初中后,同学的欺辱和打骂不仅没有结束,反而变本加厉。


王鲁青(化名)

一个星期打两三次,有时候好的话,你碰上他们,挨不上打。但是下一星期,肯定得挨上一次。


尽管王鲁青曾向家长、学校和老师反映自己的遭遇,但并没有得到重视。由于每天都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他因此开始厌学,成绩也下降得厉害。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帧认为, 校园欺凌已经影响到未成年人形成健全的人格。


陆士帧:

受害者往往会消极自我认知,缺乏自信,自我的评价比同龄人会逐渐偏低。这种自信心、自尊心的影响有的时候会伴随一生,有的严重的会产生自杀和报复社会的倾向。而施暴者有盲目的优越感,缺乏理智,而且脾气越来越暴躁易怒,严重的会造成心理扭曲、变态,形成成年后的稳定的不良心理状态,有的会诱发犯罪。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5年公布的针对十省市五千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32.5%的中小学生表示“偶尔会被欺负”,而6.1%的中小学生表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


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往往会按照惯常思维,认为这只是孩子们之间的“玩笑”而不以为然。


那么,到底什么是校园欺凌?它与嬉笑打闹、恶作剧之间有没有明显界限?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褚宸舸认为,同学纠纷、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三者是渐进的过程。


褚宸舸:

校园欺凌也叫做霸凌,它强调自觉的、故意的、重复的攻击行为、操纵行为或排斥行为。偶发的同学之间的恶作剧、开玩笑,不是重复的、故意的、自觉的,我们一般就不认为是校园欺凌行为,就是一般的同学间的纠纷、矛盾。我们说的校园暴力通常比欺凌造成的伤害程度深,一般说违反行政法,比如治安管理处罚法,或者是刑法,或者说行为主体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但是实际上造成的伤害已经造成轻伤以上,或者财产比较重大的损失。


今年4月底,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曾下发 《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 。通知指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




在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看来,通知没有强调行为的重复性,所以涵盖范围更为宽泛。


佟丽华:

我赞成这种提法。因为有些即便是单次的严重欺凌行为,也会对受害学生造成严重伤害,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过于强调它的重复性。只要发生了故意的欺负其他同学的行为,给其他同学造成了伤害,根据我们的定义,都应该列入校园欺凌关注的范畴。




由于未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足够认知,不少校园欺凌事件会升级为校园暴力,甚至引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2013年到2015年,我国审结的100件校园暴力案件中,针对人身伤害的暴力占到88%之上,实际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严重后果的高达67%。



校园欺凌和暴力,因何频频发生、又有什么新的特点?


今年4月23日凌晨,山西绛县一名15岁的少年张超凡,在网吧被多名同学殴打长达4小时,最终被活活打死。据目击者称,张超凡被殴打的起因,是因为同学让他买东西。


目击者

看小孩不顺眼,让他买东西,不给人买,他没带钱。买不成,就被打。



据张超凡的母亲说,事发前,孩子休学在家。家人一直以为,他不愿意去学校,只是因为调皮捣蛋。事发后才知道,原来张超凡在学校里就一直被欺负:


张超凡

母亲:

就是坚决不去,我们根本不知道,还以为孩子调皮,不想上了。我们还挺生气,马上中考了,你干吗不上学?孩子一直没告诉,在学校被打,不敢住校。



而就在同一个月,山西稷山县曾发生高一学生在宿舍内被11名同学殴打致死的悲剧。 短短20天时间,两个未成年人死在同学的拳脚之下,让人震惊而惋惜。


最高法关于校园暴力刑事案件的统计报告显示,从涉案阶段看,小学生占2.52%,初中生占33.96%,高中生占22.64%。




最高法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代秋影认为,这与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密切相关。


代秋影:

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发育等客观原因,攻击性较强,冲突事件的引发多少基于情绪而并非基于利益,加之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没有发展出足够的同情心和控制力,因此,校园欺凌事件和冲突的后果,特别是对受害人的心理伤害巨大。


曾有学者对在媒体上搜集到的51个校园暴力典型案例进行梳理,发现有多人参与的多达37例,且均为多个孩子殴打一个孩子, 说明校园暴力有规模化的趋向。



令人意外的是,女生的施暴行为竟然占到一半。同时,校园暴力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打骂、勒索之外,还有利用QQ,微博等传播手段进行的言语暴力,上传受害者视频、照片等网络暴力。


代秋影分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