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赵晓璃
职场作家、生涯规划师,LinkedIn领英中国专栏作者。公众号“璃语职美人”主理人和原创者。文章聚焦职场、心理和个人成长,有温度有态度,条理分明思路清晰,为你的成长助上一臂之力。 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赵晓璃

北大留美硕士拉黑父母六年的反思:我们该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

赵晓璃  · 简书  · 职场  · 2018-02-03 15:51

正文

文|赵晓璃

一、引言

最近被一则“北大留美学生拉黑父母六年,十二年春节不归”的新闻刷屏。

新闻主人公王猛曾经以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状元的成绩考上了北大,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赴美留学。

在他一万五千字的长信里,我们看到了他对父母的控诉: “肆意控制”、“狂躁而闭塞”、“歇斯底里”、“忽视”、“冷酷”、“自私”……

在一所教育质量低下的学校,他遭受校园欺凌,多次提出要换学校遭到父母反对。

他这样概括自己的高中就读经历:

完全按校方的统一课表上课;

课上抵抗周边学生的骚扰和闲话;

课间遭受欺凌,被打耳光、抱摔、掐、言语羞辱;

中午回去和家人争执;

晚自习再次抵抗周边学生的骚扰和闲话;

晚上回去再次和家人争执.......


“我一个人在夜里落了泪,主要并不是被我父亲的歇斯底里吓坏,而是担心中学的不良环境在我的成长中留下深深的伤痕,更是担心如果不能考到远离家的大学,就会无法拥有自己的生活。

从那之后无论校方、班上的不良学生和家人怎么对待我,我都不哭,因为哭了就会更被看不起。”

与自己的悲伤情绪隔离,卯足劲学习,目的只有一个:考到远离家的大学。

“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

而多次试图写信与父母沟通交谈,得到的只有父母自私的冰冷的回复,甚至在回信的末尾,写上:“祝你正常。”

事件让人唏嘘不已。

或许,对每个身为父母的你我而言,是时候进行反思了,那就是: 为何我们在等待道谢,孩子却在等着我们的道歉?

结合我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我想通过这篇文章给各位父母敲响警钟。

我知道个人的力量终归单薄,但我谨以一名职业咨询师的身份试图和各位父母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及环境,为人父母的我们到底该如何和孩子相处,才能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你的负面评价,正在摧毁孩子的一生

不知你发现没有,越是面对亲近的人,我们越是流露出尖刻挑剔的一面。

放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同样适用。

面对以下的斥责,或许对每个做过孩子的你我并不陌生——

“你怎么连这点事都做不好?!真是没用!”

“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次次考试都能得100分,你怎么这么笨?!”

“哭、哭、哭,就知道哭!真是没有出息!以后你能做什么?!”

......

殊不知,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是他们的天、他们的地,遇到这样的否定和打击,除了极个别能被激发出斗志之外,对于多数孩子而言,他们会将这种声音内化为对自我的否定,长大后他们会用父母的方式对待自己:

“我连这点小事儿都做不好,我真是没用!”

“瞧啊,其他人和领导关系都很好,我在人际关系上和弱智一样,我果然很笨!”

“难道我就是其他人口中的玻璃心吗?为什么我如此脆弱?为何我受不了一点打击?我真失败!”

......

与此同时,这些孩子即便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会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不值一提”。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会伴随着以下问题——

1、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从小被父母长期忽视,自己的感受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对自己的感受越来越陌生和麻木,甚至想不起来自己有过哪些高兴或感到成就的事件,回忆里满满都是挫败感。

他们无法体会到自己的热情所在,也感受不到鲜活的生活,他们的生命体验像是极地冰寒,很难感受到温度。

2、频繁跳槽,对工作“始乱终弃”。

有咨询者之前频繁跳槽,其中有句内心的台词是这样的:“当我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似乎自己快要做不好这份工作了,我会选择果断辞职,在我被这份工作遗弃之前,我要先遗弃这份工作。”

害怕被遗弃、感到不安全,等等,都是源于童年不曾和父母构建相互信赖彼此信任的关系。

3、存在感弱,很难体会到信任与安全。

他们会拒绝和同事或领导适度敞开心扉,不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在职场关系中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甚至他们会赶走生命中的“贵人”或者放弃绝好的机会,为了避免受伤。

他们的情绪常常不受自己控制,只要事态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范围,一股熟悉的不安全感和莫名的焦虑像乌云一样笼罩在自己心头,他们渴望表达需要,但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于是他们常常显得情绪化,被人解读为“玻璃心”。

他们在工作中不敢投入,因为他们总是想要确定一份工作是否值得自己投入,他们害怕“覆水难收”,他们很想像父母当年控制自己那样控制自己所做的每一份工作,不允许任何闪失和偏差。

相信我,这样的职场人不在少数。

他们是他人眼里的异类:玻璃心、孩子气、不负责、不成熟......

你若了解他们的过往,你就会明白,他们能在那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乃至长成今天的模样,已是万幸。

三、给父母的三条实用小建议

1、认知调整。

孩子不是我们,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这一生的使命是发现与实现他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父母的复制品。

他们不过是借着我们来到这个世上,长着和我们相似的外貌,即便性情一致,也是独立的存在。

他们和我们身边任何一个陌生人无异,他们对于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的看法、见解,更有权利按照自己的理解做出决策,并对相应的结果负责。

你的孩子生下来其实就是一个陌生人,无非是与你我有着血缘关系,然而想要走近他们的内心,和他们缔结相互信赖的亲子关系,首先需要身为父母的你我做出改变与调整。

唯有在认知层面上达成共识,真正的改变才能发生。

2、爱与呵护。

当全世界都与你的孩子为敌,不要怀疑,请无条件地站在孩子这边。

当TA在这个世上孤立无援的时候,你是TA最后的臂弯与温暖。

《窗边的小豆豆》主人公小豆豆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她就有一个无条件支持她的母亲。

事实上,小豆豆就是作者黑柳子,因为年幼淘气,在小学一年级就被视为“问题儿童”而退学,后转入巴学园这座小学,在这里她不再是“问题儿童”,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性、爱好、性格学习,交朋友,玩耍。这为她以后杰出的一生奠定了人格、尊严的基础。

在这本书里,小豆豆的母亲即作者母亲,她的做法让人钦佩也值得大力推广。

想想看,如果你的孩子被学校辞退,并且定性为“品行问题”,可能很多母亲都会觉得非常羞辱,羞辱会化为愤怒,进而指责甚至打骂孩子。

但小豆豆的母亲非常了解孩子,她知道孩子身上的问题并不是错误,只是天性的表现。为了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她把小豆豆被学校开除这件事隐瞒了20多年,她没有让小豆豆知道自己重新选择学校时的不安,就是为了让小豆豆明白,她不是问题孩子。

她是那么信任自己的孩子:小豆豆要零花钱买书,她从来不多问,就给;小豆豆要零花钱买其他东西,她只是问下买了什么;小豆豆和自己的狗狗玩,耳朵被狗狗咬掉了,她害怕狗被送走,就要求母亲不要把狗送人,母亲就答应了她......

其实,一个人从孩童长成大人,多像一颗幼苗长成大树的过程啊。

在TA还是幼苗的时候,TA并不具备抵抗风雨的力量,家长应该像阳光雨露一样,给这颗幼苗充分的爱与呵护;而不是在TA刚刚破土而出的时候就给TA暴风雨般的考验,那样做的结果,很可能会置其于死地。

3、鼓励与批评。

如前文所述,家长的评价往往会对一个孩子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长大了之后,TA还会像父母对自己那样去评价自己。

因此,在鼓励与批评方面,作为家长的你我需要注意方法。

如果是鼓励: 上升到品质人格层面的夸赞都不为过,尽量认可TA的付出和努力;

如果是批评: 请一定区分人和事,不要上升到品质人格层面;在人及关系层面予以认可,只是在事情层面提出你的感受和建议。

举个例子来说。

如果孩子这次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我们的夸奖可以是这样的:

“你能取得这么优秀的成绩,背后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吧(肯定TA的付出)。我就知道你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品质层面的认可)。我真的为你感到骄傲与自豪(强调关系:你为TA的成功感到开心)。”

如果孩子这次考试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经过分析是粗心导致的, 我们的批评其实可以这样表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