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行走的音乐
古典音乐不高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行走的音乐

帕赫贝尔的「卡农」,是怎样火起来的

行走的音乐  · 公众号  · 音乐  · 2017-08-02 22:3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 这首曲子究竟有多流行

在我的印象中,这首曲子最早在我国流行起来,是因为2001年那部大热的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的这个片段。

在那之后,不少姑娘小伙就为了弹这首曲子跳进了学钢琴的大坑。

这首曲子如今究竟有多流行?

无论你在何处搜索「卡农」这个词条,一定会得到这样一个答案:

「卡农是一种 复调音乐 的作曲技法……」

换句话说,所有用这种技法创作出来音乐全都叫「卡农」。

如今流传下来的可以被称为「卡农」的曲子成千上万,可提到「卡农」时,大家想到的,一定是帕赫贝尔的这一首。

这可了不得!

就像凡是有味道的碳酸汽水都可以称之为「可乐」,世上可乐有千万种,可当有人喊你「去买瓶可乐」时,你脑中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 【广告位招租】 可乐一样。

甚至在许多人心中,这首曲子可以与「钢琴曲」乃至「古典音乐」这两个概念划上等号。


事实是,这首曲子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流行。

只要你还与人类社会有所瓜葛,只要你还听音乐,你就不可能不听这段旋律。

这一期,我们就一起聊一聊这首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


2. 你可能从未听过这首曲子的完整版

关于这首曲子的第一个真相,是它的原始版本,跟钢琴毫无瓜葛。

这首曲子的「正式名字」,是「为三支小提琴及通奏低音所做的卡农与吉格 (Canon and Gigue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 」。

原汁原味的演奏,是这个样子的↓。

从这个曲名可以看出,这部作品还有一个「吉格」部分。所以第二个真相是,很有可能,你从未听过这部曲子的「完整版」。

下面这段,就是这首曲子的「吉格」部分↓。

「吉格」是一种起源于英国的舞曲,在帕赫贝尔时代的德国,这还是一种非常新鲜的音乐形式。


3. 讲两个故事,听听就好

关于这首曲子的创作,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故事大意为,年轻的帕赫贝尔很穷,但钢琴弹得很好,得到了白富美芭芭拉·加布勒的垂青。

加布勒以学钢琴为由接近帕赫贝尔,可怎奈帕赫贝尔是个标准钢琴宅男,完全不解风情,屡次因她琴弹得不好把她骂的狗血淋头。

后来帕赫贝尔觉得加布勒学的实在太不靠谱,不管给多少学费都不愿意教下去了,把加布勒赶走了。

再后来他发现自己其实已经爱上了加布勒,可是他脸皮薄不好意思表白,又跑去当了几年兵,当他九死一生从战场归来时突然想通了,决定向加布勒求婚。

这首曲子就是他写来求婚时用的音乐。

真去求婚时,他发现加布勒在被他赶走的那天就自杀了。

故事的结局是,他在全体父老乡亲面前弹了这首曲子,把所有人都弹哭了。

(原版故事肯定不是我讲的这么白开水,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搜搜。)


实际上,帕赫贝尔根本不可能会弹钢琴。这种乐器是在他逝世之后好多年才被发明的。

这故事,编的实在有些粗糙了,我再来讲一个。


老巴赫 (就是我们都认识的那位巴赫) 的哥哥约翰·克里斯朵夫·巴赫 (以下简称J.C.巴赫) 是帕赫贝尔的学生 (史实) ,他学习非常用功,深受帕赫贝尔喜爱 (鬼知道)

1694年10月23日,是J.C.巴赫大婚的日子 (史实) ,帕赫贝尔出席了他的婚礼 (史实) ,并为其创作了这首曲子作为婚礼音乐 (鬼知道)

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部曲子,这曲子逐渐流行起来,成了婚礼音乐的标配 (在现在,确实是) ,也成为了世界上流行时间最长的婚礼音乐。


4. 卡农的崛起

这第二段故事,是真实史料与猜测的拼凑,就算是编的,你也找不到反驳我的理由。

除了这最后一句「 成为了世界上流行时间最长的婚礼音乐 」。

这首曲子在帕赫贝尔逝世之后,就几乎没什么人记得了,它再次被发掘,是在20世纪初。

现今我们能找到的关于这部作品最早的文献,发表于1919年,作者是一位音乐学者古斯塔夫·贝克曼 (Gustav Beckmann)

这是一篇研究帕赫贝尔的论文,只在学者圈儿里有一些读者,几十年里被引用的次数一只手都能数的过来。

直到1968年,法国指挥家让·弗朗索瓦·帕亚尔 (Jean-François Paillard) 录制了这部作品改编版的唱片。

1968年让·弗朗索瓦·帕亚尔所录制的帕赫贝尔「卡农」封面

他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将原版的速度减慢,添加了助奏部分。他的这个改编版也就是现在最常听到的版本↓。

我们听到最多的钢琴版,是1982年由美国音乐家乔治·温斯顿改编的。

那个时候,这首曲子在欧美已经家喻户晓,成为现象级的音乐。

学者罗伯特·芬克 (Robert Fink) 调查了自1961年来帕赫贝尔在录音(这个数据还包含帕赫贝尔的其它作品)中出现的次数,并指出了卡农成为「爆款」作品的几个关键点。

数据如下:

图表引用自:Fink, Robert (2010). "Prisoners of Pachelbel: An Essay in Post-Canonic Musicology", Hamburg Jahrbuch, P92 .

电影配乐领域,我能找到的第一部使用这首曲子作为配乐的片子,是1977年拍摄的成人喜剧片「高高的切里希尔山 (Cherry Hill High) 」↓。

而对这首曲子流行推动最大的,莫过于1980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影片「凡夫俗子 (Ordinary People)」 ↓,在罗伯特·芬克的数据中也有标明。

在电影配乐领域,这首曲子兴盛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最高峰时,仅一年就有18部电影(包含电视剧)使用它作为配乐。

1974-2016 帕赫贝尔「卡农」作为电影配乐出现的次数(数据来源IMDB)


5. 说真的,你根本不可能不听这首曲子

露脸次数多了,难免让人审美疲劳。

「纽约客」杂志曾发表过一幅漫画,形容帕赫贝尔这段卡农旋律循环往复无穷无尽的洗脑属性。

这幅漫画的题目叫做「帕赫贝尔的牢房」。

艺术评论家保罗·福塞尔 (Paul Fussell) 更是在其知名作品《恶俗》中将这首曲子列入「恶俗音乐」的榜首。

不过对于音乐,他显然不怎么内行,在他所推崇的音乐中,其实或多或少也有这首卡农的影子。

正如我开头所说:

「只要你还与人类社会有所瓜葛,只要你还听音乐,你就不可能绕过这段旋律。」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6. 为什么流行歌曲听起来都一样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感觉,许多曲子,唱着唱着不知不觉就能串到一起,丝毫不会觉得有什么异样。

专业点儿讲,这是由于太多流行歌曲总是使用类似的和弦进行。其中最泛滥的,就是非常类似这首卡农的下行低音。

甚至直接把卡农的旋律拿来,填上词就唱的都不在少数。

来,体会一下,请大家先听一遍卡农的旋律洗洗脑子。


现在,听下面三首歌,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出卡农的影子!


初级版(一听就能听出来):


中级版(提示:注意演唱的伴奏部分):


出神入化版(如果你听不出来,八成是因为陈奕迅歌唱的太好听):


除了这些,「类卡农」歌曲举不胜举, 这里我就不列列表了,大家一查就能查出一大把。

这篇文章中,咱一起玩个游戏。

下面这段音频中,我剪辑了12首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歌曲。比起刚才那三首,卡农的旋律好辨认多了↓。

我的问题是, 你知道其中多少首的歌名呢?

祝大家赏乐愉快!

- 行走的音乐-漫游指南 -


回复“如何入门”,可以获得经典音乐的入门指导。
回复“有啥推荐”,可以获得最新的推荐音乐列表。

回复“电影”,可以获得电影中的经典音乐。

继续探索其它似曾相识的经典音乐,请回复“似曾相识”。

回复作曲家姓名,可以获得音乐家相关作品和故事。

现在支持的音乐家有巴赫、莫扎特、拉威尔、海顿、肖邦、奥芬巴赫、李斯特。


Apple用户打赏通道

打赏
行走的音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星座不求人  ·  2017年2月5日星座运势。
8 年前
微信文章·房产家居·排行榜  ·  微信文章·房产家居·排行榜-20171122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