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调研纪要
机构调研、电话会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门峡政务  ·  我市全面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体系 ·  昨天  
三门峡政务  ·  我市全面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体系 ·  昨天  
大众网青岛  ·  昨夜!暴涨! ·  昨天  
大众网青岛  ·  昨夜!暴涨!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调研纪要

智驾平权:下一个AI应用风口

调研纪要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科技媒体  · 2025-02-06 23:25

主要观点总结

比亚迪将于2月10日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倡导智能驾驶普及。比亚迪在智能驾驶方面着重于人事和技术分层,并推出多个算力平台。在芯片方面,使用英伟达Orin芯片和地平线芯片。配套车型三十多个,大部分为改款车型,将在上半年陆续推向市场。成本方面,预计新增3000多元成本,部分通过内部效率提升抵消。比亚迪智驾的供应链和鲶鱼效应为市场带来投资机会。地平线在100Tops算力平台有优势,但300Tops算力平台研发进展不顺利。新款汉已搭载300Tops平台。300Tops算力平台增加一个激光雷达成本超过7000元。比亚迪的智驾定位为走量业务。地平线的投资逻辑在于J6系列芯片的量价提升和软件附加值增加。伯特利在2025年向上拐点,国产化趋势和成本优势使其能占据更多份额,中期智驾平权带来增量。伯特利在机器人赋能方面具备迁移能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比亚迪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

比亚迪将于2月10日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倡导智能驾驶普及,在人事和技术分层方面着重推动。

关键观点2: 算力平台

比亚迪推出100Tops、300Tops和600Tops算力平台,其中100Tops平台硬件成本约为4000元,300Tops平台成本超过7000元,600Tops平台处于早期阶段。

关键观点3: 芯片和成本

比亚迪使用英伟达Orin芯片和地平线芯片,预计新增3000多元成本,部分通过内部效率提升抵消。

关键观点4: 供应链和鲶鱼效应

比亚迪智驾的供应链和鲶鱼效应为市场带来投资机会,地平线在100Tops算力平台有优势。

关键观点5: 伯特利的发展

伯特利在2025年向上拐点,国产化趋势和成本优势使其能占据更多份额,中期智驾平权带来增量,具备机器人赋能的迁移能力。


正文

事件:比亚迪将于2月10日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倡导智能驾驶普及(智驾平权 )。 智能驾驶目前是比亚迪最重要且最紧迫的项目,大约从去年9月开始着手,今年第一季度将实现量产。

首先人事上,王传福亲自推动智能化转型,规划院院长杨冬生主导架构重组, 目标直指2025上半年实现自研高阶智驾(高速NOA)量产,并下放至10万元级车型 ,打破行业“智能化=高端专属”的定价逻辑, 释放了下沉市场潜力,在国内,卷到最后都得要努力成为XX界的拼夕夕

其次是 技术分层,比亚迪独创Dipilot三级方案 ——10万级,自研rule-base方案快速铺量;15万级,搭载Momenta无图城区NOA方案(行业第一梯队);高端车型,兼容Momenta/华为方案。


算力平台:

(1)100Tops平台:为自研平台,硬件算力配套为100Tops,传感器配置为12个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将在多个项目上标配,整体成本约为4000元。

(2)300Tops平台:由momenta供应,相较于自研路线,增加了激光雷达,非标配,需额外付费,整体成本超过7000元,2025年将继续通过OTA升级,实现端到端方案。新款汉已搭载此平台。

(3)600Tops平台:尚处于早期阶段,在仰望品牌上进行测试,暂时不会量产。


这里的关键预期差在于标配策略, 如果10万级车型实现高速NOA标配(而非选配),2025年高阶智驾车型销量有望达200万辆(占总量35%),拉动域控、激光雷达等硬件ASP提升,供应链弹性会超预期。


芯片方面:

100Tops算力平台主要使用英伟达Orin芯片,少部分采用地平线芯片。300Tops算力平台目前仅使用Orin-X芯片。地平线芯片性能稍弱,导致研发速度偏慢,第一批8个车型未采用地平线芯片。未来若地平线芯片性能提升并完成适配,可能会超越英伟达,成为主要供应商,因为地平线芯片成本更低。目前,地平线在100Tops算力平台的份额不超过30%。在300Tops算力平台,地平线芯片的研发进展不顺利,尚未导入。


配套车型: 共计三十多个车型,大部分为改款车型,将在上半年陆续推向市场,第一批将推出8个车型。目前,100Tops平台上车的临界线为秦L,售价约10万元。售价15万元以上的车型将支持选装300Tops平台方案。老车型在硬件上难以兼容,无法升级智能驾驶系统,例如老车型仅配备3个摄像头。

主要支持高速NOA(导航辅助驾驶),暂不支持城市NOA,城市NOA难度更大,比亚迪接下来自研的重点将是城市NOA。


成本变化:

之前量产的智能驾驶100Tops算力平台硬件成本约为4000元,其中12个摄像头总计1000多元,域控制器2000多元,5个毫米波雷达400多元,12个超声波雷达200多元。与目前的智能驾驶方案相比,新增成本3000多元,新增成本一部分通过内部效率提升来抵消(因为都是改款车型),另一部分可能通过涨价由消费者承担。

300Tops算力平台增加一个激光雷达成本1000多元,整体成本超过7000元。

智能驾驶目前的定位是走量,以获取更多数据用于优化,被定位为一个不赚钱的业务。


【智驾平权:供应链投资机会

1、智驾投资机会按价格区分

10 - 20万智驾投资机会:

比亚迪智驾的影响: 比亚迪智驾的入局拉动了供应链各类零部件或电力电子器件的弹性。市场对比亚迪智驾存在预期差,一方面认为公司基因不在智驾,另一方面对其智驾的市场接受度和全系标配智驾的策略存在疑虑。一旦车型发布和消费者反馈明确,对比亚迪智驾及相关市场认知将有纠偏,对智驾供应链有巨大拉动。

比亚迪智驾的供应链:

选股思路: 看重竞争格局好的环节,以及公司弹性大,能做到比亚迪单车ASP尽可能高并充分享受放量带来的弹性。激光雷达是竞争格局较好的方向,此外还看重热管理、空气悬挂等核心零部件。

鲶鱼效应: 比亚迪智驾可能带来鲶鱼效应,促使奇瑞、吉利、长安、长城等公司在智驾上有所动作,拉动10 - 20万智驾市场的供应链投资机会,尤其看重感知驱动和第三方智驾解决方案。

30 - 50万智驾投资机会: 2025年该价位段智驾会产生质的变化和企业端的正的差异化,整车企业会被重估,类似于特斯拉的发展模式。

2、比亚迪智驾的具体情况

整合与方案推进: 2024年下半年,比亚迪将内部两个智驾团队整合,专攻row base的高阶NOA方案,使其在2025年上半年优先落地,低配车型暂时采用Mobileye或华为的成熟方案。

城区智驾的落地: 2025年开始,比亚迪在城区智驾方面率先实现落地,多款车型可选配激光雷达实现NOA功能,采用统一的感知方案,芯片采用Orin X,其智驾能力逐渐追赶上第一梯队。

10 - 20万车型的智驾情况: 以工信部公示车型为先行指标,10 - 20万车型中有多种选装配置可支持高速OV功能,比亚迪全面推进智驾的决心超越预期。

具体车型的bom成本: 比亚迪智驾的主要价值量在智驾控和激光雷达,供应商包括比亚迪电子等,不同车型的智驾控SP和激光雷达配置有所不同,单车SP较为可观。

3、行业变化与零部件投资机会

10 - 20万新能源渗透率变化: 2024年10 - 20万价格段新能源车高阶智驾渗透率较低,总盘子增长空间大。预计到2027年,10 - 15万价格带NA渗透率能达到50%,15 - 20万达到80%,届时搭载高阶智驾功能的乘用车数量将超过600万辆,而2024年全年搭载高速威的车型量未超过10万辆,零部件市场空间大。

具体零部件供应链投资机会:

亚迪电子: 业务分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日管及智能悬架,智能驭控百分百供应比亚迪,预计2025年高阶智驾驭控出货量200万辆,单个ASP约3500元,2025年智能驾驶收入71亿元,2026年翻番。智能座舱份额基本达100%,随比亚迪销量增长出货量提升。智能悬架供应份额有较大提升空间,关键零部件自制,毛利率达25%。预计2025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收入327亿,利润22亿;2026年收入470亿,利润约提升50%。中期看,比亚迪国内600万辆车实现高阶智驾覆盖,海外400万辆车部分搭载中低端智驾驭控,智能业务收入体量可达860亿元,综合毛利率33%,费用率6%,利润63亿。

必要性与优势: 激光雷达的融合感知方案与纯视觉在长时间内可能共存,进入L三级及以上自动驾驶阶段,感知冗余是必要条件,激光雷达是感知冗余的最优选择,其数据准确度和感知精度优于纯视觉和4D毫米波雷达。

降本与市场扩容: 激光雷达降本会带来更大的可达市场,使更多车型有动力推进高阶智驾上车,且价格下降后,售价更高的车型可搭载更多或性能更好的激光雷达,实现更好的感知性能,不存在通缩问题。

市场份额与未来市场容量: 目前聚创和禾赛科技实现了200美元价格段激光雷达量产,未来有望获得更大市场份额。预计到2030年,车端激光雷达市场规模约400亿元,机器人端约150亿元,禾赛和速腾有望各占据激光雷达40%市场,形成双寡头,公司有望实现良好盈利水平,合理估值有望提升。

4、地平线的投资逻辑

量价提升: 2025年量产的J6系列芯片量价提升。在10 - 20万区间,比亚迪是其最大客户,假设地平线能达到50%份额,测算25年比亚迪将为其贡献8亿左右收入,占比26%。此外,公司产品迭代,理想等车型也有望为其贡献收入,其市占率有望从10%增加到20%。

价格优势: 6P作为高阶智驾产品,价格是6E和M的3 - 4倍,26年将大规模放量,叠加价值量单价提升,收入规模将高速增长。

软件附加值增加: 软件附加值新增空间来自公司HSD的高阶智驾算法,端到端方案创新商业模式,公司除收取开发授权费外,还根据定点车型进行算法模块收费,主机厂可定制化开发,提升软件附加值。

ADAS出海和机器人成长空间: ADAS出海是新增量,公司跟随客户车型出海和海外加旺合作扩容市场,预计未来海外市场有望达到10%。公司成立地平线机器人子公司,从扫地机器人等消费产品品类延伸,提供机器人核心计算平台,目前处于前期研发投入阶段,看好其长期成长趋势。

10 - 20万车型中地平线的优势:

主机厂需求与芯片方案选择: 主机厂选择芯片时,新势力最终会效仿特斯拉全栈自研,10 - 20万车型的主要战场在自主与合资品牌,他们主要考虑购置成本和方案成熟度,地平线在性价比和方案成熟度上具有优势。

芯片能力与性价比: 从芯片算力、算力应用率、存储带宽、软件生态等方面来看,地平线的算力利用率较高,存储带宽能达到同一水平,具备全栈软件能力,性价比在10 - 20万车型中最优。

2027年地平线的收入贡献: 假设2027年10 - 20万车型渗透率为630万辆,地平线市占率达到60%,单车ASP均价630元,将为其带来24亿左右收入,占公司收入的24%。综合考虑芯片销量、HSD推出等因素,预计2027年公司收入达到100亿规模,利率能达到10%。

5、伯特利的投资分析

产业趋势与产品规划: 线控制动具有高精度、响应快、支持能量回收等优点,能提高安全性能,更好适配L3级别自动驾驶方案。产品将从two box向one box、EMB迭代,公司是国内首家实现线控制动产品量产的国产供应商,2023年推出两代产品,2025年one box的最大增量来自吉利和奇瑞配套车型,公司对EMB产品进行前瞻性布局,预计2026年量产,有望持续获得先发优势。

国产化趋势下的优势: 2025年为公司向上拐点,国产化趋势下,公司产品降本及先发优势使其能占据更多份额。公司产品力与头部博世差异逐渐缩小,成本方面更具优势,通过部分自制加外采等方式降低物料成本,如24年1.5代one box产品成本降低15%左右。

短期与中期市场空间:

短期: 公司产品通过成本优势能进一步抢占份额,从订单来看,吉利、奇瑞等客户的放量,预计2025年公司实现130亿左右收入,同比增长34%,归母净利润16.1亿元,同比增长47%。基于线控制动的稀缺性和智能化渗透率梯度,给予公司25年30倍估值,市值480亿。

中期: 智驾平权带来增量,按中期销量盘子3500万辆水平看,one box渗透率可达80%,公司可实现84亿左右收入,是2025年的2 - 3倍。

机器人赋能: 公司具有迁移能力,包括产线改造和自身智能电控技术迁移,可应用于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制动系统等。公司规划分两步走,早期做机器人零部件,长期可能涉及机器人组装。

Q&A

Q:比亚迪在智驾方案上有哪些调整和落地情况?

A:比亚迪在2024年下半年将内部两个团队整合,专攻内部称之为低配的100(row base的高阶NOA方案),让该方案在2025年上半年优先落地,低配的300跟600暂时采用Mobileye或华为成熟方案。从2025年开始,比亚迪在城区智驾方面率先落地,汉L、唐六、2025款腾势D9等车型可通过选配激光雷达实现NOA功能,采用前置三目摄像头加四颗侧视摄像头、一个后视摄像头以及一颗激光雷达的融合感知方案,芯片采用一颗Orin X。从去年年底开始,比亚迪在全国范围开通无图城市领航功能,支持仰望U8、腾势V9、比亚迪汉等车型,其智驾能力可实现U型掉头、环岛等复杂场景,逐渐追赶上第一梯队。

Q:比亚迪10万到20万车型在智驾选装方面有什么情况?

A:以去年12月工信部公示信息来看,10万元到20万元车型(甚至包括10万元以下的海鸥、海豚车型)有多个选装部分,如选装内后视镜安装底座关乎前视多目摄像头选装,选装外后视镜带摄像头以及选装翼子板装饰件带摄像头可组成四颗侧视摄像头,再加上原有后视摄像头,总计可支持七个摄像头的感知方案,能支持高速OV功能,体现了比亚迪全面推进智驾的决心。

Q:比亚迪智驾方案中100、300、600的BOM成本及供应商情况如何?

A:智驾方案主要价值量在智驾控和激光雷达。智驾控方面,低开的100的SP大概是3000块钱,300是5000元,600是8000元左右,供应商为比亚迪电子内部供应。低开的100由比亚迪电子做底软、中间件,毛利率更高,300跟600由比亚迪电子代工。激光雷达方面,主要供应商是禾赛和速腾,低开100高速维方案暂时不需要激光雷达;300跟600车型单车价值量大概2000元左右,600可能搭载多颗激光雷达,如仰望U8搭载三颗。芯片方面,低排的100主要采用英伟达的RNN以及地平线的勾6M芯片,300跟600采用orin x芯片。摄像头方面,整车搭载12个摄像头,单价约100元/颗,供应商除内部福迪代工外,还有顺宇、联创等外部供应商,韩国和超声波雷达总体价值量更低。

Q:除比亚迪外,其他OEM在10万到20万高阶智驾方面有哪些进展?

A:小鹏的清雷达方案在不使用激光雷达的情况下实现了15万元级别的无图高速NOA功能;广汽通过合作实现了15万元级别的无图高速NOA功能,且带有激光雷达的融合感知方案;奇瑞及长安在10万到20万元级别实现了无图高速NOA功能。

Q:10万到20万价格段新能源渗透率及高阶智驾搭载情况的变化趋势如何?

A:2024年10万到20万价格段高阶智驾渗透率较低,15万到20万更是只有0.3%。预计到2027年,10万到15万价格带NA渗透率能达到50%,15到20万能达到80%,届时10万到20万价格段能搭载高阶智驾功能的乘用车数量将超过600万辆,而2024年全年搭载高速NOA的车型量未超过10万辆,零部件市场有很大空间。

Q:2025年比亚迪电子在新能源车智能驾驶(驭控)业务的出货量、ASP及收入情况如何,与2024年相比有怎样的增长?到2026年又有怎样的预期?

A:假设2025年比亚迪高阶智驾驭控出货量约200万辆(考虑比亚迪全年国内销量约550万辆、新车型改款及产能爬坡等因素),单个高端驭控ASP经拆分并按搭载量加权计算约3500元,2025年智能驾驶(驭控)业务收入能达到71亿元左右,相较于2024年的14亿有四倍多增长。2026年随着全年高阶智驾放量,收入预计可翻番达到150亿元左右。

Q:比亚迪电子在新能源车智能座舱、智能管理和智能悬架业务方面有哪些情况?

A:智能座舱主要供应中控屏及座舱驭控等,份额基本达100%,出货量随比亚迪自身销量增长而提升。智能管理和智能悬架中,关键零部件如各种膨胀阀、泵由比亚迪电子自制,毛利率能达25%。智能悬架的云点C和云点A(CDC可调悬架及空气悬架)从2024年10月开始供应,未来供应份额提升空间较大。

Q:2025 - 2026年比亚迪电子新能源汽车业务的收入和利润预期是怎样的?

A:预计2025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能达到327亿,利润能走到22亿元左右;2026年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能达到470亿,利润有约50%左右的提升。

Q:中期比亚迪电子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管理和智能悬架业务方面的收入体量预期如何?

A:中期(比亚迪国内600万辆、海外400万辆销售情况),智能驾驶总体收入体量能达到208亿元;智能座舱业务收入体量约260亿元;智能管理收入约80亿;智能悬架收入约60亿元。

Q:比亚迪电子内供比例在不同阶段有怎样的变化?

A:从2024年往后,公司更多面向内部供应,预计到2026 - 2027年内部供应比例会达到80%左右。2027年往后,因内部销量增长及高阶智驾渗透率提升,内部供应比例会逐渐下降,预计中期内供比例能下降到70%左右。

Q:中期比亚迪电子智能业务的收入体量、综合毛利率、费用率及利润预期如何?

A:综合以上因素,预计中期公司智能业务收入体量可达860亿元,综合毛利率能走到33%,预计费用率约6%,总体业务可贡献63亿左右的利润,相较于2025年预计的22亿利润仍有接近两倍的增长空间。

Q:激光雷达对于智驾是否必要?

A:类比BEV与PHEV长期共存的情况,激光雷达的融合感知方案与纯视觉方案在长时间来看可能也是共存的。到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阶段,感知冗余是必要条件,以功能强大的FSD为例,在强光直射等情况也会频繁触发接管,此时自动驾驶车辆需要额外的感知零部件做冗余。从第一性原理角度考虑,感知冗余最优选择是激光雷达,激光雷达通过激光反射时间直接得出具体信息,数据准确度远远优于纯视觉,感知精度也优于4D毫米波雷达等其他感知零部件,在感知冗余方面必不可少。

Q:激光雷达价格下降是否会产生通缩问题?

A:激光雷达降本更多带来的是更大的可达市场。以不同车型计算成本,2025年15万元车型搭载高阶智驾零部件比2024年25万元车型更具经济性,车企更有动力推进高阶智驾上车。随着激光雷达价格下降,其可触达市场逐渐扩容,如从2500元下降到1500元、1000元时,覆盖价格段增加,市场容量上升。激光雷达进一步降本后,售价更高的车型可搭载更多或性能更好的激光雷达实现更好感知性能,不存在通缩问题,而是可触及市场的扩容。

Q:哪些公司实现了200美元价格段的激光雷达量产,未来市场份额情况如何?

A:目前从激光雷达产品角度而言,只有聚创和禾赛科技这两家公司实现了200美元价格段的激光雷达量产。这两家公司实现了芯片自研、架构优化等技术壁垒,超越其他竞争对手,未来这两家公司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