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2012年11月18日在清华紫光国际交流中心举办的“第八届清华国际安全论坛——理解中国外交转型”的录音整理版
发言记录:
杨毅少将发言:(编者注: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海军少将)
现在中国受万世瞩目,按照十八大报告,我们到2020年人均GDP总量要翻一番,在外界看来不得了,当然我们自己内部问题很多。我刚从美国回来,我们没有50年60年100年恐怕赶不上,跟日本、韩国比社会建制都差别很大,但是从外部看八年之后再翻一番,会觉得不得了,中国跨度这么大。这里对经济实力是一方面,军事实力更害怕,GDP翻一番,军费再翻一番那不得了啊。所以怎么看待中国的国防政策(当然国防政策也是内政、外交、国防几个重大问题之一)?我想我来学习十八大报告,那么我针对报告中的国防军队建设和外交部分谈几个观点。这次我来谈谈国防军队建设有五个新的东西。
第一, 建设国防和军队新的定位和目标牵引。建设与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相适应地巩固国防和强大国防,美国对军事报告提出解放军防御超出了防御需求,破坏地区稳定。这不对,因为现在我们提出要与国际地位相称,国际地位在提高,国家利益的发展对空间和外部环境有新的需求。军队、国防建设应该服务于地区乃至全球稳定,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那么这样从目标牵引来讲就会更高、更大、更宽。我们就有更大的理由,也说服我们国外的朋友,不是为了简单地防御外敌入侵,现在没有任何国家敢入侵中国,包括美国。现在我们军队国防建设就是和相称。
第二, 必须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这是第二个新的亮点。我所理解的国家核心安全,是我国所面临的三大类型的安全威胁:第一个是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安全;第二是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第三个是内部安全和国际安全。维护着三个安全,应对三个方面安全威胁挑战,这是发展军队建设和国防的导向。正确统筹投资资源配置。
第三, 积极运筹和平时期的军事力量,这是前面没有提过的。这是对中国国防军事战略的新的任务的需求。更好的为世界和地区提供更好的安全产品:包括在亚丁湾护航,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将来可能派得更多,去得国家越多,不仅是工程部队、医疗部队,以后还可能有战略部队。体现和平时期军事力量。当然还包括和各国军事军队的交流、沟通、互信。包括防恐、反海盗,救灾。我国在救灾上是很有先进经验,包括跟美国我们也有相关合作。
第四, 提到了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和平的中坚力量,而且提出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这一点是新的。我们以前似乎就是传统的国防和军队:防止外敌入侵,保卫边疆不受侵犯。现在是积极参加国际事务,在国际事务上发挥贡献,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在军事这方面发挥的作用是难以替代的。比如讲我们和各国军队进行交往,促使大家在战略企图、战略规划、军队建设、战略互信,增加国家间关系的稳定。同时,中国的军队是和平的军队、正义的军队,文明的军队,威武之师;也是维护和平,同时也是和胆敢发动战争,胆敢违反联合国宪章精神的行为给予震慑,我想这也是中国军队未来的一个使命。和谐世界要和谐,只有要反对那些不和谐的东西才能和谐,我们自己守规矩,给不守规矩的国家立规矩,当然我们不是穷兵黩武。
第五, 最后一点是海洋问题,十八道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大家很关注,是不是跟黄岩岛、钓鱼岛联系在一起?我记得其实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我理解的海洋强国无外乎三大部分:海洋运输、海洋科学考察开发和海洋安全。海军强国与海军强国不一样。我们未来海洋的需求,对海洋的依赖更强。提高海洋运输力量,提高海洋科考力量,当然也有海军。另一个不得不提的是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已经服役,开始科研。这会使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政策、军事战略有什么变化?不变的是,防御性的,是永远的;变的是能力增强了,能为世界和平做更多的贡献,而且将来肯定越变越强。中国的海洋力量增强不是为了吓唬别人。中国历史上几百年遭受海上列强侵犯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任何人不要想着在海上对中国进行侵犯,以前我们是受害者,而现在我们也绝不会奉行所谓炮舰政策。我国处理领土争端上我们主张和平解决、外交谈判,军事力量是后发制人:如果你要惹我、打我,那么对不起,我要把你打痛,当然不能打死。
鲁世巍参赞发言:(外交部新闻司参赞)
十八大与十七大、十六大外交方面的对比:
变化:
国际形势此次十八大提出四个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与全球化多样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
第一次明确提出公共外交,以前是公共与人文外交,现在是“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
网络安全、太空安全、海洋强国、维护海外合法权利、全球治理、发挥负责人大国作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增强话语权、建立新型发展伙伴关系,支持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看起来感受不深,但在纲领性文件中提法还是新的,反应中中国外交求新求变。
中国外交总体上反应的提法的变:
立体外交思路清晰:从国别和区域看,外交局部更加重视发展中国家和多边外交,更加重视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参与;从领域看,从传统政治、经济、安全内容,现在更重视海洋、太空、海外;另一点是公共外交,使重点更加突出和鲜明。总体上:官民并举、双多变相结合,政经文、军事相配合,构建大国外交架构。
外交更加积极、主动。从心态、姿态、行动、理念上都有表现:积极开拓进取,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加国际事务”,积极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参与全球治理。展现中国外交更加自信、从容、担当,由被动应对到争取主动的转变,注重服务发展、促进发展、营造环境变为“依靠发展”,发挥大国作用和影响。在国际体系和规则上,接受者、应对者向参与者转变。明确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反应外交更加务实。内容上更充实和有针对性:“维护海外合法权益和海洋权益,建设海上强国”。并提出推动国际秩序、体系朝着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没有加“更加公正”,那是表达认为现在不公正,这种改变表现更加务实。
不变(延续性):
基于国情、世情、党情。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国际定位没有变;社会基本格局没变,西强我弱没变;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期没变;
外交政策上讲:根本目标没变: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旗帜未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道路:和平发展道路没变;开放战略没变:“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独立自主的和平”的外交政策没变;主要原则未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主要布局未变: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周边;经济、安全、公共外交。
张宇燕教授发言:(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理事。)
本次会议题目很大。谈中国外交转型,首先“转型”如何理解?我也是学究,总是先想怎么下定义,什么是“型”?我觉得首先有一个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判断;我们的外交理念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行为模式是什么。所谓的“型”我认为有以上四个因素。下面就这四个因素来谈一谈:
国际形势判断。
国防上,整体形势上,四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国际问题十一部分,和平发展依旧是主题,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这个力量对比变化在哪里?怎么变?我后面再讲,这又联系到为什么要讨论转型的问题。
理念。
我认为十八大报告非常清楚的展示了中国外交理念。十二字:平等互信 包容互建,合作共赢。在互见时候包含了文化多样性和世界民主化。高举旗帜: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的外交理念这二十个字就够了。仔细看可以发现这20个字是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没法合并。
目标。
没有明确提出什么是我国国家利益,刚才杨将军提到“国家核心安全”,外交上提到:“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绝不会屈服任何外来压力”这是对外部的中国国家利益宣示。
行为模式。
报告字里行间,我的感触和前两位是一样的,对外政策主动性明显提高:比如“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人大国的作用”、“支持联合国,G20,上合,金砖国家”“国际政治与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全面提高开放型”。
接下来我想谈谈为什么在今天讨论转型问题?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尤其是力量对比。上面说到的四点,其大背景还是中国的崛起和中国的发展。这里我希望从八个方面谈世界变化:
经济。我估计今年GDP不按购买力而按美元计算今年应该是8.2万亿美元,过去七八年,中国名义GDP增长16%,去年是7.2万亿,份额以前2%,现在12%,人均达到6100美元,超过了美国的一半。
科技。联合国的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世界专利报告》,其中中国申请专利增长最快,现在是50多万,美国190万,日本120万。我们在逼近,当然进一步讨论获益性、质量等。当然肯定还有问题,不是说完美无缺。
军事。杨将军已经举过了,但看打击力、军费支出……可以看到提升
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中国人口若只有一半,中国的世界地位也不会是现在这样。人口起非常大的作用。根据高盛的测算,俄罗斯是中国的六倍,美国是中国的三倍,资源上中国还是相对缺乏。但资源少不一定是坏事。绝大多是国家都是资源匮乏的,从彼得大帝折腾到现在还是个“新兴经济体”,资源诅咒
货币。美元仍是一家独大,欧元看今年的形势,债务危机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的发展,这个今天不深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日货币合作已经走得很深,中日的合作是美国的噩梦,中日两国超过欧盟17个国家的GDP。中日韩加在一起与美国持平,还超过一些。真的感慨目前国际力量对比确实有大变。
国家内部财政、金融可持续性。国内问题的解决显得尤为重要。债务上美国超过GDP的100%,日本超过230%,看到其融资能力和金融市场发达程度。我国金融市场深化、透明度、有效性上还是有缺陷。
制度。在参与国际规则、全球治理的能力怎么样。制定规则解释规则执行规则,原来主要是接受者,现在我们也不做挑战者,但要推动向公正合理的秩序发展。总体来讲还是西方主导。
软实力。
杨毅、鲁世巍、张宇燕问答:
杨毅少将
问:中国军事、国防的发展?外交和国防如何互动?
答:
机械化和信息化同时推进,中国不可能先机械后信息,因为算平台。军事理论的创新,体制编制要符合现代战争的需求,不要“头重(指挥机构过大)脚轻(作战部队比较空)尾巴长(附属单位过多,文工团体工队……)”。从武器装备讲,应该更注重海军空军二炮;陆军:应培养快速机动跨区域作战(一定的部队能承担更多的力量),海军:近海防御和远洋机动能力。
关于外交和军事互动:更加多的参与,为国际事务提供新的服务,不要只坐享其成。美国外交军事经济三者均集大成。不论同意还是反对,军事外交要配合,但是是国家整体意志众多战略资源的组成部分。
问:中国国防取得进步时,国际上都会出现一股中国军力威胁论。如果从军事外交的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惠及威胁论?是否有必要按照西方的要求提高中国军事透明度?
答:
五个方面来谈:
中国的军事威胁论声音不可大惊小怪,这是过渡阶段的必然。美国是第一军事大国,但没有美、俄军事威胁论。因为他们最厉害,害怕修理其他国家,事实出现了,心理上才接受。等中国军事力量强大到一定程度时,心理适应症会消去。
发展军事的合理性要接受。美国(至少在口头上)已经接受中国可以增加军备。有人说中国军费已经超过日本,关键是有可比性么?日本那么小,还有美国老大哥的支持。我们和日本比,国土大,接壤国家多,海洋争议多,祖国未实现统一。发展国防应该理直气壮,我们的军费是正常的,不要怕别人说。
如何使用军事力量是关键:穷兵黩武还是和平发展?军事力量强不欺负别人,但也不被欺负。防御性军事战略、防御性国防政策是根本。中国强大,变为绅士,不是恶霸。
要进行战略沟通,要交往。包括战略对话、联合演习等等。让别人了解战略意图和理论。中国和大的战略力量美、俄、法、印、日……都在搞。
提高军事透明度。将来会越来越透明,而且好处大于敝处。有些事情是我们的脑袋赶不上身子。不该保密的说出去,比如造航空母舰,不用藏着,告诉别人可以让大国安心,让小国死心。自信的国家,实力更强的国家会更加透明,透明的国家会使人放心。
鲁世巍参赞:
独立自主的原则不要鼓励来看,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在外交中经济手段可以用但也要考虑负面影响,随着关系的改善……
关于韬晦?
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成头,但是还是要有所作为。外交应更加积极主动。目前和世界关系更加密切。十八大提出参与全球治理,两者间不矛盾
张宇燕教授:
问:外交问题尤其是牵涉领土、军事等因素时可否运用经济、社会的力量加以化解?如经济战能否彻底解决中日争端和紧张态势?抑或这种态势根本不需要化解,留下来反而是很好的外交资本?
答:经济战:从历史上看,可以起作用但结构往往两败俱伤;可以用但一定要慎重。经济基本还是要互利共赢,要求平衡。中国一方面要求主权利益,另一方面也要求共赢。中日关系大方向在坚持根本利益的同时还是要发展两国的关系,放大一个格局,看数字可以发现亚洲的合作尤其是东北亚的合作,整个世界经济地图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合作还是要做。
问:韬光养晦是否发生变化?
答:中国积极的要素突显,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有利益的存在,既然要维护利益,在全球化的时代,相互依存度又很高,有所作为还是主要指维护经济利益。但我不认为有所作为会很大程度取代韬光养晦,基本大政方针还是韬晦;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有所作为程度上的变化,大政方针不变。
问:全球治理如何做?
答:可以明显看到国际货币体系,在WB和IMF中的投票权,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其改革。注意到今年三月份在新德里召开的金砖国家首脑会议,发布了《德里宣言》,讲到“改变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很像对发达国家喊话,“几月几日要完成、要落实……”“几月几号开始新一轮的计算方式改革”等等议题讨论。这些都可以明显感觉到新兴经济体的力量变化,中国是很重要的因素。国际规则上,在金砖国家明显看到,还要成立金砖银行……
另外,国际规则还不仅在经济领域,还有其他很多。中国对国际规则上,中国已经采取了更积极的态度,比如今年WTO政府采购协议,中国正式加入谈判程序。参加了以后就能对规则产生一定影响。
袁鹏教授发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十八大结束,美国大选也是,一前一后中美换届24小时,这是20年一次。而美国此次大选,没什么人关注,90%的州半年前就选完了。总统还是奥巴马,国会众议院还是共和党。美国大选后的问题更多:财政悬崖、国债上限、政治分裂、情报部门彼得雷波斯性丑闻……美国谈出口倍增,我们谈收入倍增,语气非常不一样,谈外交很有意义。
同意张宇燕老师的发言,“外交转型”是很大的提法美国的外交转型可以成立,包括人员、机构、理念,地域的重新分布,实际上中国的外交转型才刚刚起步。我更多从十八大报告看到的倒不是外交转型,反而是一个中国大战略已然成型。我们始终没有中国的大战略,和平发展白皮书,更像对外;十二五规划,更像对内,十八大报告是两个大局结合,提供了理解中国大战略的极佳蓝本。我是内外两个大局连起来,不是进进看第十章讲国防,第十一章将外交。否则大家会认为中国外交分量很少,但其实外交思想是贯穿在报告始终:
对外战略目标或者说大战略目标更清晰。
简单讲是两个一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翻番;建国一百年: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战略目标勾勒。当然还有分目标:海洋强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
为了实现目标,我们的国际国内环境什么样?报告也清晰地提出:发展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重点提出了“未来仍为中国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这个判断是很重要的。十八大前,充斥着学者的悲观,经营的失落,媒体的激昂,老百姓的困惑,对中国命运存在盲区,十八大告诉大家机遇和风险都有,战略机遇期没有终点。紧跟着一句话,可能比前一句更重要:“要准确判定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十年前抓住战略机遇期,五年前创造机遇期,现在我理解是转化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进行转化。
环境明确后,下面明确利益。没有炒作的关于“核心利益”,官方的解读强调“主权、安全、发展”,界定国家利益留够弹性的空间。
下面是大战略:对内:五位一体,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建设的有机整合;对外:也是五位一体: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公共和人文外交,共同服务于总的大战略。
基于大的轮廓,有什么新意?
第一. 主动性。三个词“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表现了高度自信,这个自信来源哪里?在于中亚北非乱局,欧债美债危机,中国有问题,但可能是明天的,我们不能因为其他国家现在出现的问题而迁移到我们将来会出现的问题而丧失信心。所以以非常自信的提出积极的姿态。韬光养晦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战略,是谦虚的品格,其辩证关系是中国外交一以贯之的灵魂。
第二, 务实。发展阶段的身份,初级阶段的国情。建设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与中国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非常务实,对下一步中国军事化发展目标提出了更务实的建设。还有一句话“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既充满自信又比较理性。
第三, 统筹。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以前是国防为经济让路,现在更讲平衡,包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第四, 创新。
第一个创新:大国关系中提出“新型大国关系”,以前更倾向中美,现在是放在整个大国关系中,中俄、中日也是,只不过其内涵和追求目标不同,不以为中美是新,中俄就是旧。我们跟所有国家关系都应该有推陈出新的过程。在新型大国关系之外还提出新型大国伙伴关系。这是指和小国和新型国家,绝不是不搭理。“新型大国关系”更像是一个总栏目和指导思想。
第二个创新:提出了国防,还是“相称……相适应……”那句话,另一个是“要求国防和军事现代化建设有大的发展”,这是非常明确的宣示,即在中国外交、国际环境复杂情况下,不应为经济建设使其他方面有所偏废。
第三个创新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加了共赢。其他很多大家都提到了就不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