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11
月
28
日上午,在文化和旅游部召开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承担的“美术馆照明质量评估与体系研究”项目验收会,会议由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组织召开,验收委员由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宋向光
教授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副馆长杨源女士,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先生,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
联盟
常务副秘书长
阮军先生,
北京照明学会秘书长
王政涛先生,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琇,中央美术馆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先生,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影视部主任仇
岩女士
8
位专家
组成,他们对该课题进行了审核工作,部分课题组成员也列席了会议。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王卉处长
首先发言,她谈及文化和旅游部合并后,部里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单独成立新部门进行管理,随后
介绍了与会专家,并将会议工作交由验收委员会组长
宋向光
主持。
会上,
项目负责人艾晶女士(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做了“课题成果整体汇报”。自
2017
年
7
月项目启动历时两年,对全国
42
家单位开展了预评估工作,来自全国博物馆、美术馆及照明领域
22
位知名专家带队,
16
位专家做支持,十余家文博单位和
10
所全国重点高校配合研究,
2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
9
家照明企业参与了项目工作。对全国
13
家重点美术馆和
29
家有社会影响力美术馆作了考察,借助访谈、观众问卷、现场数据采集等方法,全面而细致地展现了当前我国最好一批美术馆照明质量的评价新成果。学术上,由于众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参与,以及生产厂家支持,使课题研究呈现出丰硕的学术成果,以一本专著《光之变革(美术馆篇)》,
4
本核心期刊专题报导,几十篇优秀论文和新标准草案提交结项。对当下美术馆照明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尤其在用光安全与科学管理方面有巨大推动作用。会上还有来自天津大学党睿教授做的“光致损伤影响实验汇报”,清控人居光电研究院高帅做的“照明产品指标测试分析汇报”,以及汤石照明郭宝安和埃克苏照明余辉两位分别做了“实地预评估汇报”,
5
项内容共同支撑整体汇报,课题组用详实地内容向评审专家全面展开成果展示。
随后评审专家一一给予验收意见,阮军先生先发言:他认为该项目工作做得很多,内容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像天大实验是在单色光下进行,照明有连续光谱和不连续光谱之分,在不同光谱照射下对文物的影响怎样,在连续光谱照或不连续光谱照射下有无变化,像美术馆照明有时间性,文物照射后是否存在自修复,以及不同时间段照射的数据比对,还可以从技术层面深入研究。另外,实验对各种灯具的测试显示,像红外线指标相差很小,在标准里做限制无必要。
王政涛先生接着发言
:
同样称赞了该课题研究工作的细致,从立项到结项不到两年时间做了大量工作。单从参与课题的照明专家来讲,都是国内一线非常知名专家组成,像荣浩磊、徐华、汪猛、罗明等先生,由他们指导标准和参与工作,我认为水平会很高。另外,课题组还邀请了诸多高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一些数据进行验证,工作做的很严谨,报告也很接地气,可操作性强。今后在博物馆、美术馆应用中
LED
灯会是一种趋势,传统的光源将逐渐被淘汰,作为技术指标,
LED
灯的紫外和红外对文物作品影响很小,不考虑这些因素,只加强对频闪和色容差指标的关注,需要深化研究。
杨源女士认为:她做了
30
多年博物馆,灯光对展览效果表现非常重要,以前大家对灯光不在意,他们展出过古代书画和近代档案文件,还有丝织品等,发现展出一年后问题大了,例如清代服装,被灯光照射的前身与没有照射的后身,颜色区别非常明显,照明对文物有很大损伤。于是,她们将常设展和临时展览灯光,全部改用德国欧科
LED
灯,情况才有所改善。我国对十大精品博物馆评审中,有重要一项就是对博物馆灯光评审,本人也做过评审专家。另外,像国家一级博物馆评审,也有博物馆灯光选项。照明工作是很专业的事情,文物坏了就坏了,没法自修复,今天谈的美术馆照明这个课题,研究势在必行,成果将对博物馆和美术馆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第二点该研究团队力量雄厚,我当过很多专家和评委,还看过如此强大的团队,有专家团队、企业团队、高校团队,还有像陈同乐那样国内展览界一流专家参与,由他们组成专家团队非常好。他们的研究方法专业合理,而且实际又高效,研究成果也很丰硕。做了大量数据分析和资料收集工作,并以此为基础来展开研究,今天听取各位的汇报都很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还编制了新标准草案,新的“美术馆的照明质量评估方法”,因此具有了可行性、必要性与科学性,拥有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张晴先生也认为
:
他在美术馆一线工作三十多年,感受不一样是事情,是刚入行时没有思考过灯光问题,作品照亮就行。对灯光考量也就是发生在
90
年代后,通过外国来华展览对灯光的要求,在交流中带动了关注灯光。当今美术馆建设,观众素质也越来越高,对灯光的要求也非常必要,需要科学方法来建设美术馆。该项目组团队配合非常好,工作扎实。接下来,他认为该课题组还需要继续沉淀各项指标,因为新标准将作为今后对全国文化行业的标准来执行,让全国那么多美术馆来使用,工作需要再深入,如与一线工作人员交流,吸收他们的建议,本人认为非常重要。另外,标准需要拉开距离,国有美术馆与私立美术馆不一样,要求应相应调整。此外,还要加强对美术馆灯光的认识,需要做培训工作,像最近全国美术馆普查工作,很多馆就提出来培训,我们办了班,将全国不会普查的人员集中起来培训。未来完善标准具有挑战性,也需要培训,如将全国美术馆专业人员集中起来培训,让每个馆拥有专业人才,继续发挥专家团队的力量,来持续支持对全国美术馆的建设。
仇岩女士则认为
:课题组工作内容丰富,参考了新的“美术馆照明规范”,此课题也刚刚结项,于
11
月颁布,课题组不光参考了该规范,也参考了国标,工作已远远超出规范要求。当然照明研究需要长期积累,像天大老师提到,他们对各种材质和原料照明分析经过长时间测试才取得参数,因此他们提供了非常高的标准。今天验收会,主要根据课题要求进行评价,即一个标准草案,一份评估报告。本人从三个方面谈,首先在技术层面,听取汇报内容,多是诠释怎样组织和展开评价。当然,他们在测试环节运用了很多数据与标准相一致,具体数据采集也很全面,除照明技术以外,他们还对馆方整体运营管理进行评估,从馆方人员层面,资金管理和照明维护方面综合评价,是该评估体系的亮点。二是对评估本身,我们组织过很多评估工作,像博物馆运行评估,是对博物馆整体情况评价,每三年组织一次,评估也涵盖照明内容,但只占两个评估点,比重不高。对于美术馆来说,这次文化与旅游部将美术馆照明单独提出来做标准,已经走到了行业的前面,对行业发展将起很好地促进作用。她做多年评估工作,认为此工作最大作用就是导向意义,很多博物馆就是根据运行评估报告来组织安排和部署工作。有了评估标准,对今后美术馆工作方向有指导价值,这也是此评估工作的核心意义。三是建议,具体开展这项工作,如要一个馆一个馆检测,工作量很大,操作和实施很难,具体实施可参考博物馆运行评估,首先通过馆方填报一些技术数据,在组织抽查作为最终评估,这是非常可行又有效的方式。
王春辰先生接着表示
:
过去美术馆用光不科学,完全凭经验,用灯根据展场来判断,并不考虑灯光对作品的影响,甚至损坏问题。这个课题是建立对美术馆照明质量的评估体系,能够用科学的方法,用数据说话很重要,今后对各各美术馆实践有重要指导作用。他经常看国外的美术馆,明显感觉到:国外场馆的灯光布置舒适度很好,而我们的展厅往往搞得暗暗的,用一个聚光灯照作品常见,随着我国美术馆发展,也需要有这方面的研究,因此他认为该课题立项非常好,很具体。他还想起自己曾收藏一本德国关于美术馆照明的操作手册,推荐课题组借鉴,不光标准里面有数据,比方什么灯用在什么场合,以及灯光知识介绍等内容可否收录,研究工作要对未来美术馆有重大促进作用,不论对美术馆照明培训也好,专业化程度提高也好都要产生影响。还有希望课题研究不光有技术方面研究,还要有主观感受方面的思考,可以做的更加深入。
卢永琇女士
认为
:她本人参加过该课题中期汇报,今天又听取了整体汇报,现有几点感受:她在美术馆工作三十多年,之前对灯光没有要求,记得刚工作时,在大通柜里就放一些管灯。现在,随着国家对博物馆、美术馆整体建设加强,对硬件要求也不断提升,观众整体水平也提高,当然我们展馆展示的能力也随之增强,因此对灯光有要求立项也非常必要。目前很多美术馆没有专业人员,没有照明专项工作,就像刚开始调研时,表格下到我们单位,很多专业术语我们不会填,可以量化的工作当然非常必要。另外,该课题研究是经过认真设计和设想的,是根据实际情况来设定,采用了大量数据分析和科学研究,本人认为非常合理。另外,在专业性配比上,课题组非常强大,有专业公司,还有大学团队支持,还有各馆一线专家参与,他们对各种数据搜集和整理的情况都分析到了,是比较科学和全面的,成果可信性强。像成果展现的论文、专著还有参加国际会议,都是因为他们有强大团队支撑,才能达到这样一个成果,展现出他们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把他们各自的优势都发挥出来了,也体现出项目综合的成果,这个非常明显。作为建议,本人认为直观的效果和灯光保护之间的关系,我们还需要后续研究和更多开展。项目数据很多,但美术馆与博物馆展览在时间上有区别,美术馆大部分展览,就半个月或一个月,三个月就算长的,因此灯光对展品影响并不是很大。艺术效果表现大于对作品破坏程度的影响,这是建议,还有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培训,今后需要培养一些实际可操作标准的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