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运营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公司企业、投行、投资机构、政府机构、基金、创业者等朋友入群。添加文末助理微信,备注“名称-公司”,审核后进群。
我们运营的备用号 投研大数据(ID:TYBigData),为新老朋友提供了大数据领域的研究服务,欢迎同时关注!
来源:综合自/金融梦工厂、认真的天马、Financial小伙伴天弘基金前基金经理肖志刚,以性情直率、敢说敢言而闻名。(注:作为天弘基金前任股票投资部总监、明星基金经理,肖已于2019年离职天弘基金,去向不详。有人说是在自己干私募)。文章比较长,建议先转发朋友圈再看,以防后面找不着。问:请教肖总,在2015年5月,大盘已经处于明显的高位。估计基金经理这时候很清楚卖出去的基金后面大概率会亏钱,但看到基金依旧大卖,基金经理此时的内心是种怎样的心情?答:首先,肯定超过一半的经理认为这次不一样,6000点只是时间问题,我印象很深。他们的心态是,立功的机会到了,6月3日有一只新基金建仓,东财乐视涨停。
其次,另外一小半谨慎或踏空的人,自然觉得发基金对自己不是好事。因为亏钱责任早晚自己担,吃肉没赶上也就认了,至少别再挨打吧。所以这个时候一个办法是少揽活,新的基金能不管就不管,挂名了那是没办法,但内部分得清责任就行,最好能多挂几个人名字,外面也能少挨骂。对基民的赚亏,倒没想那么多,不会特别对待,总觉得吧,不买这家也会买那家,无非在哪亏的问题。股市赚钱亏钱吧,不能深究,戴志康当年坐庄的时候,某天高位出货了一只股票,高兴啊,下楼路过散户大厅,听见一个老太太更高兴,说那个牛股今天终于给了上车的机会,满仓踏实了。问:请教肖总,公募基金经理如何看待基金“好卖不好做,好做不好卖”的问题?答:之前“基金经理为什么越来越难”,讲的是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的博弈关系。这里其实有好几重的博弈,包括:
这里有一个关键背景情况,就是公募员工的年收入构成中,年终奖占比较高,一半是普遍情况。很多基金经理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会考虑到资金的期限问题,比较青睐那些外资属性的资金来源。对基金经理来说,稳定的资金来源更有利于长期的思考与布局。也就是说普遍认为公募的资金来源是国内的个人投资者,太短线投机了,在这种压力下做投资很难。但这种想法我一直不太认可,因为我认为公募基金的钱是永续的,只要不清盘,业绩就一直是连续的。规模大一点小一点倒是其次,反正大多数基金经理的考核跟规模不直接挂钩,就算挂钩也不影响长期理念的践行啊。直到有一个基金经理跟我说,别看公司老吹有多少多少客户,其实啊,就一个客户。我才恍然大悟,这话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基金经理,因为他们唯一的客户,就是自己公司的老板,有可能是投资总监,有可能是总经理,总之是那个决定他下岗与否,决定给他多少奖金的人。因为老板的存在,会每年来算一下账,基金经理于是只好按照一年为维度来安排自己的工作。那老板为什么一定要每年算一次账呢?因为国内几乎所有基金公司的高管,都是职业经理人,也都是靠工资奖金过日子。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公募牌照只发给持牌金融机构,不发给个人。同时,总收入里奖金比例又很高,那当然应该向股东争取啊。这个时候,基金经理的业绩,基金管理规模就成了向股东、董事会谈奖金包的最重要筹码。这样就解释通了为什么基金公司除了争业绩排名之外,更热衷于规模排名,甚至用货币基金冲年底规模。银行在以前有存贷比约束的年代,冲一冲分母即存款,满足监管,这我还能理解。但基金公司干嘛冲呢?直到把这个事跟奖金挂钩我才理解了。到这里就可以简单总结一下,正是因为基金行业的奖金制度,导致了基金经理的短期行为。这个观点的另一个印证是,全国社保、外管局储备司这样的体制内机构,年终奖占全年收入的比重极低或者可忽略,领导员工都是如此,他们当然也就不会有短线投机的动力与压力。国外的机构,其实很少国有企业,很多时候基金经理自己就是老板,所以大概率也不存在委托代理困境。目前多数基金经理的收入跟规模是不直接挂钩的,有时多管一只基金不加一点工资的,这一点其实就决定了基金经理没有兴趣多管基金,更没动力在高位卖基金。 - 另一个原因是外在大小年太明显,得激励大家抓住大年。
收费方面,努力卖一次基金,以后年年收管理费,那就要重奖当年卖基金的啊,所以还不能实行那种把奖金都摊到平时工资的制度,否则没激励作用了,要想激励,那就得工资低奖金高才行。 类似收费模式的是卖寿险的,那些保险经纪人卖趸交保险的提成,好像能占到首期保费的一多半了吧。像广联达这种转云的公司,对销售的激励制度应该也要变的,值得研究一下。但广联达面临的外部客户还是相对稳定,可以给销售人员定今年卖100个帐号,明年卖120个,在这个基础上算奖金。- 定少了吧,万一碰上行情好,奖金相对于白给,老板后悔,于是年中追加任务。
只有碰上行情差任务少,或者行情好任务多,老板还能守信用,也就是说有一半的概率老板会违约的。老板跟基金经理的博弈尚且可以用排名来解决,而老板跟销售的博弈更难。这阵子发了那么多爆款,你们都不知道那些踏空的老板有多丧心病狂。销售的最优策略就是在高点多圈规模,多储点过冬,努力做到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高管们跟股东博弈的时候,要么靠业绩,要么靠规模,所以高管与股东的一个博弈,衍生为高管与基金经理,高管与销售的两个博弈。现在指数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算是高管与基金经理这个博弈的妥协,不跟基金经理玩了。剩下高管与销售的博弈,依然在继续。在基金公司其实性价比最高的,是不参与博弈的中后台员工,离职率最低,最难的是高管,也是离职率最高的,我甚至怀疑比基金经理离职率还高。 有一次无意中混到一个基金公司高管论坛,一个个总经理轮流上台骂基金经理,从头到尾。无论是高管还是销售,卖完基金就不负责了,典型的管生不管养。这几方角色中,对投资者的负责任角度看,也就基金经理还算站在投资者这边,所以我前面文章写的结论是,公司收割基民的同时也坑了基金经理。问:如果一支多年业绩很棒的主动基金,它的基金经理离职了,这时候基金持有者应该怎么办?答:要看接任者的情况,一种是交给其他基金经理代管,这时就可以看看这个基金经理现成的业绩与思路,再来判断;不过这个情况下,新任基金经理一般不会把新接手的当亲儿子,所以,除非这个基金经理比离职的水平更高,不然的话没必要留着。第二种情况是交给一个没当过基金经理的人,这种情况反倒会当作亲儿子来对待,还可以保留观察一下。根据经验,新手一般手旺,替补好不容易有了上场机会,会比较卖力,因此值得观察一下。04 一个基金多个经理,会不会造成决策上的冲突呢?问:我看到有很多基金是由两名基金经理同时管理,这是为啥啊?会不会造成决策上的冲突呢?答:跟群租房差不多,还可以不止隔两间呢。实际上都是独立的,冲突倒是很少。原因基本就是:其实我觉得应该公告一下,里面是怎么分割的,毕竟是契约型基金,受托管理。问:权益类的主动公募基金,一个基金经理可以管多少个基金呢?(比较用心的那种)答:客观上讲,账户数量多点少点区别不大,可以有助理有团队,那些私募和专户经理管几十个好像也能应付。公募权益主要看规模,上百亿了都不好管,只能买大股票,也就这几年占到点便宜。 主观上,看考核吧,多数公司对于基金经理多管一只基金并不会加工资的,有的加两千,有的加五千,这种情况下经理就很难用心吧。也有中欧、广发这种根据规模提成管理费的,这样可能会公平对待一些,但缺点是规模优先于业绩。问:请教肖总,很多基金经理名下都有多个基金在管理,基金经理对待自己管理的不同基金,会有厚此薄彼的情况吗?答:会有的,现实点看,纳入考核的会重视一点,不纳入考核的自然就不重视,这个外人看不出来。比如有其他经理离职,找个经理临时代管一下。另外,当年发的新基金当年经常是不会纳入考核的。然后看挂名时间,历史业绩记录越长的越重视,所以买新基金的逻辑不成立。- 如果还一样,看持有人结构,持有人越强势的,经理越重视,比如在招行发的。
问:如果某一支主动基金,最近回撤很大,投资者想要和这个基金的基金经理沟通一下,问问为啥最近跌这么多,这种想法现实吗,有什么好渠道吗?答:基金经理面对投资者的心态,名义上是服务广大持有人,实际上真正的客户就自己老板一个人。如果有人找上门,普遍是觉得奇怪,没这个必要吧。大家的诉求其实永远没变,不就是赚钱嘛,这个不用说都知道,可现实是自己能做的也不多。回到现实吧,保险等机构会有比较直接的办法找到。银行券商或者第三方渠道买的,这些渠道也能找得到,但个人找渠道却不好找。现在大部分基金规模都不大,如果能带动规模,还是愿意出来交流的。最近疫情也带来了新的变化,基金公司也开始各种直播,不少基金经理也在各大平台开了账号,我看有些是亲自管理的,可以找找看。问:肖总,请教一个有些敏感的问题:一位在某一年排名第一的公募基金经理,年收入能达到什么量级?答:我知道你想知道哪家,来找过我,按照净管理费的20%包干,规模你们自己算。PS:一支100亿规模的基金,管理费1.5%,是1.5亿。净管理费,一般是管理费的五六折,另外的给了银行。(知道银行为啥会那么积极把新基金卖给你了吧?)那净管理费就是1.5亿的5折等于7500万。净管理费的20%等于:7500万*20%=1500万/年。这只是1支100亿规模的基金哦,如果有在管理好几支百亿规模的基金,那就……问:请教肖总,指数基金经理和债券基金经理拿分成的比例与主动基金基金一样吗?答:因为债券客户以银行保险等机构为主,债券经理本身承担销售职能,因此对他们计算分成更容易,也更顺理成章。好的债券经理跳槽,就能带走几百亿规模,客户跟得更紧。所以他们的收入方差很大的,收入高的肯定比公募股票的多,我反正听过或认识的好几个。公开的你看看孙明霞案子就知道。 指数的议价能力就差得多了,没听说过个案,如果量化算上就不知道了,估计也跟主动也差不多吧。问:请教肖总,既然明星基金经理的收入已经非常非常高了,为何还有大量基金经理公转私呢?答:首先,非常非常高的还是少,而且有大小年,税还要交45%。其次,总经理换得比基金经理还频繁,普遍不懂投资,但都以为懂,而且普遍敌视基金经理。基金经理一旦业绩差了,日子好过不了。第三点,基金经理忙于投资,没有精力,不擅长也不屑于处理内部博弈。总之,大家看到的是嫁入豪门的风光,看不到的是家家都有的婆媳关系。之所以有王亚伟,是因为先有范勇宏。问:请教肖总,有位名人说过:每一个公募基金经理都有一颗奔私的心,每一个指数基金经理都有一颗smartbeta的心,真的是这样吗?答:投资的成绩好与坏,都得基金经理一个人承担,其他人只是围观而已。你们以为能指挥研究员分担,其实研究员早就看不顺眼了,巴不得取而代之。更别说其他角色了,基本上就是等着消费你,养猪卖肉的思路,连消费你的机会都等不到,那就换人。如果一个基金经理选择了奔私,小伙伴们的反应基本都是恭喜,但老板的反应就是拉黑这个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