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识局
欢迎关注识局!我们提供一手的政策资讯,并有丰富的线下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北青年报  ·  张小斐被曝……警方:已依法处置完毕 ·  22 小时前  
河北青年报  ·  张小斐被曝……警方:已依法处置完毕 ·  22 小时前  
幸福东台  ·  跨年夜,荣某、吴某被依法拘留! ·  2 天前  
半岛晨报  ·  降了!降了!大降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识局

写在记者节:当记者不再把自己当成“甲方”

识局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1-08 10:57

正文



文/平和(投稿)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作为一名前媒体人,如今转型创业,对于老东家行业有太多感慨。这几天看到东方网总裁给腾讯写的两封信,尤其是第一封信,感触更多了。
 
今天借记者节这个连很多记者自己都记不住的日子,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讲主题之前,我想先啰嗦几句有关媒体的几个看法。我的观点简单总结下来有如下几点:
 
1、传统媒体没落是必然的,但大部分国有传统媒体因为带有官方使命,所以仍然会在财政供给下继续运转;部分细分领域的传统媒体在特定阶段很有前景,比如某省有家老年报,经济效益现在好得不得了。
 
2、部分传统媒体人(包括新媒体人)认为市场化新媒体不具有权威性,有一定程度的自欺欺人。在国内,权威性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政府的信任和背书,另外一方面来自于大众的喜欢和看重。而如腾讯等平台无论在政府重视+民间喜欢上都在国内位列前几名。国内除了人民日报、新华社这样的权威、官方机构,国内哪家媒体的重要性有腾讯强?木有!(还有,不要就此开喷,并不是说一句觉得腾讯做得不错就等于被资本包养什么的结论。)
 
3、新媒体(包括视频、文字、音频等),赚钱的并不多,大部分都是在烧钱。大部分机构化运作的新媒体,由于收入主要来源于广告+活动,而这块收入并不稳定。因此大部分新媒体并不赚钱,很多是靠财团或投资人的钱在烧。比如,国内一些重要纸媒都做了客户端,你去问问,有盈利的没?当然,今日头条这样的平台型新媒体例外。
 
4、媒体整体重要性越发体现,但单个媒体的重要性却越发下降。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如果一个人几天不看资讯,会发现和社会脱节,这说明媒体资讯重要性越发加强。然而,这并不代表单个媒体就重要了。现在大量居民看信息都是手机端、朋友圈,很多人并不不在乎资讯的来源,更在乎的是平台,所以除非死忠粉,读者去单独下载某个媒体的客户端的意愿是下降的。
 
5、机构或个人魅力型新媒体会继续火爆,但这考验了团队运作能力。无论是六神磊磊读金庸还是王左中右(这两者都属于个人运作型新媒体),还是吴晓波频道、秦朔朋友圈(这两者属于机构运作型新媒体),这种带有主创人员个人魅力或者号召力在内的新媒体会继续火爆。但是,假如主创核心人员若个人出现问题,或者其借助原先积累的资源开发完毕后并没有能力开拓到新的资源或者开发新的模式,那也会出问题。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部分新媒体老板去利用自己的人脉,也搞起了投资,原因就是其一方面想快速变现,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新媒体这块盈利性逐步在减弱。
 
6、除了纸媒和新媒体外,门户网站等受到冲击较大。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相关财报。这里我要说的是,部分官方网站依赖于独特监督权和影响力而形成的“商业模式”值得警惕。
 
7、新媒体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具有相对准入机制,因此鱼龙混杂。对于触犯法律的自然要严惩,而部分不尊重知识产权,到处抄袭,或者造谣者,也需要严厉处置。
 
8、微信公众号是个伟大的发明。
 
说完上面8点对于媒体的感受,我们再回到媒体的主角之一,记者。早几年有个段子,成为媒体记者爱引用的自身写照:
 
“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人已沧桑。虚荣易染,失落难当;偶有成就,好梦不长。怀揣理想,奔波路上;糖弹易躲,潜规难防。白底黑字,不明真相;随波逐流,青春沦丧。经常出差,车站机场;留下爱人,独守空房。比骡子累,比蚂蚁忙;比白领穷,比民工强。”
 
有些时候,这特别形象。有些时候,又不尽如此。我感觉,民众对于记者这个行业的职业印象是冰火两重天的,有时的理解是“正义坚守、为民请命”的化身,辛苦挖掘,令人敬佩;有时的理解则是“乱写的、唯恐天下不乱”的代言,夸张、不专业,令人抗拒。
 
当然,就像每个职业的从业者,都有敬业与否、能力高低和品质优劣之分,记者也不例外,因为下笔有力,传播有力,记者被寄予一些更好的期待和厚望,也不足为怪。
 
而今天我想选择谈谈的其中一个点,是抛开外界评价,从记者行业内化角度出发比较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点,那就是:媒体记者如何不再把自己当成“甲方”?
 
刚开始创业时,和笔者有过接触的人都感慨,从你身上看不出你曾经做过记者。我一脸懵逼,不知道为何对方这样说。后来才知道,他们公司招聘了几名前媒体人,他们发现这些前媒体人格局很高,但动手能力偏弱;眼界很高,但执行能力偏弱;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较高,但经常没有摆正自己位置,还以评论家角色自居。
 
当然,以上说的只是部分前媒体人的特点,并不代表全部媒体人,这个需要强调下。
 
那么,为何会形成这样的一种观点呢?
 
原因就是,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由于记者所处的媒体平台是社会各界看重的平台,甚至是部分机构有求的平台,所以导致记者长期下去,会形成一种甲方思维,把很多企业等看成是乙方,认为自己是无冕之王。
 
这种甲方意识在个别官方媒体记者身上体现在很明显。有一次本人见到一个记者对着首次见面的地方某副局长讲,你应该怎么怎么弄,不应该怎么怎么弄······平和当时觉得这个记者可能是情商低,后来见过几次后,发现就是如此风格——甲方意识已经深入骨髓。
 
甲方意识若可控,大不了只是个人情商问题,工作风格问题;但长期以往,你会发现,甲方意识较强的记者往往“口若悬河”、“架子很大”,甚至“耀武扬威”、“吃拿卡要”。
 
必须声明的是,本文写的只是一种现象,绝对只是少部分记者的表现。但这种甲方意识会带来很多危害:
 
1、“甲方”意识是平台赋予的,并不代表对方认可你个人。
 
很多记者认为自己很牛,但他忘记了一点,离开了这个平台,很多人就不一定认他了。不要说这个社会无情,其实,这才是社会常态。要怪就怪自己没认清楚这一点。
 
2、甲方意识会导致一些记者眼高手低,高估自己能力
 
曾经某记者对一家企业说,你放心,某某人和我很熟,我帮你搞定XX事情。他以为某某人会买他帐,结果,你懂得。
 
3、甲方意识会导致情商下降
 
不只一个企业和笔者说过,发现记者虽然眼界很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很强,但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其实“很弱”。是的,因为很多记者不“与民同乐”,自然就无法体会现实中的社会。到了外面,受到挫折后才能感受到真实的世界。
 
不要有甲方意识,并不代表说让记者去做乙方,而是要做一个平等的主体,看待问题要客观,对待采访对象要平等。记者只是一个工作,若真认为你是无冕之王,那就错了。
 
平和认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记者A,专业能力没得说,人品让人非常相信,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家见到他都真正尊称一句老师。这个不拿红包,见到局长不点头哈腰,见到弱势群体关心体贴的老记者才是我们要学习的。
 
我曾问过一个曾多次和这位老记者A打交道的企业老总,问其为何不愿意接受记者采访,但却愿意和A一直交流聊天。他说,因为我把他当成了朋友。
 
这是一个互相尊重才能赢得合作的世界。当然,部分“甲方”意识很强的记者活得很好,但未来呢?如果随着媒体的改革越发深入,如果自媒体发展速度更进一层,这种不合理的甲方意识又能维持多久呢?
 
当然,在做新闻监督时,我觉得一定要有“甲方”的魄力,态度要坚决,方法要灵活,目的要明确,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些不守法的官员、企业等在有效监督下整改。
 

记者节写下这么个略沉重的话题,若有得罪前同行,还望海涵。我知道识局团队也有很多前媒体人,不知识局君是否愿意刊发。(识局君注:这不,刊发了)




更多资讯、海量视频、专业财经金融信息,尽在识局网!还在等什么,赶紧进入:www.ishiju.com 



我们是识局团队!

读者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人才应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申请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