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清明时节,还颇有些寒意。早起扫墓祭祀,湿冷的空气叠加墓园的阴寒之气长驱直入,虽然穿的不少还是感觉冷得不行。回去的路上,手脚冰凉,后背冒风,心揪成了一团,就惦记着能热口黄酒喝,暖和一下。
到家赶紧请出沉甸甸的大坛子,这一坛有1500ml,足足三斤,很有分量。撬开密封瓶塞,砰的一声,手指能感觉得从瓶中顶出的酒气,密封得真好。先倒了一小杯,酒体是清亮的金黄色,跟平时喝的琥珀色的黄酒不太一样。抿了一小口,好甜啊,简直不像是喝酒。
不一会酒就热好了。大概是加热了的缘故,刚才那种浓郁的甜化成了更清爽的甘甜,充盈满口。一口酒缓缓喝下,甜意从舌尖滑到喉咙,舌下生津,喉头回甘,妙不可言,琼浆玉液便是如此吧。
圣龙山黄酒的口感大致是“七甘二酸一爽”。甘指的是“回甘”,一口喝下去感觉到回甘,才是健康人的反应。“爽”是指喝出心神愉悦的感觉。这两点都喝到了,小编心中窃喜, 看来自己的身体心神状态还不错。
看了纸盒包装,酒精度是8.0%vol,含糖量在100.0g/L,属于甜黄酒。以前主要喝绍兴的黄酒,半甜型和甜黄酒也甜得很浓郁,但酒气更明显,还能喝到一点微苦的口感。相比之下,这黄酒温柔得多。除了酒精度相对较低这个原因,圣龙山黄酒采用古法酿制,酿造时加了蜂蜜,平衡了酒的辛辣,喝起来才会有如此柔和顺滑。
第一杯酒下肚,胃就暖了。这跟喝二锅头的感觉截然不同。喝过烈酒的小伙伴大概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口酒下肚,不自然的咧嘴“呵”一声,喷出灼热的酒气从食道到胃都是火辣辣的,喉咙干干的。这黄酒喝下去,是温煦的感觉,所到之处,暖意融融,从胃开始,荡漾全身。
继续喝,后背有了温热的感觉,跟站桩阳气生发那种暖暖的感觉差不多。又过了一会,感觉大腿微微热了。这种热还伴随着右边大腿外侧隐隐的发凉冒风的感觉,小编平时也是右脚和膝盖特别凉,看来受了外邪,最先破防的也是平时就有问题的地方。烫的酒不知不觉喝完了,全身都暖和过来了,这黄酒喝得真的太是时候了。
姬老师说,身体通透的人喝下去酒气直接能到脚心。酒气走督脉,应该在百会出汗,头顶有气的感觉,下半身也热。我的热感上不至百会,下止于膝盖,看来身体的气血的循环还不够好,还要好好练功啊!
虽然没能热得那么彻底,这股走行周身的暖流已经让我惊喜不已。小编以前也没少喝黄酒,都是烫着喝的,还经常加姜丝煮着喝,从没有过如此奇妙的体验。姬老师说,圣龙山黄酒是自然发酵的,它是活的,所以喝了之后身体才会有这样的反应和变化。
后面几天,每天都是带着开盲盒的心情喝黄酒,看看今天喝完哪里热哪里凉。早起受风了肩胛骨附近感觉凉,来月经的时候感觉小肚子在吹风,每天的感觉真的不一样,这不是幻觉。以前只在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说过,有些经络敏感的人,扎针吃药之后能感觉到气血的运行,喝上圣龙山黄酒,我这个比较钝的人也有了些体会。
一边享受着美酒,小编也好好端详了一番酒坛子。酒坛子是明黄色的,寓意着皇天。酒坛盖是玄紫色的,寓意昊天。上面印着一个“华”字。正如徐老师所说,黄酒是非常适合中国人饮用的酒,酒坛盖的设计正有这层含义。
酒瓶正面是圣龙山图案,圣龙山的主体部分,现在称作“陇山“,传说这里是华族的起源之地,很多伟大的祖宗先圣都诞生于此,其中有伏羲女娲,有神农、黄帝,所以尊称为“圣龙山”。
瓶身上的山形似牌位和玉璋。牌位是华族用来祭祖敬宗的,玉璋是先人祀天的礼器,圣龙山黄酒自古便是祭酒,因此有了这个象征性的山形设计。
酒坛的背面是五彩斑斓的彩凤图案,与圣龙山呼应,有龙凤呈祥的吉祥寓意。仔细看,彩凤的空中衔着酒谷秫的种子。彩凤身下延绵的陇山脚下,正是一片火红的秫谷。
说到秫谷,小编忍不住要多说两句。我以前喝的黄酒,酿造的原料以糯米居多。圣龙山黄酒之所以如此与众不同之处,主要在这酒谷之上。秫谷需要在清明前播种,寒露后收割,也就是约在农历三月三前后种下,农历九月九前后收割。秫谷的生长环境,天燥地旱,酒谷却顽强生长,颗粒饱满,造就了它的纯阳之性,故能强力驱寒,对于女性和体质偏寒的人,有很好的保养作用。难怪徐老师说它尤其适合北方人和女性饮用。
以前看图片,只注意到了酒瓶上的山和凤,近观实物,瓶身上还有很多有趣的小细节。天上的星星为什么有九颗?太阳的光芒有几道?瓶身上祥云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大家可以开动脑筋,欢迎在评论区各抒己见。
徐老师说黄酒要温着喝,到底怎么操作?有小伙伴提问了。
这个技术性问题我们专门请教了姬英明老师。圣龙山黄酒
推荐
饮用温度在40℃左右
,热到这个温度最好喝。也就是说,隔水烫着喝就很好。当然啦,每个人口感不一样,不妨多方尝试,寻找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喝法。
应该有小伙伴跟小编一样,繁忙的一天过后,晚上有片刻独处的时光,喜欢小酌放松一下。以前总是找不到合适的酒,啤酒凉,红酒寒,烈酒辛辣发散更加不适合晚上喝。现在好了,睡前可以喝点温热的圣龙山黄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