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识局
欢迎关注识局!我们提供一手的政策资讯,并有丰富的线下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南晚报  ·  冷爆了!明晨更猛!有个好消息…… ·  4 天前  
新华社  ·  尹锡悦回应被弹劾!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识局

看看楼市,再看看实业,一位家电工程师说他无比心塞

识局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1-22 10:14

正文



文/太岳(投稿)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编者按:

 

还记得那家靠卖掉帝都两套学区房才保壳的上市公司么?本来实业与楼市间其实不该牵扯出这么多对比,但在现实面前,人们总是忍不住还是要进行比较——前者的危机早实实在在,后者的危机还纸醉金迷。


今年中国房地产业所谓的“金九银十”之交,因22个城市密集发布调控新政,楼市成交应声大降,房价涨幅放缓,一轮调控风暴兴起,而且收紧之路没有停歇。进入十一月以来,合肥、上海、天津、杭州、深圳、武汉、西安、南京等地继续出台升级措施。

 

实际降温和情绪降温的效果,都是立竿见影。但不少行业人士也指出,限购限贷只是权宜之计。除了打击炒房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增加供应、改善供求关系乃至后续综合性的财税、土地改革等“治本”之策提供一个缓冲时间。




正文:

 

我是一个在家电业从业十余年的工程师,从2005年毕业进入家电企业,至今都在这个行业内从事冰箱开发的相关工作。可以说也算是见证了家电行业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进入2016年,受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影响,家电企业的日子愈发艰难。本来家电业就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业,经济大环境好的时候尚且各家激烈竞争,现在经济大环境不好,整个行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影响,作为一名员工,平日的工作中也感到了非常艰难,恰恰与一路火爆的房地产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虽然当前各级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压制了房价疯狂上涨的势头,但是房价也已经“稳定在了高位”,已经让很多年轻人望洋兴叹了。无论过去十几年来国家怎么控制房价,房价一路仍在上涨,而家电的价格国家从未控制,却一路下跌,各种缘由值得每一个国人深思。




极尽所能降本控本

 

中国的家电大发展可以说始于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后,中国陆续引进了家电的生产线,开始生产冰箱、电视机等在当时还很稀缺的商品。

 

据公司的老员工讲,那时候冰箱是凭票供应,八十年代一张冰箱票都能炒到一千五百元左右,可见当时家电的稀缺程度。这和当初五六千元的电话初装费、几万元的大哥大一个道理——物以稀为贵。

 

随着后来家电企业逐渐增多,形成海尔、美的、格力等几家大的家电巨头,到现在,基本上连冰箱行业也是几家大企业加许多中小企业的行业格局。可以说,经过这三十多年的发展,家电产品已经接近饱和。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城市,冰箱几乎是一家一台,电视机、空调的普及率超过100%;在农村,经历了家电下乡之后,大家电的普及率也在百分之七八十以上。可以说,家电的潜在市场已经很小,现在购买家电的消费者,大部分可以说是改善型消费,属于产品升级式的消费。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对家电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就是电商的崛起。线上市场飞速发展,侵蚀了线下市场的空间,乍一看,线上产品以便宜的价格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但是这却加剧了各家厂商的价格竞争,对于长期的产品升级开发并不利。

 

因为在低价格的压力下,厂商首要的任务不是产品品质的升级,而是成本的降低——只有低成本才能满足低价格,才能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否则只能被市场无情地抛弃。

 

本人所在的公司主要生产洗衣机、冰箱、微波炉等一些厨房家电产品。其中冰箱业务是公司新拓展的,因为作为一家家电企业,做大做强的一条必然选择,好像就是要介入冰箱。这才有长虹、格力等原来主业并非冰箱的行业巨头,也通过收购方式介入了这一业务。

 

那么我们就以冰箱为例。我们公司在整个2016年迫于成本及资金压力,没有开发一个全新的冰箱项目,只是做了一些原有冰箱型号的改进工作。投入不多,又能见到一些效果的项目,决策层才会同意去做。而对于那些全新的项目,因为投入大,投入之后也不一定能见到效益,就自然地被束之高阁。

 

整个公司上下,着力最多的就是降成本。各个部门都有目标,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都要从各自的领域挖潜降成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不光是产品方面,就连公司平时的正常运营费用,也是降成本的一个领域,办公用品费用减少大半,人员出差则严加控制。

 

而方方面面的降成本措施,也只能是让公司能维持运营,对于产品的销售也并没起到很好的作用,整个市场总体上依然在下滑。即使是产品均价一直下降,甚至是低端的产品均价已经降无可降开始走平的情况下,市场依然死气沉沉,没见到什么起色。问问其他家电企业的朋友,他们也面临一样的困境,各个公司无论大小,都是一样的情况。




产业链上的对比感受

 

反观房地产市场,去年开始铺天盖地的新闻都是关于火爆房市的报道。连夜排队、一天几千套成交、开盘几分钟被抢光,买房像是打仗一样,新楼盘认筹摇号像极了当初的冰箱票,先向开发商证明自己有一定数额的存款,然后有了排队的资格,到了开盘的时候还要通过摇号来确定是哪位幸运者获得了买房的资格,摇上号之后才是交款买房。

 

而且各地的地王也层出不穷,纪录一次次被刷新。不少人对此忧心忡忡,认为房地产泡沫太大,但是在价格疯涨的现实面前,又有多少人相信理性的分析?人们只相信房价不会跌,政府会想办法不让房地产崩盘。于是在这种蜂拥买房的大潮中,人们只想着自己的资金不贬值要投入房市,还要拥抱泡沫,搭上央行撒钱的顺风车。

 

现在二线城市的房价都涨到了一两万,而平均工资只在几千元,在现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很多实业企业都在艰难度日,比如本企业职工已经三年没有调整过工资,想必其他的企业也不会每年给员工提高工资。不但如此,很多实业企业都关门大吉了,这种新闻今年也不少见。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至少工作半年才能买得起一平米房子,这种高企的房价,即使是一些刚需族买了房子,也会背负沉重的债务,从而导致多少年控制自己的消费,这更加会导致内需的不振,几乎就是一个死循环:压缩消费——内需不振——市场下滑——企业效益降低——员工难以涨工资——更加压缩消费。

 

但在这种情况下,房贷却是要固定每个月都要还的,唯一能有稳定收入的似乎就是银行了,但是如果是按揭者没有能力偿还贷款了,必将引发银行的坏账,今儿引发一系列的金融问题。

 

或许人们会以为,房地产的繁荣有利于相关行业的发展,因为房地产链条上的相关行业涉及很多,钢铁、水泥、装修、家电等等,但是今年的房地产繁荣情况好像很不一样。按照正常逻辑,房地产的火爆,说明很多人买房了,下一步应该是装修买家电。但是今年的市场数据表明,家电市场并没有增长,反而是一直下滑。

 

装修公司的活好像也没有增多,身边有自己开装修公司的小老板,也说自己公司没多少活。这说明买了房子的人并没有装修和买家电,而是放在那里等待升值。这是典型的炒房,房子成了一种投资品。

 

如果房价一直涨下去,后面有高收入的刚需族接盘,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冷冰冰的现实就是,刚需族的工资远远落后于房价,已经买不起房子了。如果在之前举全家之力还能凑齐首付的话,现在举全家之力也难凑齐首付了。也就是说刚需族已经接不起这个盘了。

 

那么房子只能落在最后买的人的手里,如果此人是有钱人还好,如果一样是借钱首付,按揭买房的人,那么必将在今后的多年内背负沉重的债务,成为限制消费,不敢消费的一员。房价的疯涨对于手里有多套房子的人是非常有利的,因为资产增值了,对于买房的人,买了房就相当于付款让卖房人变现,完成了一次财富转移,最终卖房人挣了钱,买房人则用多年时间,牺牲自己的消费需求还贷。当房价涨到大多数人都无法负担的程度时,会有多少人再去买房?当年轻人无力安居的时候,乐业将无法实现,进而也将引发相应的社会问题。

 

我常常想,一边是稳在高位的房价,一边是收入远不及的刚需族,还有在艰难中度日的实业公司,这种状况能持续多久?我们国家要富强,依靠的必然是制造业,金融等只能是为实业服务才不失其本色,才能为经济发展真正做贡献。一家做实业的公司,一年利润都不及炒一套房的利润的时候,企业家还会有心思去经营企业吗?人们还会有心思去搞新的产品吗?实业企业如果倒掉了,不但影响的是本行业,企业职工也会进入无业状态,这就更加谈不上制造业的升级了。

 

房子应该恢复其基本功能,应当想办法让疯狂的楼市冷却下来,让人们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实业,而非支撑房价上涨,这才是让我国经济夯实基础继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更多资讯、海量视频、专业财经金融信息,尽在识局网!还在等什么,赶紧进入:www.ishiju.com 



我们是识局团队!

读者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人才应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申请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