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父母志
这里是家庭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补给站,美好家庭的打造地,爸爸妈妈学习、思考、放松的后花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发现新西兰  ·  新西兰国宝惨死,嘴巴被夹碎!原因让人无语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父母志

为什么孩子“窝里横,外面怂”?背后的真相太扎心

父母志  · 公众号  ·  · 2024-07-28 07:00

正文







孩子放暑假前一周,我家孩子一进门就哭了,说不去上学了。

我心想这不对啊,平时在家就跟小霸王似的,肯定不是受欺负了!

我问孩子为什么不上学,他愣是没说话。

第二天我送他去学校,发现孩子见了同学也不打招呼,课间活动也是一个人安静的待着,显得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

相信不止我家的孩子是这样,孩子出现的这种现象其实和家庭环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有着很大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

孩子为什么窝里横?

1.孩子窝里横的背后都藏着溺爱的家长。

有很多小朋友都是家里的“小皇帝”,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父母和爷爷奶奶都围着他转。

但是一到幼儿园,小明就变得非常依赖老师,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在家里,孩子被过度溺爱,没有学会如何独立和自我控制。

一旦到了需要自己面对问题的环境,孩子就会感到无助和害怕。

2.家庭教育不一致

就拿写作业这件事来说,如果孩子父母双方不能统一自己的行为,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孩子的妈妈总是要求他按时完成作业,但爸爸却经常因为工作忙而忽视这些要求。

结果,孩子在家时表现得非常散漫,但在学校却会因为害怕老师的批评而变得非常紧张。


3. 缺乏社交技能

朋友家孩子小明是一个8岁的孩子,他在家里非常活泼,经常指挥弟弟妹妹,对父母的要求也比较高,稍有不顺心就会发脾气。

但是,一旦到了学校或者参加集体活动,小明就变得非常安静,甚至有些害羞,不敢主动和同学交流,遇到问题也不敢寻求帮助。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因为孩子小明在家里可能习惯了被家人宠爱和迁就,他学会了通过发脾气或者强硬的态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家人会为了保持家庭和谐而妥协,但是,这种行为在家庭之外的社交场合并不适用,因为外面的世界不会像家人那样迁就他。

还有,当孩子遇见问题,家人就大包大揽主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但是当孩子在外面遇见问题时,往往会呈现出一个迷茫且手足无措的状态。

4. 情绪管理能力不足,内心脆弱

情绪管理不好,就像是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了一颗不安的种子,这颗种子在家庭的温室里可能长得枝繁叶茂,但在外面的世界里,却可能因为缺乏阳光和雨露而枯萎。

想象一下,每当孩子想要玩具却得不到时,就会大发脾气,摔东西,甚至对父母大喊大叫。

父母出于爱,往往会选择妥协,希望以此来安抚孩子,让他平静下来。


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短期内看似解决了问题,但实际上却在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窝里横”行为。

孩子“窝里横”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家庭教育的问题。

家长需要通过观察和反思,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孩子改正。

如何避免孩子“窝里横”

孩子在家表现得非常任性、霸道,而在外却显得胆小、退缩,这种行为模式不仅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我们可以做好下面这些措施来避免孩子出现“窝里横”的行为。

1. 设定规则,一致性教育

从家庭做起,让孩子熟悉社会规则, 家长可以制定一些基本的家庭规则,并且坚持执行。

比如,用餐时要等家人一起开始,玩具用完后要放回原处等。

通过这些规则的执行,孩子会逐渐学会自我控制和尊重他人。

同时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需要保持一致性。

如果家长在孩子犯错时,一个说“不可以”,另一个却因为心软而放任,孩子就会感到困惑,不知道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

2.强化社交能力

当孩子表现出合作、分享、帮助他人等积极行为时,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积极的反馈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在空闲时刻可多带孩子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比如参加兴趣班、组织家庭聚会等。

通过与同龄人的互动,让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解决冲突,以及如何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3.帮助孩子学会争取的表达情绪,做好榜样

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