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的意义
宗是五重玄义中的一重,法师讲经都要说到经的宗,宗就是宗旨。首先我们要理解宗的意义。
“名、体、宗、用、相”五重玄义其实是从五种角度来说明一件事物,这五重都是不可少的。
物品:使用方法。
我们拿念珠来作比喻。每件事物都有名称,如果没有名称,就没办法说,念珠就是它的名。体,就是实体,用木珠子串成的念珠,以木头为体。宗,就是用一根线把念珠串起来。用,就是可以拿它来念佛计数。相,就是这样一串108颗的念珠,或者是18颗的小串的。这样来介绍五重玄义就很清楚了。
我们所学这部经,名,是《佛说阿弥陀经》;体,有表面的和深层次的,大乘经典以实相为体;宗,就是这部经的修行宗旨。
思想:宗旨。
宗,如果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就是宗旨。我们说话要有中心思想,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说来说去要有一个主题内容,这就是宗。
法门:修行要径,会体枢机,万行纲领。
佛法讲一部经的宗,比世间的意义要深刻。蕅益大师就用三句话来说明什么叫“宗”,即“修行要径、会体枢机、万行纲领”。
因为经是指导我们修行的,所谓“依体起用”,体是实相的,按照这样的实相之体来起用,就要有一个关键的修行路径。“要”就是关键、主要、重要。有“宗”,才能展发出“用”,不然怎么依体起用呢?
比如一把铁锹,它的体是铁做的,但它一定要有中间的柄,脚能踩上去,这个“用”才能发挥出来。脚往那儿一踩,土就切下去了,那就是它的“宗”。再比如一把菜刀,它的“体”虽然也是铁的,但是它要有刀背和刀把,这样构成它的“宗”,你才能抓住它使用,不然怎么用呢?所以一定要有“宗”。
“修行要径”,是指我们要修行成佛,具体到某一部经的时候,它有一个关键的修行路径,这就是“宗”。
“会体枢机”,“会”是契合、契入;“枢”是枢纽,像门枢,就是门后面转动的那条重要的轴,以它可以带动全体,让全体都转起来;“机”是机关,就是机微、诀窍、要点的地方。大乘经典都是实相为体,契入这个实相之体,要有一个枢纽、机关,从这里契入进去刚好,很恰当,通过这样的“宗”的修行,能契入实相之体,是最简捷、最直道的,这就是“会体枢机”。
“万行纲领”,所有一切万行都有纲领。“纲”就像渔网,渔网要有纲,纲一拉动,千孔万孔都收起来了,这就是纲。“领”就像衣服的领子,洗完衣服要晾晒的时候,一定是先提领子,然后往衣架上一挂。不会倒提起来,把衣襟或者袖子提得很长。领子一提起来,全部衣服就提上来了,所以纲领很重要。
修行也是一样的,把“宗”掌握之后,其他所有一切都提起来了。
比如净土法门以称念名号为宗,这个“宗”就是“领”,领子一拿起来,袖子、衣襟、前摆、后摆、衣兜全部都有了。所以,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善万行自然就随着名号提起来了,这才叫纲领。所以,净土宗一向专念并非排斥世间善法而不修,反而是提纲挈领,把它们带领起来。
所以,蕅益大师用这三句话来说明宗旨是很恰当的。
万变不离其宗。经文虽富,宗旨唯一。
“万变不离其宗”,经文不管字多字少,像《心经》只有两百多字,它也有宗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就是《心经》的宗旨——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
《阿弥陀经》的宗旨就是专称佛的名号。这部经有一千六百多字,虽然内容比较广泛,赞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等等,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讲来讲去的目的,是要我们称念这句名号。所以说“经文虽富,宗旨唯一”。
还有的经更长,文字很丰富,但是它的宗旨都是不变的。所以,我们读一部经,一定要把它的宗旨抓住,这样修行的门道才能抓住,修行的要领才能得到,会体的枢机才能掌握。不然可能会挂一漏万,看到某句经文,“这一句不错”,只读到这一句,这样就是支离破碎的。比如说这串念珠,如果缺乏中间这根绳,没有这个“宗”,108颗珠子怎么用?用手一把抓吗?没法用。有了这根线,不就都串起来了吗?
修行也是一样的。《阿弥陀经》到底以什么为宗旨?这条贯穿其中不变的线是什么?你把这条线拽起来后,《阿弥陀经》一千六百多字,它所有的内容就都有了。这就是宗的重要性。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一般人修行《阿弥陀经》都找不到宗旨,甚至找不到还以为自己挺善巧。经文有句话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一听,“少善根不行,必须多善根,要这样修那样修”,这等于是108颗念珠的每一颗都是散开的。这样你要修到哪辈子?修到什么时候叫“多善根”?心里都是乱糟糟一团,没有宗,没有抓住这个“一”的东西。
(二)本经宗旨
1.直示
本经以专称佛名为宗。
简单讲,《阿弥陀经》的宗旨就是以专称佛名为宗。前面说到弥陀名号为体,这里就直接把宗旨说出来:专称佛名为宗。
何以知道是以专称佛名为宗呢?我们从内容、事实和祖语三个方面来说明。
2.从内容说明
本经内容主要有三点。
我们先看这部经的内容,《阿弥陀经》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
(1)确立目标
第一,世尊首先赞叹极乐世界依正种种庄严,劝我们应当发愿往生。
世尊先赞叹极乐世界的庄严——极乐世界的依报如何庄严,正报如何庄严、功德殊胜。赞叹的目的是什么呢?劝我们应当发愿往生。经文说: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2)往生方法
第二,世尊为我们选择往生的方法:少善福不能往生;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即得往生。
既然劝我们往生,那怎么去呢?世尊为我们选择了往生的方法。先排除不能往生的,“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帮我们排除了,靠这个去往生是梦不到的。接下来就告诉我们正确的往生方法: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即得往生。
(3)诸佛证诚
第三,往生是这样容易,众生不易相信。为了破除众生的疑心,六方恒河沙诸佛出广长舌相,来证明世尊所说不虚,劝我们应当相信而念佛。
极乐世界是这么高妙的报土,而往生又是这么容易,所以一般人难以相信。诸佛和释迦牟尼佛就交相赞叹,出广长舌相来证明说:“罪恶凡夫,不用怀疑,专称佛名,决定往生报土成佛。”
第一是引导念佛往生,第二是正说念佛往生,第三是劝信念佛往生。
三点归于一点:念佛往生。这是《阿弥陀经》的核心、宗旨。
有这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引导念佛往生,世尊要我们念佛往生,首先要介绍极乐世界怎么好,我们才能发起这个愿望,才愿意念佛往生。所以,第一部分赞叹极乐庄严,是一个铺垫的引子,一个导引。就好像要劝你去某个地方,“那个地方风景非常好,你要是不去,就算是白来一趟了。那里的风景是如何优美……”目的是让你去。所以先介绍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引导念佛往生。
第二部分是正说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怎么去啊?“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第三部分是劝信念佛往生。这么容易就能往生吗?有人怀疑或者不敢相信,所以诸佛就出广长舌相,来劝我们要相信。
所以,这三部分内容其实就是一个,三点可以归到一点:念佛往生。这里的念佛是指称名念佛,这就是《阿弥陀经》的核心和宗旨。
这三部分讲的都是念佛往生,不过第一部分是引导性的说明;第二部分“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是正说,是本经目的;最后是劝信,巩固我们的信心。
如果把中间的目的拿掉了,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就都没有意义了。极乐世界这么好,讲来干什么?没有用。最后说劝,劝什么?信什么?都没有内容了。正因为以中间内容为主,前后就都烘托上了。为什么要念佛往生?因为极乐世界这么好,所以念佛往生;念佛往生真的这么容易吗?不要怀疑,诸佛都来证明。
所以,这三部分都是要说明一件事情,就是念佛往生。我们从经文的内容明显得出这个结论。只要抓住了专修念佛,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岂不是都为我们所拥有了?我们能够专修念佛,十方诸佛的证诚就产生了功效,我们心跟十方诸佛就沟通、呼应了。
3.从事实说明
虽不识一字,称名之中,种种庄严皆备,自获诸佛证诚,必得往生。
我见到很多老太太,她们很了不起。她们一个字也不认识,《阿弥陀经》也不会背,只会念南无阿弥陀佛。但她们只要这样专修念佛,可以讲《阿弥陀经》比谁都背得好;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虽然不会讲,但自然归她们拥有。
而且十方诸佛也不会因为她们不会背《阿弥陀经》就不证诚,只要专修念佛,十方诸佛都在为她们证明,都在加持她们,她们不知不觉就获得了十方诸佛的护念、证诚。
所以,只要念佛,这些内容就都有了。
这是从事实来说明,专修念佛的宗旨能够贯穿全部内容。
4.引祖语为证
《观经疏》言:
《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善导大师《观经疏·定善义》“《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句话,就是在总结《阿弥陀经》的宗旨。
这句话在《净土宗圣教集》615页。这一段是在解释“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这里把三部经的宗旨都列出来了: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说明《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的宗旨是专念弥陀名号。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这三部经的宗旨都一样,即专念名号得生。
《法事赞》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这句话在《净土宗圣教集》775页。
“念弥陀专复专”,和上面的“专念弥陀名号得生”是一个意思。
“极乐无为涅槃界”,极乐世界是无为、涅槃的境界,是报土的境界,是佛本身不生不灭的境界。我们一旦往生,就能受用同佛、光寿同佛,和佛一样证得无量光寿,证得最高妙、最殊胜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必须有涅槃的因跟它相应,这样因果才能相符。
“随缘杂善恐难生”,有漏善法不是涅槃之因,这样恐怕难以往生。
怎样才能往生呢?“故使如来选要法”,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择要法,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这个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专复专”,显示非常恳切,“你要专啊,专还要再专,专复专、专复专……”但有人往往专修了三五天就跑了。
学净土法门有一个特点,就是必须不好玄妙、奇巧,要老实。一个修行人如果还在喜好玄妙、奇巧,可以说他很容易受骗上当,还没有走上稳健的路子。一个人是不是老参、老修,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当然,有的人根机比较淳厚,别人骗不了他,他就能够老实念佛,这是他多世的善根。
念佛法门不要企求玄妙、奇巧,就是老实,但贵老实念。追求花样、玄妙、感受、体验、开悟等等,都是不老实。我们今生遇到阿弥陀佛了,再不老实,是要吃亏的。
就像过海,如果你靠自己游水,那要讲究种种技巧,劈风斩浪;如果坐在船上,即使有十八般武艺也用不上,你就老实坐着。如果你不老实,“我这样努力,帮帮这艘船……”那都是白费力气,甚至帮倒忙,帮忙帮忙,越帮越忙。
我们念佛的人,心一定要老实。为什么要老实?因为这是最高、最上、无与伦比的大法,即使普贤王菩萨到这里都英雄无用武之地,只有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佛了,还不老实,是因为你不了解。
比如说,在太阳光下面,会有人打手电筒、点蜡烛吗?如果有人这样做,说明他是盲人。既然是盲人,点蜡烛也没什么意思,何必点蜡烛呢?没有意义啊。“你们照太阳,我也照太阳,但我比你们更亮一点。”“为什么?”“我有手电筒啊!”这就是不老实,喜欢奇巧,没有什么意义。“你念佛,我也念佛,不过我念的跟你不一样”,说这些话都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在念佛的时候,个人方法的使用、心的沉淀等方面是有不同的。有的人心比较静定,但不以这个高慢于人,“你看我念佛比较能够入定,你散乱”;有的人心比较散乱,那也不要因为这一点觉得卑下于人,“你看他念得多好,我这样可能往生不定吧?”不要这样。既不要高慢,也不要卑下,因为各人根机不同。
当然,如果能够稳定、静默、恳切地一句一句念,自己的觉受会好一些,但对往生来讲不增不减。这样,即使我们念得没有达到怎样的专注、静定,心里仍然是安稳的,快乐的,而不会越念越躁动,念了半年、一年、三年、五年,还是那个样子,就没有耐心了,开始追求玄妙、奇巧了,就容易受骗上当了。听人说“我还有更好的法门!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你业障没有消,来,跟我消业障去!”就跟他消业障去了,离开专修念佛的道路。要知道,我们的心达不到专注、静定,这是众生的普遍现象,这是正常现象。
上面这两段祖语,说明《阿弥陀经》的宗旨就是念弥陀要“专复专”。
善导大师的慈悲与智慧就在“专”这个字,讲到“专”的地方特别多,起码有几百处:“专意专”“专复专”“专专指授归西路,为他破坏还如故”“一心专念”“一向专念”“一心专读诵”“一心专礼”“一心专称”……总是讲“专”字,而众生就是愿意杂。
这个“专”,是不是说只要念佛,其他法门都不用学?不是的。它有特别的意涵,是指在行门上,起行一定要讲“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