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刷微博的婆婆,最近发现了一部纪录片,有点意思。
这部《寻找手艺》讲述了中国民间的
传统手工艺
,突然就红了。
作为纪录片,它真的很“非主流”——
包括导演在内的主创都是门外汉,
拍摄手法和条件粗暴又简陋。
影片质量不达标,甚至好多电视台都拒绝播放。
然而它有一颗
真诚的初心
,透过粗粝的外壳而闪闪发光。
《寻找手艺》里介绍了很多被大家渐渐淡忘的传统手工艺。
细致的介绍、质朴的镜头、手艺人的内心独白,光这三样都让人感慨颇多。
像在新疆阿合奇,他们拍摄了
花毡
这门手艺。
材质厚实、花纹华丽,是家里奶奶会喜欢的古典味道。
看完介绍才知道,这些花毡有多来之不易。
首先是制作过程非常精细——要用牛皮纸先画好纹路,再描着绣上图案。为了图像的完美,连正反面的针脚都要计算清楚。
熟练工匠也要
四个月
才能绣好一幅。
看到红红绿绿的色块了吗?这也是花毡的难点之一。
为了让样式多变,少不了饱和的色彩拼接。这需要把白色的毡毛进行染色,再一块块地拼缝起来。
连用来缝毡毛的线,都要搓成
两个不同的方向
,单单是为了提升手感。
虽然乍一看可能根本不会注意,但这些细节才是匠心的体现。
所以,这样的手工总是充满了情怀。
通过这双粗糙的手,和蔼的奶奶用饱含爱意的针线
缝出了祝福
,让人觉得安心又慈祥。
也许它没有机器织出的毯子精美,但隐藏的情绪却没得比。
如果说花毡有奶奶的味道,那新疆喀什的
英吉沙小刀
则是满满的阳刚气质。
头一眼看,好像跟普通的刀具差不多?
其实不然。
英吉沙小刀的每个环节都是纯手工制作,说它是中国最精美的传统刀具也不为过。
光是这复杂的手柄花纹,估计用机器都很难打磨。
这也更加体现出刀匠的手艺。
从刀身的定型,到淬火、刻字,甚至咬合、焊接......全凭一双巧手和长时间的精雕细琢。
刀柄上的细小花纹也都是用贝壳和铜丝,
一点点磨出形状
再焊接上的。
工作量大到不能量产,两天做五把刀已经是熟练工的极限了。
除了千锤百炼,英吉沙小刀的英气更来自于刀匠们融入其中的坚定和专注。
毕竟是做刀,过程中的每个动作都伴随着危险。被锋利的刀尖划伤、被弹起的铁屑扎眼......
为了避免这些可能致命的伤痛,制剑者必须全情投入。
也正是有了这份投入,才让英吉沙小刀和它的工匠们显得更有魅力。
相比制毡、铸刀的北方,南方的手工艺则温婉、细腻了许多。
比如云南勐遮镇的
傣族油纸伞
就是代表之一。
估计好多人心里都有这样一幅画面——
水雾中的姑娘撑着油纸伞,踮脚走进小巷,细密的伞骨下滑落晶莹的水线。
比起花花绿绿的洋伞,油纸伞也更加符合咱们对江南水乡的想象。
但好多人不知道的是,油纸伞的制作也比想象中难得多。
从伞架、伞骨、伞纸都需要亲自动手;伞头全凭手感锯出30个槽,再把一根根磨好的
60片
大小伞骨
穿入伞头固定,制成整个伞架。
(要知道洋伞大多8根伞骨,自然没有古老的油纸伞结实)
再把伞骨撑开,用线固定好,这一项非常考验手艺人的经验和耐心。
这位做了一辈子油纸伞的老人也失败了八次才做好了一柄。
除了伞架,整把油纸伞都用了难以想象的工艺——
糊伞纸的胶水是用野果子捣烂后熬出来的、给伞面染色的颜料是用树叶发酵得来的、刷伞的油是自家压榨的菜籽油......
纯手工 + 纯天然原料,坚持这样做伞不累吗?当然累。
但值得吗?答案也是肯定的,光是其中的匠心就足够细细品味。
湖南中方县的
斗笠
制作工艺,也有这样的味道。
对于常年下地干活的人来说,能解放双手的斗笠比伞更加实用。
想要斗笠达到遮风挡雨的效果,在制作中就要把控好各个细节。
比如需要把竹子打磨得
像纸一样细薄
。像丝线一般的竹子韧劲会更好,更利于编织。
细腻的竹线磨好后,再固定到模具上编织出里子和面子两层骨架。
粗点的里子用来支撑定型,细点的面子则放在表层,起到美观和加固的作用。
再在两层骨架之间垫上纸和棕丝,用竹条锁边。
有了这层层铺垫,斗笠就能防风保暖啦。最后刷上用桐树果子榨的桐油,增加它的防水效果。
这些质朴的原材料,组合起来竟然能有如此功效。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真的厉害。
除了上面提到的手工艺,婆婆还想再提名一项——
木梳
。
大家天天都会用,可能没有察觉。其实木梳的制作也是非常讲究的。
光是挑选木材就很有说法。根据不同木头的特性,木梳的设计也会有所调整。
挑好木头后,再开始设计梳子的形状、确定梳齿的间距等各种细节。
接下来再进行大体上的切割。
这一步需要非常细致和专注,因为一个不注意,锯歪了就会
前功尽弃
......
得到大体形状后,再开始最耗时、耗力的一步——打磨和抛光。
不仅整个梳身要好好打磨,梳齿的部分更是需要一根一根的仔细刻画出弧度。
为了保护头皮,还得考虑到齿尖的圆滑细腻感,连砂纸都需要
用到好几种
。
从挑选木材、设计形状,到打磨抛光,正是有了处处为使用者考虑的细心,木梳才会被视为如此珍贵的礼物。
难怪古代人用它来做
定情信物
,毕竟心意满满。
看完这些技艺会发现,其实咱们中国这些传统手工艺真的很棒。
不仅是因为这些小物件本身的精致,也因为它们背后的故事。
可惜的是,这些美好的手艺却
很难传承
下去了。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像这些手艺人一样,沉下心来钻研、打磨技术。更何况还是这么难的技艺。
好在还有人坚持着做这件事。
比如
谭木匠
就是一个坚持手工制作木梳的品牌。
说到这个品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秉承数百年来流传的木梳制作技艺,富有浪漫情怀的谭木匠凭借匠心独运的时尚设计、40余道百年传承的手工制作,将天然、艺术、温情、健康贯注于日常生活,点滴之中渗透着质朴人文的情怀。
比起婆婆上面介绍的传统木梳制作法,谭木匠家的木梳技术则更厉害。专利的镶齿工艺就很值得一提。
先在梳背上开好孔,再把梳齿一颗颗镶嵌进去。这样做能够
避免齿根开裂、劈齿
等现象。
而且梳背和齿根分离的方式,也方便了
更换坏齿
,而不用扔掉整把木梳。
是不是方便很多?
更细心的是,他家梳子上的
每一颗梳齿
都有匠人师傅反复精细打磨,才得以保证360度的光滑。
用这样的梳子梳头,不仅能让头发顺滑、抚平毛躁,还能有效
按摩头皮
。
不光是梳齿,梳齿周围和梳身都会打磨圆滑,不会有锋利的棱角和木刺刮伤发丝。
特别的是,做过打磨处理的梳齿和梳背还不容易积起污垢,干净卫生。
发量多的妹子也适合用他家的梳子。
因为梳齿坚挺,更有力道。用它梳头,
入发感很深
,更能抓头皮。
用精良工艺做出来的梳子,每一寸都光滑圆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