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教学研究 | 杨小勇:拓展中世纪西欧各国王权集中程度差异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12-25 00:00

正文

本文为作者日更系列第60篇文章,全文2065字

在中古世界史专题教学中,通过一道高考真题可以起到有效知识拓展作用。本题选自于2024年重庆高考真题,通过“对铸币权控制的强弱对比”,得出结论王权集中程度差异。缘何各国之间的王权集中程度会有差异?

(2024·重庆高考·10)11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室对铸币的控制较弱,许多铸币厂由教会掌控,其发行的货币占主导地位。法国铸币业被大领主控制,货币的原料、工艺和设计都颇为粗劣。英国王室则控制了大量铸币厂,每三到六年便调整货币设计。这表明当时西欧诸国(  )

A.教会引领货币经济改革

B.封建经济陆续走向瓦解

C.王室鼓励铸币工艺创新

D.王权集中程度存在差异

在很长一段时期,西欧社会呈现的是王权与教权二元格局,教俗之争也蔓延着中世纪发展历程。在“阿维尼翁之囚”以前,总体发展是教权不断臻于极盛,王权沦为教权的小伙伴,如1077年卡诺莎之耻。王权难以集中的原除自身的封建制度根源,此处教权势力强大,亦是另一层原因。在教皇英诺森三世时期,教权可以说是真正达到发展的顶峰期,世俗君主们无不沦为教权的小伙伴。1308年开始,在长达七十年间里,教皇均由法王操作产生且只能驻于阿维尼翁小城之后,教权便开始了逐渐的衰落期,直到后续的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进程展开,教权统治的根基彻底动摇。世俗王权开始逐渐集中,西欧社会民族国家也开始逐渐形成。
在不同的国家,王权集中的程度又有所不同,譬如本题中英国为代表的“强力王权”和神罗为代表的“若王权”。其原因有哪些?
1066年随着诺曼底公爵威廉以军事手段击败哈罗德国王,完成对英格兰的武力征服,在入住英格兰后,威廉对旧的昂撒贵族反抗的基本政策是坚决镇压。到1071年,王室拥有的土地占到全国的七分之一。除此以外,威廉还对旧有的分封进行了一次洗牌,受封者除了对直接的领主行臣服礼、效忠之外,他们还要附加“效忠于国王”。为加强王权,威廉还于1086年编成“末日审判书”,加强了对领主受领土地占有情况的掌握,从而来确保统治。威廉去世后, 其子亨利一世时期,又依据日耳曼法习俗派王室法官巡回地方,加强对地方控制。
在军事征服背景下,还辅之以将地方各郡人事任免权收归王室,从而英国率先实现了王权集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金雀花王朝“无地王”约翰时期,1215年,迫于国内大贵族与市民阶级的联合反对,约翰被迫签署“大宪章”,自此逐渐开始确立“王在法下”的传统,1295年,“长腿”爱德华一世时期又召开了首届“模范议会”,14世纪又分化出上下议院。自此,“王在议会中”的传统也随之形成,最终王权借助等级议会维系统治的“等级君主制”最终确立(2020年版教材说英国的“议会君主制”观点待商榷)
再看神圣罗马帝国的王权为何如此“弱”。843年,查理曼帝国解体为三块,路易分得东法兰克,即为现代德国的核心。在抵御外族入侵中,东法兰克王国的萨克森人等部族作用日益突出,遂形成地方几大公国,由此揭开了千年封建割据史,一直到1871年普鲁士完成统一。
962年,“德意志之父”奥托一世与教皇缔结协定,取得德意志境内主教册封权,教皇加冕其为“罗马皇帝”,奥托被授予“教会之盾”,所谓的“罗马帝国”诞生。到了12世纪“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时期又冠以“神圣”之名,神圣罗马帝国之名由此而来。但正如伏尔泰所言,其既非神圣、亦非罗马、更非帝国,1806年,在拿破仑的军事征服中,神罗解体。
怎么巩固王国统治?自奥托一世起就采用了君士坦丁、克洛维等君主所用的办法,即借助基督教的合法性。奥托将大片土地赠予教会,教会对皇帝则无限忠诚,此即为“奥托特恩权”,通过与教权合作的方式一定程度加强了统治的稳定性,德皇权力也一度超过了教权。但是,在有一个强大的君主统治时代下,这样的制度尚能平衡,让地方贵族与地方教会相互制约从而能最大提高王权。但随着教会土地的越来越多成为最大的封建主,他们势力越来越大,这一制度亦开启了教权干预世俗政治的混乱时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