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拿上面这句话来形容苏联(俄)战斗机的发展史简直再合适不过了,苏联立国之初的波(波利卡波夫)系列在二战时被雅克(雅克夫列夫)和拉(拉沃契金)系列取代,雅克和拉系列又基本上在喷气时代来临之际被米格(米高扬-格列维奇)系列取代,苏联解体之后则是苏霍伊系列异军突起……。
▲《007•明日帝国》里出现的中国“米格机”
——怎么看都像是拿F-4冒充的……
在这一连串的名字中,想必“米格”最为老少军迷们所熟知,从朝鲜战争到冷战结束,“米格”几乎成了苏式战机的代名词,在引进苏-27之前,中国曾经的主力喷气式战斗机也全是仿自米格系。有的国内字幕组在翻译一些影片时,干脆就直接把其中出现的“苏式”飞机译为“米格机”,对于普通观众来讲,虽然不甚准确,倒也简明扼要——直接提醒你,这就是苏联(中国、朝鲜、越南……)那一边的灰机!
▲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Artem Ivanovichi Mikoyan 左)和米哈伊尔·古列维奇((Mikhail Iosifovich Guryevich 右)
“米格机”是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的作品,米格设计局创立于1939年12月,是苏联唯一以两个人的名字命名的飞机设计单位,“米格”的俄文拼写是“МиГ”,由“米高扬”和“格列维奇”的首字母组成,对应的英文为“MIG”,中间的字母在俄语中表示“和”,也就是“M and G”的意思。二人个性互补,米高扬精力充沛,干劲十足,擅长组织领导,更为年长的格列维奇则沉着稳健,设计功底深厚且熟练,是一对理想的合作伙伴。
说起来米高扬一家跟中国还有点关系,因为设计师米高扬还有个大人物哥哥——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Anastas Ivanovich Mikoyan),是历经了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时代的苏共两朝元老,在1964-1965年间当过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也就是苏联的国家元首(够大了吧?)。他曾在1949年1月受斯大林的委派前来西柏坡与中共高层会面,了解关于解放战争的信息,他还有个儿子伊万·米高扬,接了叔叔的班,后来成了米格-29的总设计师(好像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不过小米高扬还是一步步干上来的,并不是因为有叔叔的“关系”)。
虽然在二战期间米格设计局就有过米格-1和米格-3这样的作品,但米格真正的崛起还是在喷气时代,以米格-15为代表的“米格机”性能出色,即使是一帮放牛娃出身的飞行员,也能打出“米格走廊”这样的成绩。米高扬在世时参与设计的最后一款战机就是创造了诸多纪录的“钢制飞机”米格-25,米高扬于1970年去世,没能看到最终的作品,格列维奇在米高扬病重后接手完成了后续部分,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合作了。
为了对付美国研制中的XB-70超音速轰炸机和SR-71“黑鸟”侦察机而研发的米格-25在1967 年的多莫达多沃(莫斯科的一个机场)航展首次公开露面,这种怪兽一般的双发、双垂尾战斗机有着与之前“米格机”有着迥然不同的外观和布局,苏联又宣称它能飞到3马赫,较小的后掠角似乎又意味着高机动性,这给西方国家制造了足够的恐慌,直接刺激出了F-15计划。
1976年9月6日,苏军飞行员维克托•别连科(Viktor Belenko)上尉叛逃日本,他带来的米格-25使美国得以参破了“狐蝠”(Foxbat,北约给米格-25起的代号)的秘密,西方的专家在震惊于“米格机”的钢制机身和简陋的电子管之余,也不得不佩服“米格”能在落后的工业基础上搞出了逆天飞机的本事。在之后面对西方战机时,米格-25的战绩还要好于后来的型号,在海湾战争中,已经不再年轻的米格-25甚至为伊拉克捞到了唯一的胜利——击落了一架美国海军的F/A-18,美军飞行员斯科特•斯派克(ScottSpeicher)阵亡。2002年12月23日,伊拉克空军在体系对抗完全处于下风的情况下,再次用宝刀不老的米格-25击落了一架美军“捕食者”无人机,充分显示了“米格”的功力。
▲新型战斗机的原始方案之一,
看它更像后来的哪款战机?
虽然米格-25在1976年就不再神秘,但别连科也告诉美国,苏联还正在研究一种更先进的“超米格-25”,但他只是一个前线的基层飞行员,许多消息来自于道听途说,细节并不清楚。实际上就在他叛逃的两年前,米格设计局已经针对新情况开始了新型飞机的设计。
▲另一种并列双座方案
所谓的“新情况”,一是指原来的对手——美国的“双三”高空高速轰炸机(升限3万米,速度3马赫)已经被放弃,能以高亚音速超低空突防的 B-1 轰炸机和巡航导弹成为新的目标。二是指实战经验——苏联空军过于强调地面引导的作用,飞行员的自主性被大大约束,这种指导思想使采用了苏式战机的阿拉伯军队在中东战争的空战中严重不敌以色列,只要以色列打掉了地面雷达站,天上的飞机就会像没头苍蝇一样任人宰割。
▲变后掠翼的方案,看上去就是米格-23和米格-25的混合体,是不是可以管它叫“米格-24”呢……
▲新机的设计师变成罗斯季斯拉夫•阿波洛索维奇•别利亚科夫,此时米高扬已经去世,格列维奇年事已高
综合以上经验,苏联防空军需要一种具有探测能力强,可以下视下射的高速远程截击机来防御辽阔的国土,同时这种战机还要具备自主作战的能力,这就对航电、数据传输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新机的研制代号为Ye-155MP,这与米格-25的研制代号Ye-155相近,说明设计师还是走了一条比较稳妥的路子,在米格-25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以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拿出东西来。
最后的方案也的确是在米格-25的基础上研发而成,外观确实很像米格-25,但也有不小的变动,除了改为双座以外,米格-31的钛用量从米格-25的8%增加到16%,铝从12%增加到33%,“不锈钢飞机”的色彩没那么重了。米格-25的两台R-15涡喷被换成了两台加力推力达14886公斤的D-30涡扇(当时世界上推力最大的战机发动机),以0.8马赫的速度可巡航3000公里,因为飞行时间长,所以为飞行员设置了按摩座椅、尿袋、自加热汤或饮料(塑料管装)。
▲米格-31的前后座舱,后座舱的雷达和武器操纵员基本上看不见前面,关上舱盖后只有两侧小窗能透光,这是为了不影响观察雷达屏幕,所以从侧面看,仍然有点像单座机
▲米格-31的雷达尺寸巨大
虽然苏联在电子方面总体落后,但为了抗住美国的空中威胁,也得咬牙大干快上,给米格-31配齐该有的设备。相比于米格-25暴力的3马赫,米格-31的速度下来了(最高2.8马赫),但“大脑”和“眼睛”却有了质的飞跃,它是世界第一种装备了被动相位阵列雷达的战斗机,采用ZaslonS-800雷达系统,包括SBE-16扫描相控阵机载雷达,最大搜索范围200公里,可以锁定10个目标并导引4枚射程达100公里的R-33导弹(北约代号AA-9,别称“不死鸟斯基”)攻击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米格-31装备了APD-578数据链系统,可以把4架飞机联接起来,每架可“看到”前方140度,200公里宽的正面,相互之间的协调不用再通过语音。4架米格-31组成的小队能以较大间隔一线平推,扫过宽达800公里的正面,这对于国土广阔的苏联来讲简直太有用了——苏联,乃至今天的俄罗斯,面积虽大,人口却很稀疏,很多地方人迹罕至,不可能到处建设雷达站和防空阵地。几架能彼此协同、搜索范围大、火力充足的截击机就能迅速扫描辽阔的领空,若有敌情马上就通过数据链协调,自主投入战斗,无论是成本还是效率,都比地面上建设几百个雷达站,布上一大堆防空导弹要好很多。
米格-31的数据链系统不仅大大提升了战斗力,而且还有一个很神奇的功能——长机可以“遥控”僚机的自动驾驶仪,自动前往目标区域,还能自动交战……,要是当年的米格-25有这功能,估计别连科也就跑不掉了吧。武器方面,除了4枚R-33导弹外,米格-31最初还装有一门射速为6000 发/分的6管23毫米航炮(备弹260发),但米格-31的机动性跟米格-25差不多一样糟糕(其实也不算缺陷,因为不是多用途战斗机),航炮制敌基本靠人品,所以后来的米格-31M干脆就取消了航炮(还省下了重量)。
▲2011年,第一批米格-31开始恢复作战能力
米格-31在1975年9月16首飞,1983年正式服役,后来又有了米格-31B和米格-31M的改型。但苏联的解体中断了米格-31的发展,因为囊中羞涩,继续改进的计划难以实现,已经服役的战机还被大量封存,长期处于半退役状态,状况糟糕。不过伊拉克战争后,随着俄罗斯经济有所恢复,在普京的直接干预下,多数米格-31又复活了,毕竟拿它来搞国土防空还是基本胜任的,虽然不像苏-27那样多功能高机动,但其相对较大的机体和40多吨的起飞重量,使它还有不少能加以改进的空间,对于需要提升武备而又缺钱的俄罗斯来讲,改改还能用的老装备比砸大钱搞新东西还是省多了。
▲在勒热夫514航空维修厂里进行升级的米格-31
2014年,俄罗斯国防部与联合飞机制造公司签署了50架米格-31升级合同,将在2018年前完成米格-31战机的现代化改造,其作战能力将会大幅度扩展,升级后的飞机将获得全新的武器控制系统和天线尺寸增加到1.4米的“盾牌-M”雷达,对战斗机的探测距离提升到320公里,可同时跟踪10个空中目标,并打击其中6个,据估计作战能力可提升2.6倍。俄方声称这种雷达具备很强的对低空目标探测能力,米格-31将是世界上唯一能拦截密集来袭的“战斧”巡航导弹的战斗机。今年4月28日,一架米格-31在堪察加半岛附近空域拦截美国P-8侦察机时,曾逼近到了15米的距离,这是俄军米格-31恢复战力的表现。
众所周知,中国战机有了质的飞跃始于从俄罗斯引进苏-27,从此苏霍伊在中国声名远扬,但少为人知的是,米格-31也曾差点被引进。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陷入窘境的米格公司也想搭上向中国出口这趟车,甚至愿意“买一送一”,只要买飞机就附送生产线。要说这等好事要是提早十年那真是求之不得,但当时中国在还有选项的情况下,就得好好考虑一下引进这个机型到底效益几何。俄方向中国推销米格-31的理由之一就是中国同俄罗斯一样幅员辽阔,如果装备300-500架米格-31,其效力相当于几百部S-300地空导弹,而且具有极高的机动性,空防上具有优势,另一个理由是米格-31能携带远程导弹对付航母编队。
不过中国的情况与俄罗斯有所不同,当初引进俄罗斯战机的目的在于争夺东南沿海的制空权,而以截击为目的,机动性不足的米格-31显然并不适合。至于国土防空,中国也早已有了充足的地面防空网,再者苏-27也可充当这一角色,对付航母也似乎是潜艇更为合适。综合衡量后,中国没有引进这种“最后的截击机”,也没有入手虽然机动出色,但却腿短一截的米格-29,最终选择了重型多用途战斗机苏-27,并发展出了自己的歼-11。
▲时光一一带走了这些航空界曾经的牛人,随便考考眼力,上面两图中,哪个是米高扬?另外两个是谁?
1996年,俄罗斯将各设计局和飞机工厂重组为联合体,奄奄一息的米格设计局与莫斯科飞机工厂、卡莫夫设计局、克里莫夫设计局(设计发动机)等单位组合为“米格-莫斯科军工联合体”(MiG-MAPO)。此时的“MIG”已不再代表“米格”,而是“军工联合体”(Military Industrial Group)的缩写,米格设计局实际已被降为新联合体的一个设计所。2006年,联合体再与苏霍伊、雅克、图波列夫、伊留申等一起被合并组成“联合飞机制造公司”,米格变为旗下的子公司。虽然目前还有米格-31和米格-29等机型在役,但已经很难改变“米格”沦落的现实了。
▲米高扬是亚美尼亚人的骄傲,在他的故乡萨纳欣,人们为他建起了一座纪念碑
2014年3月1日,米格设计局的荣誉总设计师别利亚科夫去世,2016年11月25日,米格-29的设计师伊万•米高扬去世,这两位后米格时代标志性人物的离去象征着曾经辉煌的“米格”已经渐渐远去,或许以后再难看到新的“米格机”了。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事物总有新陈代谢,旧的不去新不来,就像米格曾经超越了它的前辈一样,米格也终会被取代,长远来看,这也许并不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
来源:军武次位面 作者:杨树
想与更多军迷互动讨论吗?
《中华网军事》群主微信号:zhonghua000xx
中华网军事粉丝交流QQ群:497317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