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1.1万字)
司马迁:“王翦,少而好兵。”
东周灵王的太子晋,因直谏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子孙以王族后代自居,为姬姓王氏。
战国时秦国的王龁、王翦都是东周太子晋的后人,时间已经过去约三百年。
【王翦熬了多久,才成为秦军首席大将?】
秦王嬴政即位初期,吕不韦权倾朝野,其心腹爱将蒙骜[ào],曾在在三个月内,攻克太原郡全部三十七座城邑,威震天下。
蒙骜本是齐国人,一直不得志,来秦国后得吕不韦提拔,顶替王龁成为秦军的首要将领。
图-
蒙骜取魏国东郡
蒙骜又取魏国东郡,局部切断赵国和魏国的联系,将三晋拦腰截断。大局上更是截断南北诸侯之间的联络,把天下一分为二,北方是赵、齐、燕三国,南方是魏、韩、楚三国,东方六国之间不能像以前那样畅通无阻,也不似以前那样容易合纵攻秦。总的来说,占据东郡是“断齐、赵之腰,绝楚、魏之脊”,截断“山东六国合纵之腰”。
嬴政虽精心栽培亲信,文的有李斯,武的有桓齮、王翦、杨端和,但这些人尚年轻,在秦国朝廷和军队中的话语权并不大。
图-
五国合纵攻秦
公元前241年(秦王嬴政六年),五国合纵,秦军大败,蒙骜阵亡。
然而此战后崛起更快的是秦王之弟长安君,他的心腹将军壁成为秦军首席大将。成蟜作为韩王的外孙,身边不但有将军壁,还有一位大商人蒲鶮,此人与吕不韦一样,在成蟜身上投资,期待“奇货可居”的爆发。
公元前240年(秦王嬴政七年),长安君成蟜与将军壁,统领数万人马,名为攻伐赵国,实际屯兵北上党,窥探关中局势,随时打算杀回咸阳。
北上党位于秦国东部,核心城邑是屯留,因此北上党又称屯留盆地,西周时属赤狄人控制区,春秋时为晋国所占据。
图-上党地区
公元前239年(秦王嬴政八年),在准备了近一年之后,秦国主力大军终于隆隆开动,从咸阳直取屯留。
将军壁本来将重兵部署在南线,等待秦军从南上党进来,好利用地形打伏击。谁料一支秦军从西线杀入北上党,这让将军壁猝不及防。嬴政军很快就突破将军壁的西线,开始向屯留盆地中央突进。
将军壁面对桓齮、王翦、杨端和这几个秦军新锐,毫无悬念地输了,而且干脆阵亡,一了百了,省的后面还要受煎熬。成蟜眼见大势已去,终究没有辱没秦国王子的称呼。他并没有投降,也没有逃亡,而是选择引刀自尽。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九年),嬴政铲除嫪毐,将吕不韦贬为庶人,迁徙到蜀郡。
赵国连年攻伐燕国,将燕国下都武阳、上谷郡等大片领土并入赵国腹地。赵国可以从上谷郡东进,一旦攻破居庸关,就直接威胁燕国都城,这让燕人感到巨大的威胁。燕王喜几乎是每隔三日便派人到秦国,请秦王出兵相助。
然而当嬴政大权在握之后,秦国的形势不容乐观,连年内耗,三年内损失的军力不下十万,绝非兵多将广,而列国也风云变幻,乌云密布。
赵国连年攻伐燕国,将燕国下都武阳、上谷郡等大片土地并入。赵国可以从上谷郡东进,一旦攻破居庸关,就直接威胁燕国蓟都,这让燕人感到岌岌可危。燕王喜几乎每隔三日便派人到秦国,请秦王出兵相助。
赵国名将层出不穷,除了那个流亡在外的廉颇,另一个更老的庞煖也让秦军吃尽苦头。几年前那次合纵攻秦,庞煖不但击败秦军,还阵斩吕不韦的爱将蒙骜。秦人听到庞煖的名字,多是神色不太自然。另一个名将李牧,斩首匈奴十余万,在赵国的威望更胜过庞煖。虽然秦人与他未曾交手,但此人也恐非等闲之辈。
赵国在二位大将的统领下,几年之内对燕国展开蚕食大战。如今燕军已经不敢迎战,只是坚壁清野,死守不出,才避免亡国。
秦国必须救援燕国,秦王嬴政即位后对外第一战,遣桓齮、王翦、杨端和三位大将。三位名不见经传的将军,究竟能否拯救风雨飘摇的燕国,天下人都认为悬,只有嬴政深信不疑,必能马到成功。
秦军此番开动,兵员严重不足,秦王下诏:低级别的官吏,十个里面征兵两个,上战场!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人连年征战,秦国少男丁,而且越来越少,以至等始皇统一之后,还从各地迁了许多男丁到关中。而刘邦建立汉朝,也做了同样一件事:迁男丁到关中。
秦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王翦统领,另一路由桓齮、杨端和统领。
王翦这一路,从北上党方向,攻击赵国的阏与要塞,就里是当年阏与之战所在,王翦一气呵成攻克此地。
阏与位置得天独厚,对赵国居高临下,秦军可以从这里下山,攻击整个华北平原。
此时赵国有两支军队,一支由李牧统领,在北方防匈奴;另一支由庞煖统领,正出兵赵燕边境,准备进一步蚕食燕国。
王翦在赵国中部雷霆一击,虽然声势猛烈、大张挞伐,却并未欺骗到李牧和庞煖,二位大将均不为所动。
秦军另一路桓齮、杨端和,则直接开往赵国东北的河间,攻打赵国的城邑,吸引庞煖前来救援,进而迫使庞煖放弃攻击燕国。
庞煖堪称老狐狸级别的,料定这是秦军的调虎离山之计,因此只令各地紧闭城门,根本不理会这两路秦军。
若战争这么僵持下去,秦军就会分成东西两路耗在赵国,而庞煖则气定神闲去攻打燕国,代郡的李牧还能策应庞煖,燕国危矣。
此时桓齮忽然改变东西骚扰赵国的原有战略,率东路秦军南下,直扑赵国的南长城。
赵国南长城用来防范南线敌军,对于从北方突击而来的秦军,赵国南长城的守军显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仓皇中迎战,堪堪守住防线不丢。
南长城距邯郸只有一百里地,若是南长城丢了,邯郸就暴露在秦军的面前,赵悼襄王紧急调庞煖来援。
当庞煖的十几万大军风风火火赶到南长城,桓齮的军队已经绕过南长城,进入东郡躲避锋芒。
庞煖则不可能再回兵燕国,一来桓齮军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二来赵国南北之间上千里,这么奔波之下人困马乏,根本不可能再动兵。
年轻将军桓齮,在此役不占屈人,挽救燕国这个盟友,使其继续牵制赵国。
公元前234年,秦军休整近三年,兵员得到补充,大军又将隆隆开动。
秦军领兵的大将,赫然就是几年前立下战功的桓齮。桓齮脸色偏白,身躯高大却很敏捷,像一头白额虎。经过几年的韬光养晦,他比以前更成熟了。
选择这个时间点与赵国开战,不仅是秦军得到补充,更因赵国大将庞煖在一年前病逝,这对秦赵双方的士气都产生了影响。
桓齮统领十五万生猛大军,浩浩荡荡、壮气吞牛。此战桓齮早有周密计划,他从东郡出发,向东北进入赵国东部。这里黄河分道,地势平坦,是赵国重要的产粮区。
图-东武城之战
桓齮分一支三万人的秦军围住东武城,其他军马就在方圆百里之内收割粮食。
桓齮这是什么战法呢,春秋时期郑国曾在东周领土上收割粮食,结果东周忍气吞声,并未做出反应。桓齮借鉴这个办法,希望将赵军主力吸引过来,进而一举歼灭。若赵军主力不来,秦军也可满载粮草而回,赵国则要过个饥荒年。
我们来看赵国的郡,九原、五原、云中、雁门、代郡、中山、太原、邯郸、巨鹿,鼎盛时期的赵国大致是这九个郡,但是产粮的却只有后四个。
现在太原郡已经在秦国版图中,赵国只有邯郸、巨鹿、中山三郡产粮。桓齮夺粮地点,就在巨鹿郡范围内。
赵国上下闻桓齮夺粮,这比攻打赵国城邑还令人愤慨,赵悼襄王年龄不大,出战的决心却不可动摇。赵国这次派出庞煖钦点的接班人,将军扈[hù]辄[zhé]。
扈辄这些年追随庞煖,从老将军身上学习合纵之谋和兵法之略。每当庞煖动兵之前,总要先问扈辄对策,扈辄总能先一步把庞煖的想法猜个八九不离十。
扈辄统领的赵军约十万,人数虽然不及秦军,但气势上可针锋相对。
此战桓齮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烧粮!以此混乱救火的赵军。
在农耕文明中,抢粮是可以的,但是烧粮这个做法,几千年的战争中都很少见。“民以食为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桓齮也顾不得会得罪多少人,至于有无因果报应,先烧了再说。
这场大战大致情况是,赵军组织百姓救火,秦军砍人头,结果是十万赵军被斩首,连扈辄也阵亡了。
桓齮在东方战场,取得一场自长平之战以来,斩首最多的一次胜利。在秦军当中桓齮有了个“小白起”的外号,其他的王翦、杨端和、李信等人,地位都不如桓齮。
第二年,当桓齮再次率军十余万攻入赵国,遭遇南下的李牧军。
李牧在赵国北方为将三十多年,一直是边地镇守的将军。即使李牧曾大破匈奴,也曾攻占燕国城池,可这些战绩都是他统领北方边军创造的,此前李牧从未统领过赵国的中央军(常备军),也从未与秦军作战。
正是李牧的低调,让天下对李牧听而不闻,也低估了李牧边军的实力,甚至有秦人觉得李牧不足挂齿。
李牧军数量庞大,由北方五郡的兵力组成,这五个郡本身是游牧为主,牧民上马就是战士,因此兵力非常庞大,超过三十万。(李牧大破匈奴,用了十七万精兵)这些年李牧一直抽调边军南下支援邯郸,秦国认为李牧现存的兵力非常有限。
再就是李牧用兵无常势,可以说出神入化,海水难量。但他从未与秦军交手,秦人对他的看法如雾里看花,也就不屑一顾了。
赵国调动李牧军,也是万不得已,因为李牧军首要任务是抵御北方的匈奴,赵国若不是无兵无将可用,绝不会令李牧军南下。
总之秦赵这一次对决,秦国是“小白起”桓齮,赵国是北方名将李牧,都是当世豪杰,有点关羽战吕布的味道。
图-
肥累之战
赵秦两军在赵国的肥累相遇,李牧用神出鬼没的战术,打出一个天下震惊的结局:斩首秦军十万!
这一战桓齮输在轻敌冒进,李牧用兵如神,赵国边军骁勇善战,都是秦军所料未及。虽然桓齮军也给赵军造成重创,但十万大军终究全军覆灭,桓齮只身逃往燕国,改名叫樊于期。(李牧与桓齮之战,请参考本书李牧相关章节)
桓齮战败后,王翦逐渐成为秦军首席大将,此前十几年,他见证了蒙骜、将军壁、桓齮这些秦军主将的兴亡。蒙骜和将军壁战死沙场,桓齮逃往燕国(后来荆轲刺秦王,燕太子丹用桓齮的人头当做见面礼),现在轮到王翦统帅数十万秦军,他鉴前毖后,风格截然不同,可说小心翼翼,用兵稳如泰山。
【王翦战李牧,谁是战国第一名将?】
公元前231年(秦王嬴政十六年、韩王安八年),桓齮逃亡燕国后仅两年,韩国南阳太守腾降秦。秦国接收韩国南阳之后,并未继续任命腾为太守,而是将其上调,升为内史。内史管辖整个关中的防务,是秦国军政的高层之一,嫪毐就曾担任此职。
图-最后的韩国
公元前230年
(
秦王嬴政十七年、
韩王安九年
)
,秦军隆隆开动,准备彻底灭亡韩国。统兵大将不是王翦、王贲、李信、蒙恬这些后来的名将,而是新人内史腾。
刚投降一年就得委以重任,始皇为何如此安排?很简单,内史腾在韩国朝野和军队中混迹多年,熟悉韩国的一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效果自然会更好。
另一层意思,给韩国人树立榜样,一年前的降将在秦国已经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如果大家投降秦国,可以比照内史腾的待遇。
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韩王安还是妥协了,他明白困兽犹斗没有什么好处,自己投降起码百姓不会生灵涂炭。
韩王安乘坐素车白马,手奉虎符玉玺,从新郑南门而出,投降对面这个骑着高头大马的秦国将领,他曾经的麾下大将南阳太守腾。
韩国灭亡,天下震动,秦王嬴政下一个目标是赵国。
赵国与秦国同祖,都是嬴姓。西周时期,赵氏有封地赵城,秦氏寄居在赵氏,两大氏族是唇齿之邦。到了春秋开端,秦氏后来居上获得伯爵称号,以嬴姓正统自居。再到战国时期,秦国称霸西方,赵国则横扫北方,嬴姓两大家族同时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图-秦灭赵之战
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十八年、赵王迁七年),秦军隆隆开动,兵分三路攻打赵国。
中路由王翦统领,这是秦国的主力,有近二十万,从太原郡出发,登上太行山的“7井陉”,进攻赵国中部。
秦军从东西穿越太行山,“7井陉”是路途最短的一条路,这给秦军节省数不清的粮草,加快秦军的进兵速度。“7井陉”正好处于赵国中部,从这里可以拦腰将赵国一分为二,将赵军主力吸引到中部,那么南北两头必然空虚,秦军的第二、三路军正是从南北两头进军。
第二路南路军,由杨端和统领,从东郡攻击赵国南长城,威胁邯郸。
杨端和与王翦几乎是同时出道的,当初与桓齮、王翦并称“秦王三虎将”,虽然未立大功,但也是一员稳重的宿将。
第三路北路军,由李信统领,也是从太原郡出发,北上攻打赵国云中郡、雁门郡、九原郡、五原郡、代郡。
李信从未作为一支军队的主将,但他家族显赫,始皇破格任命青年李信为北路军统帅。
秦国三路大军,从相距千里的三个方向对赵国发起全面进攻,意图明确:赵国只有一个李牧,无法同时顾及三条战线。
三路大军总军力超过三十万,这在长平之战后是非常罕见的兵力,王翦请求始皇多派兵员,与赵国打一场拼国力的大会战。这是王翦的用兵风格,他擅长大兵团作战,只要他的军队数量超过对手,他就能无往不胜。
话说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全民皆兵,在秦孝公时期,适龄男子都得上战场。但是秦军在战争中伤亡过大,关中一直处于缺少男丁的状态。
到了秦孝公的孙子秦昭襄王时期,曾征发十三岁以上男子上战场。在始皇即位前几年,也曾经下令低级别的官员,十个中有两个必须上战场,兵员相当紧张。
秦国获得的领土越来越多,可用的战士却一直在减少。等一统天下后,多次出现“关中少男丁”的现象,包括汉朝初年仍然如此。
不过这几年秦国得以休整增员,特别是兵不血刃兼并韩国,得到韩国近十万兵力补充,始皇可用的兵力增加了不少。
先看人数最少的李信北路军的表现,两万人从晋阳出发,途经太原郡的北大门狼孟,第一站就是赵国赫赫有名的代郡。
此次李信是作为三路军的一位统帅,王翦给他的命令是只要拖住北方几个郡的赵军即可,不求大功,但求无过。
李信军很快就进入代地,这里已经不是当年代王统治时期游牧状态了,赵国在这里经营一百多年,代城不说坚固,最起码也足够抵御两万秦军猛攻一阵子。
按照事先的计划,李信军应该在代城附近安营扎寨,让整个北方几郡不敢去支援李牧的赵军主力,这样就达到目的了。
可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到了代郡,李信就有种龙跃大海的感觉。让李信在代郡按兵不动,那比拿鞭子抽他一顿还难受。
赵国北方几郡,由于牧民多,全民皆兵,本来兵力相当充足,有超过三十万之众。但是李牧大破匈奴后,不断派兵支援赵国本土,后来扈辄的十万赵军覆灭后,李牧统领约八万北方大军南下,只留了一万多人在北方。
赵国北方这几个郡,现在的兵力只有鼎盛时期的二十分之一,几个大城也不过两三千人驻守,几乎不可能南下支援李牧。但王翦用兵稳如泰山,才令李信牵制赵国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