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宇宙解码
宇宙起源,黑洞,虫洞,多维空间,相对论,量子力学,地外文明,迷失古迹,不解之谜,科技前沿。
51好读  ›  专栏  ›  宇宙解码

山海经中的帝之密都找到了!答案隐藏在一个成语之中

宇宙解码  · 公众号  · 科学  · 2024-10-30 20:18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探讨了商代铜鼓和密须国的关系,包括密须国的历史背景、鼓的来历、密须之鼓的重要性以及其与黄帝、大禹的关联。文章还提及了《山海经》中关于帝之密都的描述,以及甘肃灵台县作为密须国故址的考古发现。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密须国的历史背景和地位

密须国是黄帝直系后裔所建,商代西部诸侯国的霸主,拥有王朝赐予的商式战车和象征征伐权力的密鼓,地位尊崇。

关键观点2: 鼓的来历和种类

鼓的发明者传说是黄帝,密须之鼓是商王亲赐密须国的权柄信物,拥有密鼓就拥有了商王朝号令西北部诸侯国的权力。

关键观点3: 密须之鼓与黄帝、大禹的关联

有学者认为密须氏可能跟大禹有关,密须国可能是大禹高密国之密都。大禹在此地取得了先进的青铜冶炼和青铜器铸造技术,依靠这些技术东征南讨,征服了许多古国。

关键观点4: 《山海经》中帝之密都的解读

《山海经》中的帝之密都可能指帝禹之高密国国都。商代的密须国位于今甘肃省灵台县一带,这里是中国最早的青铜器起源地之一。

关键观点5: 考古发现与历史推理

通过考古发现和历史推理,文章推测密须国可能在大禹时代就存在,并且在这里取得了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为后来的夏朝建立奠定了基础。


正文

    

    商代铜鼓

    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山海经》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成语,就是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的一种符号。紧锣密鼓这个成语的意思大家都知道,是说锣鼓点敲得很密,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气氛。

    紧锣密鼓有个近义词如火如荼,出自史书《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望之如火。”

    但紧锣密鼓出自何处,网上却找不到答案。

    只有个被人们遗忘的成语叫做“筛锣擂鼓”,出自明·吴承恩的《西游记》:“当街上筛锣擂鼓。”

    真知堂经过多年考证,紧锣密鼓这个成语应该出自“密须之鼓”。这个密须之鼓,就是打开文首山海经帝之密都之谜的钥匙!

    鼓的来历和密须之鼓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密须之鼓乃是商代晚期密须国的重器!

    周文王伐密须,取得了密须之鼓和密须国国君的战车,此事记载于《左传·昭公十五年》中:“密须之鼓,与其大辂,文所以大蒐也。”

    真知堂按:大 蒐 ,即大搜礼,即殷商时代的以狩猎为形式的军事演习。大辂,就是殷辂。《论语》记载,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战胜之后,文王检阅军队,乘着缴获的密须国君的殷商大战车,车上还载着商王赏赐给密伯的大鼓。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甘肃马家原出土战车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古代战争,鸣金收兵,闻鼓而进。

    鼓舞士气!

    鼓一出生,就和战争关系密切,实为战鼓。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鼓的发明者,传说是黄帝。《帝王世纪》记载:“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

    夔,据说是龙的一种。后人考证即所谓“猪婆龙”,就是鳄鱼。

    《山海经》记载,“东海。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鸣鼓而攻,卒灭蚩尤。”

    黄帝以鳄鱼皮蒙鼓,鸣鼓而攻。这个声音吓坏了蚩尤的部众。黄帝因此一战成功,杀死了蚩尤,取得了天下。

    密须之鼓是商王亲赐密须国的权柄信物。拥有了密鼓,就拥有了商王朝号令西北部诸侯国的权力!

    所以,文王伐密须,虽然理由很多,但取得密须之鼓,乃是不能明说的目的之一!

    《诗经 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

《资治通鉴外纪》:“‘密须氏疑于可,我先伐之。’管叔曰:‘其君天下之明君,伐之不义。’。。。西伯曰:‘善。’遂侵阮徂共而伐密须。密须之人自缚其君而归西伯。”

    有了密须之鼓和殷商之辂,文王就能名正言顺的代表大商号令西北地区的各个小国家,成为真正的西部霸主。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密须之鼓,据史书记载,分雷、灵、路、贲、晋、皋六种,有八面、六面、四面、两面不等,大小、长短、高低各异。

    灵鼓长寻有四尺(八尺为寻),晋鼓长六尺六寸。灵鼓鼓社祭、路鼓鼓鬼享、贲鼓鼓军征、皋鼓鼓役事。

    以此看来,这种在祭祀和战争中都必须使用的密鼓,确实是周文王时期西部高地社会各国公认的习俗。 

    在通讯和信息极不发达的古代,密鼓作为殷商中央王朝的信物,确实对周文王极为关键。

    《尚书·大传》记述:“文王受命,一年断虞、芮之质,二年伐邘,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畎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

    密须国在哪?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密须国,商朝姞姓古国,《左传·昭公十五年》注:“密须,姞姓国也,在安定郡阴密县。”

    姞姓是古老的黄帝十二姓之一,    

《世本》云:“密须,姞姓。”

    这个姓后来繁衍生息,有了不少分支,密须氏就是其中之一。

    《潜夫论·志氏姓》载:“姞氏之别,有阚、尹、蔡、光、鲁、雍、断、密须氏。

    密须古国,据考证就在今天的甘肃灵台县一带。

    灵台县得名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取周文王伐密须筑“灵台”祭天昭德、与民同乐之意。

    《灵台县志》载:“密须国故城址在县西五十里,即今百里镇。

《元和郡县志》载:“天宝元年改为灵台县,今县理西有阴密故城,即古密须国也。”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从地理位置上看,密须国主要在甘肃与陕西交界的泾水支流达溪河流域。此地正好在先周时代周人的老巢甘肃庆阳(豳地)和周族的新居(岐地)陕西岐山周原(今凤翔,扶风一带)之间。

   "武王徵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史记.周本纪》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

    周人借口密人不恭,抗拒大邦(周),还进犯阮国和共国。引起文王大怒。文王爰整其旅,以按徂旅。进攻密须国。在周人大军压境之下,密人造反,把国君捆起来投降了周国,献上了密鼓!

    这件大事,也记录在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上!

    周原甲骨文中有关伐密须的卜辞有七条:“今秋王西克往密;王其往密山;密西城;干密;咎曰并西克事;受友西克事;往西无咎获其五十人。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竹书纪年》记载:“商帝辛三十三年,密人降于周师,遂迁于程。”《逸周书·大匡解》也记载:“惟周王宅程”。

    密须人投降后周人建立新的密须国,西周中期,密康公不敬。国为周共王所灭。

《国语·周语》:“共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康公弗献,王灭密。

    此后,在周公东征时期迁移到今河南新密市大隗镇的姞姓密人,重建了姞姓密国。后为郑国所灭。

《路史·国名纪甲》载:“密,河南密县东四十(里)故密城,是武德三(年)为密州,与须城比,故说者谓即密须,盖亦号密须云。

    

    密须与伏羲,高密,大禹的关系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密,从山,从宓,本义是山中的隐蔽处。

    有学者说:姞姓密须氏是黄帝之后裔姞姓虽人(须人)与远古伏羲氏(宓牺氏)之后裔密人结合,而形成的古族。

    《三皇本纪》:“宓牺氏结网罟以教佃鱼,故曰宓牺氏。” 宓牺氏即伏羲氏。宓即密,即密人。

    从文字研究的角度上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不仅如此,密须氏可能还跟大禹有关!

    大禹,又名高密。因大禹早期的封国在高密得名。

    《史记·索隐》载:“鲧娶有萃女,是生高密”。“高密,禹所封国。

《系本》载:“鲧取有莘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宋衷云:高密为禹、禹之所封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