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庚南「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特邀高级研究员」
提要:
十年磨一剑。为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规则,银保监会会同人民银行对实施已整整十年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做出了适应性修订,并于
2
月
18
日起就修订形成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资本新规)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靶向明确
,
稳步推进资本监管国际化、差异化和精细化
资本新规的发布标志着《巴塞尔协议Ⅲ
:
后危机时代监管改革最终版》(以下简称“新巴Ⅲ”)在我国的全面落地,对我国银行业运行及监管将产生深远影响。
其一,推动我国银行业资本计量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有效接轨,提升银行资本监管的国际化水平。
资本新规在对接“新巴Ⅲ”及“监管一致性”(
RCAP
)评估要求的基础上,兼顾了国内商业银行和金融体系的实际情况,实现了我国银行业资本计量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有效接轨,提升了国际规则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落地实施的适用性。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银行体系的竞争力和话语权,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其二,体现了差异化监管的现代监管理念,有助于激发中小银行的金融活力。
资本新规以审慎性与适用性为核心,对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方式进行了优化升级,更加突出对优质客户、低风险业务的资本计量比较优势。同时,修订构建了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按照银行间的业务规模和风险差异将其划分为三个档次,匹配不同的资本监管方案。差异化监管框架的构建,将有助于减轻中小银行的合规成本,激发其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动能与活力。
其三,提升了风险计量的精细化,有助于增强银行体系的风险抵御能力,引导银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资本新规首次明确了商业银行投资资产管理产品的资本计量标准,鼓励银行投资更加透明的资管产品。这将有利于促进银行提高风险计量及应用水平,做实资本充足水平,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资本新规构建了多重约束的审慎监管框架,强化了跨周期性,将更加有效地引导银行统筹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合理调整债权风险权重、优化资产配置,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精准施策,全面推升资本监管“三支柱”
资本新规遵循“坚持风险为本、强调同质同类、保持监管资本总体稳定”等原则,以差异化监管为导向,着力于系统重构第一支柱下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完善调整第二支柱监督检查规定、全面提升第三支柱信息披露标准和内容。
●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
资本新规按照银行间业务规模和风险差异,将银行划分为三个档次,不同档次匹配不同的资本监管方案。其中,规模较大或跨境业务较多的银行,划为第一档,对标资本监管国际规则;资产规模和跨境业务规模相对较小的银行纳入第二档,实施相对简化的监管规则;第三档主要是规模小于
100
亿元的商业银行,进一步简化资本计量并引导聚焦服务县域和小微。值得注意的是,差异化资本监管并没有降低资本要求,其目的是在保持银行业整体稳健经营的前提下,激发中小银行的金融活水作用,减轻银行的合规成本。
●完善计量和管理并重的风险管理体系
资本新规按照计量和管理“两手硬”的导向,以制度审慎、管理有效为前提,细化计量规则,调整风险管理要求,为银行夯实经营管理基础、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提供正向激励。全面修订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
提升资本计量的风险敏感性;首次明确了投资资产管理产品的资本计量标准,提出穿透法、授权基础法和
1250%
权重等三种计量方法,引导银行落实穿透管理要求;制定有效的政策、流程、制度和措施,确保风险权重的适用性和审慎性。
●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要求,提升监管有效性
一方面,参照国际标准,完善监督检查内容。设置
72.5%
的风险加权资产永久底线;依据银行储备资本的达标程度,限制分红比例;完善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的风险评估要求,将国别、信息科技、气候等风险纳入其他风险的评估范围。另一方面,衔接国内现行监管制度,促进政策落实。完善银行账簿利率、流动性、声誉等风险的评估标准;强调全面风险管理,将大额风险暴露纳入集中度风险评估范围,明确要求运用压力测试工具,开展风险管理和计提附加资本。
●提高信息披露标准
,
增强市场的外部约束
遵照匹配性原则,建立覆盖各类风险信息的差异化信息披露体系。第一档银行要求披露全套
70
张报表,并详细规定了披露格式、内容、频率、方式和质量控制等要求,切实提升风险信息透明度和市场约束力。第二档银行适用简化的披露要求,披露风险加权资产、资本构成、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
8
张报表。第三档银行仅需披露资本充足率、资本构成等
2
张报表。
未雨绸缪,银行“备战”资本新规落地
资本新规对商业银行而言,无疑是一项新的挑战。资本新规预留了充足的实施准备时间,商业银行应抓住这一重要窗口期,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资本构成与经营特点,未雨绸缪,积极“备战”资本新规落地。
一是明确资本新规实施目标和路径,系统性推进资本新规落地。
各银行应按照监管要求,进一步优化政策流程,有计划、有步骤、高质量推进新规实施。要密切跟踪国际国内监管规则改革动向,系统性比对资本新规要求,确定本行所需开展的工作和所需优化微调的管理机制和流程,明确整体目标、关键节点、实施安排、职能分工以及监管合规申请计划等。
二是充分评估资本新规对资本占用的影响程度,健全高效的资本监控与补充机制。
各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建立适用于各银行自身实际情况的资本补充与分配机制;制定资本补充和应急计划、恢复与处置计划;建立或优化升级规范、审慎、完整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提前部署必要的资本补充措施,开展资本压力情景测试,防范意料外的资本计量结果对业务发展带来的影响。
三是完善信息系统、强化数据治理。
各银行要加快做好资本管理基础数据治理工作,加强数据标准的统一、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以及数据管理机制的优化,为全面落实新规提供更加灵活、敏捷的风险数据服务。要加快对前端业务系统进行调整,打造自动化数据指标核对体系,以保证在数据填报、数据变更时可自动校验数据问题,及时预警。同时,要建立异常数据应急处理流程,以保证异常数据的及时处理。
四是加强压力测试管理体系建设,切实提升风险计量和管理能力。
各银行应推动资本新规实施与本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深度融合,充分识别和审慎评估面临的主要风险并考虑各风险之间的关联性与风险传染,建立压力测试结果在风险偏好、附加资本评估、资本规划、风险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与联动机制。要建立符合资本新规对风险量化、风险与资本计量的时效性要求的信息系统,以提供更全面的估值与风险计量功能。
五是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
各银行应根据资本新规信用风险加权计量规则的变化及其激励与约束导向,主动调整和优化自身资产配置方向和结构,合理促进资本节约。在投资上,重视配置底层资产更加透明的利率债基和指数债基,有效控制银行表外风险,并以此支持实体经济和国家重点补贴企业。在信贷方面,要加强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要提升金融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力,以智能风控推动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等。
(责任编辑:吕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