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秦大明
如果小明不见了,就到这里来找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树乡谈  ·  闲聊三五句 ·  21 小时前  
练瑜伽  ·  刘晓庆很会挑起别人的嫉妒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秦大明

平凡,有什么可贵的?

秦大明  · 公众号  ·  · 2021-03-31 23:00

正文


1
网易云上有一条评论: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说平凡难能可贵。
这条评论后来走红后,据说被贴在了杭州地铁的车厢里,让这一份丧丧的情绪更加放肆地在996的年轻人之间蔓延。
歌里唱“你我皆凡人,活在人世间”,唱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唱“不要神的光环,只要你的平凡”,唱“这一生只愿只要平凡快乐,谁说这样不伟大呢”,无数名为“平凡”的鸡汤被灌进歌里,引人共鸣,骗人眼泪。
而真当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又可能会刹那恍惚,无言以对:说到底,平凡,有什么可贵的?
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平凡。
2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平凡可贵”是一碗毒鸡汤,是为了安慰那些平庸之辈知足常乐,而伟大的人物自有荡气回肠的精彩人生。
直到我看了一部电影,一部非常“平凡”地电影,却拥有着不凡的评分——豆瓣8.8分的英国动画电影《伦敦一家人》。
这部电影是根据英国漫画家雷蒙德·布里格斯的绘本改编,英文片名是《Ethel & Ernest》,讲述的正是雷蒙德父母的真实人生。
这位漫画大师的父母并非同样出类拔萃之人,而是两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父亲欧内斯特是一个送奶工,母亲埃塞尔是一位女佣。
故事开始于一个平平无奇的早晨,送奶的小伙子骑着单车路过一栋楼前,他看到了楼上窗口正在打扫的女佣姑娘,小伙子挥手致意,姑娘浅然一笑,爱情似乎就这么简单地开始了。
小伙子日日兴高采烈地从窗前路过,姑娘也日日守候在窗前等待小伙,直到有一天小伙子忽然敲开了姑娘楼下的大门,捧着一束鲜花,发出了约会的邀请。
不像《大鱼》里黄水仙花丛中的一见钟情和浪漫表白,大多数人的爱情不就是从一次次的暧昧和一次勇敢的接近开始的吗?
然后就是日常的约会、家人见面、结婚,欧内斯特是个乐天积极的小伙,把家里置办得五脏俱全,埃塞尔是个温柔持家的姑娘,成为了万千家庭主妇中的一个。
孩子出生后,两口子开始围着孩子转起来,埃塞尔甚至会为了孩子的卷发被剪掉而潸然泪下,战争来了,他们把孩子送到乡下避难,自己留下了守护家园。
战争结束了,孩子长大后更多家长里短,望子成龙后却事不如意常八九,再后来孩子也成家立业,埃塞尔和欧内斯特也逐渐衰老,最终在同一年相继离世。
听起来是不是很平凡?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就是一本毫无戏剧性的流水账,但即使是现在的我们,也能在这段从1928年到1971年的流水账中找到共鸣,比如二人初遇时的那种悸动和美好,比如夫妻婚后没孩子的焦虑以及孩子降生那一刻的喜悦,比如邻里之间攀比孩子的暗中角力,比如母亲对孩子飘逸不羁的发型总是看不顺眼深深执念。
这流水账的魅力究竟出自何处?答案难道是平凡吗?
3
其实《伦敦一家人》中的这条时间线一点都不平凡,整个二十世纪正是世界不断剧变的时代。
作为英国人的欧内斯特和埃塞尔可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度过了童年,可能从小就体会过失去亲人的滋味,经历过战争的伤痕,有的人变得更脆弱,有的人变得更坚强,很显然欧内斯特和埃塞尔不是前者。
两个年轻人走入婚姻殿堂的同时,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开始爆发,他们依然贷款买下了一栋大房子,尽管新婚之夜家里连个像样的家居都没有,但日子还是一天天过得丰盛了起来。
希特勒的阴影逐渐笼罩整个欧洲,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正濒临破产,彼时的欧内斯特和埃塞尔对此并不敏感,埃塞尔甚至还觉得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听起来很不错。
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伦敦成为被轰炸次数最多的城市之一,欧内斯特和埃塞尔将孩子送到乡下的亲戚家,让孩子依然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小两口在留在伦敦,面对残垣断壁和尸横遍野。
好不容易战争结束了,以工人阶级自居的欧内斯特所支持的工党上台,凯恩斯主义开启了英国成为福利国家的道路,日子似乎过得体面了一些,但这背后是个人分得的物资份额逐渐降低的窘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