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科技时代已经来临,并且已经应用到方方面面,譬如电子社保卡认证,火车站自助验证,银行办理业务,都已经利用人脸识别作为辅助手段。这些都是很严肃很重要的场景,它们敢于大胆启用,证明人脸科技已经达到高度防伪的阶段,接近于指纹的防伪性而被广泛接受了。
但是,我们无法像保管指纹那样妥善地保管人脸信息,它太容易泄露了。而用户的警惕性也远远不如传统验证手段。如果说某款
APP
要求提取指纹,你肯定没那么容易给,但是如果一款娱乐
APP
要求提取人脸,很多人可能轻易就打开摄像头。
人脸科技除了防伪验证等严肃场景,也必然会在娱乐方向大展身手,而相关的法律,以及用户的敏感度,全都没有做好准备,留下了很多高风险的漏洞。
创业公司要提防,它们不全是乔布斯,并不是都想把世界变得更好,而大多数只是想不择手段发财而已。高科技不等于高素质,很多高科技恶棍和传统行业中的奸商吃相并无分别,只是掌握的技能不同。
近日一款
AI
换脸的
APP
火爆网络,其高超的换脸功能令人惊叹,一个虚荣的小女孩可以轻易地把自己替换为偶像剧中的女主角大过干瘾,视频分享给他人也瞧不出破绽。有专家指出,类似软件可能已经运用深度学习技术,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反复编辑,利用一套人脸模型演绎出各种不同的表情动作,而拍出从未发生过的剧情。
因此专家也不客气的说,深度学习最终将演变为深度伪造。
怎么说呢,大家都知道,用静态照片无法通过人脸验证,像电子社保卡之类,都会让你眨眨眼、点点头等手段来证明你是活人。再譬如盗用微信老同学头像借钱骗局的一大破解利器,就是视频通话,照片能盗,即时视频不能。
显然这些土法防伪的门槛已然被突破,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有可能提取一次人脸信息之后,就能将其编辑为视频,表情口型都可以惟妙惟肖,别说通过活人验证,甚至可能配合语音模拟进行实时通话,足以把普通用户骗倒。
假如对方说
“你儿子被绑架了,报警撕票”,然后真的出现了你儿子哭诉求饶的视频,家长上当的几率无疑大增。再假如一个漂亮姑娘玩过一次换脸游戏之后,不久后发现自己成为某部动作小电影的主角,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国家法律能否还你清白?首先,骗走的钱不是都能追回来的。然后,如果小视频看不出破绽,或者需要天价鉴定费才能验明真伪,受害者澄清成本也非常之高了。
而即使你找到了涉及
APP
泄露信息的线索,法律能否帮得上忙,也是很大的问号。实际上这些风险漏洞,创业公司早就料到了,但是它们做出的预案,以及相应的用户协议,不是为了让你免于受害,而是让你受害之后根本赖不上他们。
已经有人翻出了某换脸软件的用户协议,其霸王条款令人大惊失色,几乎甩掉了所有信息泄露及被伪造牵涉的责任,同时自己就强行获取了用户的肖像版权和随意二次编辑并传播发布的权限
……简直就是请君入瓮,入了就等于卖身。
为什么敢这么干?因为目前没有针对性的法律,作为大陆法系的缺陷,只能以成文法为依据,无法通过判例迅速地拓展和推理,因此,很多明知道霸王的条款,就是没办法治理,直到受害者增加到一定数量,民怨沸腾之后专门修法,把新生事物给囊括进去。
目前很多创业者,说白了就是争取这个法律的空窗期,趁乱做大,迅速圈钱,等到法律一完善,它就不做了,或者摇身一变行业元老,借助法律封杀掉后来的竞争者,然后洗白开始按规矩挣垄断的钱
……一般来说,修法滞后至少两年以上,足够一个公司从地下室做到独角兽再卖掉了。
共享单车就是前车之鉴,这一套路大家看得明明白白,几大竞争方几乎全都靠不顾社会责任而野蛮生长,通过无序侵占公共资源圈来用户和投资,等到交通部法规一出台,全都不合规,全都玩完了,但是该赚的也赚够了,该圈的钱也都转移走了,留下一大堆破铜烂铁和一屁股债,还有几十亿用户押金,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