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深圳中学的天文社社长周文熙,写了一篇日记:
他说,想把中国人送上火星。
这篇日记是在第三届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结束后写下的。
2020
年丘成桐中学科学奖武墨湲
也参加了科学小会,希望在未来用科技为资源平等和人文关怀出一份力。
来自武汉的新冠康复者彭昕烨决心要向科学
家学习,踏浪前行。
来自大凉山雷波县的欧云晳说,要追星科学家。
这届科学小会是腾讯联合权威科学期刊Science、清华大学举办的,也是首届腾讯青少周的核心活动,目的是鼓励更多青少年热爱科学。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表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希望通过参与科学小会,青少年朋友们能认识更多的科学家,能在心里深深播下科学的种子,进一步激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科学真理的热爱、对科学精神的执着,更加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崇尚科学。”
现场实况,有图,有真相。
由158万青少年票选的第三份年度《青少年科学看点榜单》现场发布,中国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突破位列第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首席科学家潘永信演讲时表示:“对于遥远的星球或者茫茫的太空,我们需要有大胆的、创新的思维,我们要敢于去探索、去创新,同时我们还需要以科学家的理性和实证性来慎重地对待我们的科学发现,这是科学的精神。”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卡尔萨根奖”获得者郑永春演讲时表示:“‘天问一号’只是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未来还将有天问二号、天问三号,对小行星、木星进行探测,还将从火星上采样返回。这是一项持续几百年的伟大事业,值得你们为之奋斗。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胸怀宇宙!”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演讲时表示:“经过国际社会30多年的共同努力,自2000年以来,地球上空的臭氧层正在持续恢复,南极地区臭氧破洞持续缩小。中国为保护臭氧层作出巨大贡献,这是当代版本的‘女娲补天’故事。”
“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演讲时表示:“如果说并行计算是孙悟空打怪过迷宫方式,那量子比特的指数翻倍就是孙悟空分身的个数,分的越多,完成任务的速度越快。量子计算是一场马拉松,很多量子技术现在展现出来的都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精彩,等待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们去挖掘、去探索。”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演讲时表示:“通过全世界的努力,全球接种新冠疫苗接种已超过18亿剂次,大大地推动了我们控制、消灭新冠疫情的进度。但是,最近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出现,再次提醒着我们疫情还未结束,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防治传染病是人类永远的课题,必须依赖科学才能取得持续不断的胜利。期待同学们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抗击新冠疫情和保护人民健康的战役中展现才华、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演讲时表示:“青少年找到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然后坚定地向那个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出发,义无反顾、持之以恒地去攀登。愿他们做勇于追光的少年。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腾讯副总裁、腾讯AI Lab和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张正友演讲:“虽然未来充满未知,存在很多‘不一定’。但有一点是一定的,就是机器人一定要服务人类、造福人类,做人类的守护天使。在腾讯,我们提出‘科技向善’的理念,我们的AI和机器人已经走进农业、医疗、教育等很多领域。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要确保技术可知、可控、可用、可靠,从而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美好生活,创造人机共存、共创、共赢的未来。”
6位少年为获得《青少年科学看点榜单》年度科学突破的科学家颁奖,他们最小的9岁,最大的1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