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医药行业的趋势和变化,包括政策改革、药品审评审批、药品质量提高、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政策改革和药品审评审批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多项法规和政策,包括《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等,以鼓励创新和提高药品质量。同时,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解决了药品注册申请积压的问题,加快了药品的上市速度。
关键观点2: 药品质量提高
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是当前的重点工作,通过一致性评价可以提高药品的质量和疗效,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同时,国家还采取了其他措施,如MAH制度等,来鼓励药品创新和提高药品质量。
关键观点3: 国际化
随着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中国药品监管改革的目标是与国际接轨。中国加入了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并着手翻译ICH指南,逐步转化和实施国际最高技术标准和指南。同时,中国药企也在积极走向海外市场,开展国际合作和研发。
关键观点4: 行业重构和价值挖掘
医药行业正在经历重构,包括定责、清库、逼退、速批、补课、追责等方面。同时,两票制、砍价、整合、屏蔽、控费等政策也在推动行业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医药企业需要适应形势,建立合规体系,创新业务模式,迎接微利时代的到来。
正文
医药云端工作室:挖掘趋势中的价值
文:储旻华
2017年12月29日,2017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发布了2017年的最后一个法规:《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9号)。
而与这个法规同时上线的,是九项与药品和医疗器械相关的公告通告,其中包括广受行业关注的《中国上市药品目录集》,第一批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药品等。
图1:2017年12月29日CFDA发布的公告,来源丨CFDA网站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常态。密集发布的新政策、新法规和新指南使得药监改革成为过去的2017年整个中国医药产业最为关心的话题。
药监改革的目标,也是CFDA多位官员在各大小会议上反复提及的:鼓励创新,提高质量。而这一轮针对医药行业上游的改革势必会对整个行业的生态圈产生深远的影响。
申请积压已经基本解决
2015年8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也就是“44号文”,拉响了药品审评批制度改革的号角。
这是一部医药行业翘首以盼的文件。彼时,药品审评审批从最初的“大跃进”到2006年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颁布后的“大塞车”,根据CFDA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的报告,2013年批准上市的药品,仅416个,而同期受理的新注册申请高达7529个。药品审评积压成为了被反复提及的行业痼疾。
“44号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该文件指出,将围绕“提高审评审批质量,解决注册申请积压,提高仿制药质量,鼓励研发和创制新药,提高审评审批透明度”这五项目标展开药品审批制度改革,力争在2016年底前完成积压的将近21000件药品审评积压存量。
今年年底,CFDA副局长孙咸泽在出席2017北京药学年会时的报告宣布,“药品注册申请积压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化学药、疫苗临床试验申请,以及中药与民族药各类注册申请,都已经按时限批准”。数据最有说服力,目前药品注册申请存量已经由2015年的252000件减少到不到4000件。
孙咸泽局长在报告中指出,从2015年到2017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解决了药品注册申请积压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是与CFDA在这上面投入的大量资源息息相关的。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药品审评审批队伍从2015年的不到200人增加到了现在的将近1000人。另外,CFDA还建立了适应症团队和规划申请人交流沟通的机制,按照17个适应症分开排队,开展技术审评,大大提高了审评速度。
更为重要的是,今天,奋斗在第一线的医药人,关注的重点也早已从“申请积压”转为“优先审评”、“上市许可人制度”、“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等多项CFDA旨在鼓励创新,提高质量的新政策上。
优先审评审批推动药品快速上市
如果说,2015年7月22日开始的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构成了2016年的主旋律,那么2017年优先审评审批政策带来的行业震荡并不比“722”要少。
2017年12月13日,CDE网站悄然更新了一条药品注册进度:信达生物的PD-1单抗信迪单抗注射液(IBI308)的上市申请获得CDE受理,这是继百时美施贵宝的纳武单抗(nivolumab)后第2个在中国提交上市申请的PD-1单抗,也是首个提交上市申请的国内PD-1单抗产品。
一石激起千层浪:2016年9月13日,信迪单抗才刚刚拿到临床批件进入I期临床研究,仅仅1年多就提交了上市申请。如此快的速度,令业内人士惊叹,甚至引发了同行的质疑。
而这样的例子在2017年并不是孤例。2017年3月22日,跨国药企阿斯利康的明星产品泰瑞沙(奥希替尼,AZD9291)在中国获得了上市批准。
此时,据CDE接受该药的上市申请(2017年2月3日)仅一个半月,据提交首次临床申请的2014年6月也仅仅3年不到。
无论是信迪单抗还是泰瑞莎,它们惊人的审评审批速度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获得了CDE的优先审评资格。
2016年2月26日,CFDA发布了《关于解决药品注册申请积压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食药监药化管〔2016〕19号),明确三大类17小类药品(包括创新药、国际化药物、罕见病、儿童用药、癌症用药、临床急需仿制药等)被纳入优先审评的范围,可以快速获得批准。
自“19号文”发布以来,CDE共发布了25批优先审评审批药品目录。据孙咸泽局长讲话,截止目前,已经有353个药品注册被纳入优先审评审批,其中40个是儿童用药,一些重要的药物也都通过这一途径及时上市。
2017年12月28日,临近年末,CFDA更新了优先审评审批法规,发布了《关于鼓励药品创新施行优先审评审批的意见》(食药监药化管〔2017〕126号)。
与废止的“19号文”相比,增加了“在公共健康受到重大威胁情况下,对取得实施强制许可的药品注册申请,予以优先审评审批”的内容。
MAH使没有药厂的创新药企也能获得药品批文
在鼓励创新的医药产业端政策上,除了优先审评审批以外,另一个重要的政策就是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的试点。
2015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方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和有关问题的决定》,
决定提出,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四川十个省、直辖市,开展为期三年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允许药品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取得药品批准文号,对药品质量承担相应责任。用通俗的话讲,这项改革意味着没有药厂也可以拥有药品批文。
2016年10月24日,作为10个试点省市中的一个,上还是率先公布了MAH实施方案,以及第一批12个申请品种。其中包括了百济神州,华领医药,再鼎医药,和记黄埔医药,等创新药开发明星企业。
当年12月23日,由山东省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的抗肿瘤新药吉非替尼及片剂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批准取得持有人文号,成为我国首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品种。
孙咸泽局长透露,截止2017年底,一共收到了MAH注册申请560件,接下来将把范围拓宽。“所有的持有批准证号的企业,都可以作为上市许可持有人”,“肯定+扩大”是基调。
孙咸泽表示,目前CFDA正在向全国人大申请,将MAH制度在全国摊开。而正在审议的《药品管理法》也已经将MAH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首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17个药品出炉
以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为代表的药品质量提高要求,与鼓励创新一样,同样是CFDA 2017年的工作重点。
201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在“44号文”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对已批准上市的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作出部署, 一致性评价工作正式开始。
5月26日,CFDA关于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有关事项的公告”(2016年第106号)正式发布,文件列出了2018年底前须完成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目录,共289个品种。
根据CFDA的信息,目前已经发布的一致性评价配套文件共25个,政策方面的信息已经基本发布完毕。截至目前,受理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70个,仿制药参比制剂则多达近6000个,并且在持续增加中,而BE备案已经有289个。
2017年最后一个工作日,12月29日,CFDA发布了《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药品的公告(第一批)》(2017年底173号)。
首批通过的17个药品中,“出口转内销”的华海药业占了9个,此外重磅新产品,齐鲁药业的吉非替尼,正大天晴的瑞舒伐他汀钙也名列其中。
制药行业从咋听“一致性评价”后的集体焦虑,到第一批品种拿到“合格证”,经历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2018年是289个品种的最后期限,而一周前的12月22日,CFDA刚刚发布了《已上市化学仿制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即将在2018年拉开帷幕。
值得注意的是,12月29日,CFDA在其网站上发布了中国版的“橘皮书”—《中国上市药品目录集》。其中收录了131个品种,203个品种规格,其中包括刚刚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13个品种,17个品种规格。
今后新批准上市的新注册分类药品以及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药品直接纳入《中国上市药品目录集》,并实时更新。
可以预见,2018年,为提高质量而进行的一致性评价仍然是医药行业关注的重点话题。
与国际接轨是监管改革的下一阶段目标
在2017年9月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上,出席会议的CFDA副局长孙咸泽发表演讲指出,“如果说我们第一阶段的改革是解决药品的质量问题,下一阶段的药品监管改革的总目标就是与国际接轨。”
2017年5月31日至6月1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2017年第一次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会议通过了CFDA的申请,正式批准CFDA成为其成员。
6月14日,经报国务院批准,CFDA局长毕井泉致函ICH管理委员会主席Theresa Mullin博士,正式确认总局加入ICH,成为其全球第8个监管机构成员。加入ICH,被很多行业人士看做是2017年医药行业的一个重要事件。
ICH是一个技术性非政府组织,发布关于药品安全、有效性和质量的国际技术标准和规范。于1990年由美国、欧共体和日本三方药品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发起成立,于2012年启动改革,并最终于2015年12月确立。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ICH发布的技术指南已经为全球主要国家药品监管机构接受和转化,成为作为监管机构批准药品上市的基础,药品注册领域的核心国际规则制订机制。
早在2014年11月,CFDA在ICH里斯本会议上表达了加入的积极意愿。2017年3月,总局正式提出以成员身份加入的申请。历经三年艰苦努力,中国的食品药品监管最终走上了国际舞台。
加入ICH后,CFDA在CDE网站上开设了专栏,着手翻译ICH指南。接下来,中国的药品监管部门、制药行业和研发机构将逐步转化和实施国际最高技术标准和指南,并积极参与规则制定,推动国际创新药品早日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提升国内制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国际化是越来越多药企的目标
2017年5月11-12日,CFDA连续发布4个征求意见稿(第52-55号),这几个征求意见稿都在鼓励创新的同时,支持中国药企的国际化步伐,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比如,接受境外临床试验数据,对于挑战专利成功境内首仿上市的药品,以及在欧美日上市的新药给予响应的数据保护期。
优先审评审批的文件也明确指出,对于在海外同步申请临床试验,或者在国内使用同一生产线的国际化产品给予优先审评审批的资质。
而中国的制药企业,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将视线投向海外,特别是欧美市场。根据E药经理人的统计,截止目前,已经有5个在研药物在美国开展III期临床研究。
国际化直接引发了医药行业投融资的持续升温
2015年,和记黄埔医药和百济神州先后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各募集资金1亿美元,开创了尚无产品上市、专注创新药研发的中国小型生物技术赴美上市的先例。
2017年9月20日晚,位于上海的创新药企再鼎医药再次以18美元的发行价,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募集约1.5亿美元的资金,首日涨幅便超过55%。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再鼎医药尚未有任何一款产品上市,距离再鼎医药成立也只不过三年时间。
成功的例子给了中国创新药企和投资人信心。据行业人士,至少有将近10家中国新药公司正计划赴美上市。
2017年8月,成立于年的跨国巨头葛兰素史克(GSK)宣布关闭位于上海张江的神经疾病研发中心。仅仅一个月后,礼来制药业宣布关闭张江的中国研发中心。大家在感叹一个时代的结束的同时,另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我们面前展开。
12月,美国强生公司宣布,与南京传奇生物就该公司的在研CAR-T药物LCAR-B38M达成合作协议,支付1.5亿美元前期款,获得药物在中国和国际市场的部分权益。
6月初,南京传奇的这个药物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的年会上大放异彩,赢得了全球肿瘤专家的关注。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和记黄埔等多家中国药企都与跨国公司就新药开发达成合作协议。
而另一方面,中国药企也频频出手,收购海外药企和药品,藉此进入海外市场。2017年6月,三胞集团收购了美国生物医药公司Drendreon 100%的股权,获得前列腺癌药物Provenge。复星医药今年也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印度药企Gland Pharma。
除了创新药,仿制药也是中国药企国际化的方向。华海药业、恒瑞医药、石药集团等都有多个产品获得美国ANDA批准,成功进入美国市场。
2018已经到了,新的一年,CFDA无疑还是一个忙碌的年份。289个品种的大限将至,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将继续成为热点,随着新药优先审评审批政策的推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有望全面推开,更多的药企进军海外市场。
根据E药经理人的统计,截止目前,已经有5个在研药物在美国开展III期临床研究。
笔者预期,明年将有更多的中国药企在中国以外IPO,而笔者更希望看到的是,中国新药能登上国际市场,获得欧美市场的上市批准。而数量更为庞大的中国药企,能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质量,放眼全球,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
点苍鹤的跨年活动:
《拥抱2018医药行业重构特别讲坛》
21个关键词串成价值重构链条,点苍鹤特别解读行业重构方向并为你挖掘趋势中的价值
可咨询:180-2869-1034; 180-2869-1045(微信同号)
定责:
通过MAH明确主体责任:生产、质量、采购、配送、销售,与代理人的行为合规要求。
清库
:解决积压批件2万个+一致性评价去库存+辅助用药等定向清理。盘点家底,清除库存,去除机体不健康的负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一步。
逼退:
逼退临床数据造假嫌疑的临床试验+同质化明显的注册申请。清除存量的同时,拒绝「可疑增量」。
速批
:创新药、儿童药、紧缺药审评审批提速。
补课:
药品管理法修订+一致性评价+中药注射剂有效性安全性再评价+规范中成药名。历史不可变,休克疗法不可取,为历史错误集体埋单的同时,也在修正、调整、补课。
追责
:
GMP/GSP飞检+打击临床试验数据造假+工艺一致性核查(待落地)。
切割:
两票制隔断工业与代理商的药品交易链条,此为两票制的核心本质。
砍价
:药品采购碎片化+二次议价普遍化+药价形成复杂化+药价下降常态化。此「三化」在三五年内是常态,当且仅当医保基金控得住、医生收入稳得住、医院运营撑得住的时候,降价的阀门才会止住。
整合:
三医联动+福建医保办模式+医保深度介入药品定价、采购、使用。
屏蔽
:医药代表备案制,屏蔽不合规的接触和交易。尽一切所能拉开医务人员与医药代表的距离,切断药品交易链条。
控费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卫计委严令医疗费用增幅不得超过10%+药占比+药品零加成+重点监控管理特定药品。
以上是手段,重锤之下,对应的结果是或者将是:
补税:
金税三期+两票制,只要有交易就需要上税、只要有收入必上税,唯税收与死亡不可避免。
微利
:迎接微利时代的到来,大伙儿需要心态适应、方式适应、行动适应
退烧:
抗生素、辅助用药、中药注射剂等大品种光环不再,市场趋于理性,一个时代就这么过去了。
淘汰:
淘汰落后产能、淘汰僵尸批文、淘汰无法通过或放弃一致性评价的品种、淘汰旧有营销模式、淘汰与政策不符却不想改变的企业和个人。
合规:
合规成为必然、标配、活下去的必要条件。只有活下去才能谈发展。无论外资还是内企,建立形势下的合规体系是当务之急,形式合规到实质合规是必由之路。
创新:
药品创新、模式创新、监管创新,行业变得创新味趋浓。行业两股表现形态,一是保命,另一是创新,泾渭分明,高下立判。
分化:
重资产与轻资产分化、新药与普药分化、研发生产与销售分化、制造业与服务业分化、合规与不合规的分化、强者与弱者分化、上半场与下半场的分化。
分流:
医生分流、患者分流、医保分流、处方分流、渠道分流、市场重构。
不太相信处方分流近期大爆发的观点,但这是趋势,或许要想清楚几点:处方为何分流?哪些处方可分流?流向何处?如何分流?能否形成闭环?
重构:
新型以药补医方式的形成或过渡、医疗机构组织形态的重构、医保支付方式的重构、用药结构的重构、渠道重构、营销模式重构、企业组织架构的重构等等带来利益分配的重构。拥抱精彩的2018重构大年。
泡沫
:创新药的不断上市、各大明星公司市值的急速膨胀,医药行业是否在创新气象下隐藏着泡沫?我们需要长期观察。
2018,好戏才刚刚开场,祝福每一位医药人走好2018!欢迎参加
《拥抱2018医药行业重构特别讲坛》
,点苍鹤为您解读行业重构方向并为你挖掘趋势中的价值。
更多详情可咨询:180-2869-1034; 180-2869-1045(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