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丝绸之路,人们不由自主地就会想到张骞。然而,在张骞凿空的几百年后,丝绸之路因战乱而凋敝。当中华大地再次大一统之时,丝路两端也在盼望重启这条欧亚大动脉。
这个时代的重任,就落在了一位奇男子身上。
隋炀帝杨广登基之初,中原的商业虽已逐渐兴盛,但与西域大规模的商贸往来已因战乱中断了数百年。作为丝绸之路咽喉的河西走廊,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区域。
为了重新打通丝绸之路要道,隋炀帝派出了他心目中的合适人选——裴矩。
▲纪录片《河西走廊》中的裴矩形象。(图片来源:《河西走廊》视频截图)
裴矩(548-627年),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出身于魏晋名门望族河东裴氏。作为隋朝的开国重臣,裴矩以其出色的对外交往能力和对西北地区的了解,深受隋炀帝器重。
公元605年,受隋炀帝委派,年近六旬的裴矩来到了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肃张掖。在这里,裴矩寻访商户、与胡商沟通交往,了解西域各国风俗、地理、物产、典章制度等。
从山川地貌到风土人情,从姓氏家族到服章物产,他汲取着一切关于西域的知识。
除了与胡商交流,裴矩还查阅了大量的古籍,与实地考察的内容相互印证,将这些信息汇编成三卷图文并茂的书,取名
《西域图记》
。
▲从敦煌通往地中海的三条重要通道。(图片来源:《河西走廊》第六集)
在《西域图记》这部书里,裴矩详细记录了当时西域诸国的地理环境、政治结构、宗教信仰、礼仪典范、物产资源等情况,记述了通往“西海”(即地中海)的路线,并绘制了大量地图,成为当时
人们了解西域的“交通指南”。
▲隋朝时期河西诸郡地图。(图片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随着对河西走廊了解的深入,为了鼓励西域商人与中原通商,裴矩频繁地前往张掖、武威、敦煌等地,主管互市。
裴矩主管互市之前,中原与西域的商贸往来处于一种相对无序、缺乏组织的状态,不仅贸易规则尚未形成体系,还缺少必要保障设施。
裴矩主管后,通过与当地人的沟通和实地考察,针对“痛点”制定了商贸规则,如
设立了既能传递公文又能提供食宿的驿站。
此外,他代表隋朝与西域各国统治者或贸易代表谈判,争取双方在关税方面达成互利协议,以
降低对方商品进入中原的关税为交换,换取隋朝商品在西域地区的优惠待遇。
他还鼓励西域商人与政府直接开展贸易,令交易活动的范围和内容大大增加。
隋朝积极拓展与西域的贸易往来,
宣扬隋朝的文明、富庶与包容,许以厚利。
这一系列鼓励西域商人与隋朝通商的政策,吸引了西域商人络绎不绝来到河西走廊。
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来到焉支山下,一场空前的盛会在此隆重举行。
▲焉支山风景一瞥。(图片来源:“酒泉统战”微信公众号)
盛会当天,焉支山前欢声雷动,西域诸国商贾云集。高昌王鞠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27国的王公吏臣,峨冠博带,佩金玉,饰锦绣,在道左谒拜,迎接炀帝。
司仪高歌,礼宾穿梭,焚香祭拜,鸣金奏乐,歌舞喧噪!武威、张掖仕女,盛装围观。无数车骑,往来于黄土官道。一时间,丝绸古道骑乘填咽,商队使者绵延数里,人山人海……
隋炀帝在焉支山前举行西域诸国盛会,持续了6天。西域27国使臣毕恭毕敬地向炀帝献上西域图。
通过频繁的“招商”往来,西域各国东来的物产和手工艺品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来自西域的良种马对隋朝的军事和交通有很大帮助;传播而来的音乐舞蹈对隋朝的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多元汇聚促使隋朝文化影响力极大提升,也为唐朝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开展商品互换、贸易往来的同时,隋朝还通过举办异彩纷呈的娱乐活动增进交流和了解,吸引更多周边民族和域外商人的到来。
《西域图记》原书虽已亡佚,但《隋书·裴矩传》收录了该书的序言。裴矩在序言中提到了当时外贸的繁盛景象,更表达了皇上顺应天命、养育万物,对华夏与夷狄一视同仁的理念,使得天下百姓都仰慕归化。
裴矩在对西域有了全面深入了解后撰写的《西域图记》,
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认识西域的“一扇窗”,也进一步凸显了文化交流和交融的重要性。
到了唐代,裴矩和他的《西域图记》继续发挥着作用,成为唐朝统治者了解西域的宝贵资料,为唐朝进一步加强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推动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唐代丝绸之路路线图。(图片来源:“全国政协”微信公众号)
在裴矩的推动下,唐朝时中原与西域的商贸往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唐代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向西延伸至中亚和波斯。来自波斯、中亚、印度等地的胡商、僧侣、学者纷纷涌入中原,带来了丝绸、香料、宝石等珍贵商品。各种商品和文化在这里交流,甘肃、新疆等地成为了东西方商贸与文化的交汇点。
因此,《西域图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有助于隋唐两朝联系和团结西域各民族,巩固和开拓西北边疆,促进东西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