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表龙门阵
负责吐槽一切!互联网大喷壶,大嘴善喷喷天下可喷之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产先生  ·  今天楼市重大信号 ·  17 小时前  
长春晚报  ·  《哪吒2》,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  2 天前  
长春晚报  ·  《哪吒2》,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  2 天前  
媒哥媒体招聘  ·  万达电影招聘实习生!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表龙门阵

史铁生,不堪说

三表龙门阵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4-07-22 11:38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描述了史铁生的生平、作品以及他对年轻人产生的影响。文章提到史铁生虽然身体残疾,但他的精神力量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他的作品传递给了许多人。他的作品成为经典,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和重读。文章还讨论了史铁生的作品思想中的重要判定——我们都有病,并探讨了年轻人重读史铁生的原因。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史铁生的生平与作品

史铁生虽然身体残疾,但他的作品传递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成为经典。他的作品涉及生命的意义、困境中的挣扎和对生活的热爱等主题。

关键观点2: 史铁生对年轻人的影响

年轻人重读史铁生的作品,是因为他们在作品中找到了共鸣,感受到了超越时代的共振。史铁生的作品帮助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面对困境和迷茫,找到答案。

关键观点3: 史铁生作品的思想判定

史铁生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判定是“我们都有病”。他认识到人的局限和残疾是普遍存在的,而他的作品帮助人们接受并思考这一现实,寻找生活的意义。

关键观点4: 年轻人重读史铁生的意义

年轻人通过重读史铁生的作品,学会了正视自己的困境和欲望,寻求内心的安宁。他们找到一个与自己心灵对话的“地坛”,在这里寻求答案,并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


正文

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尤其在不堪说的年代。

(拍摄于2024年7月15日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

7月中旬去到柏林看欧洲杯决赛,入场时于喧闹中见到一个残疾人被朋友们簇拥着。

待到检票口,右手边恰有一条通道是为诸多的「他」开辟的,不由得就想到史铁生了。

余华在一档文化类节目中提及一则趣事——他与莫言、刘震云一起把史铁生扛上火车,跑去沈阳文学院给学生讲课,课后顺便参加了一场校园足球赛。想赢怕输,于是利用学生们的恻隐之心,让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镇守龙门。

史铁生曾说:「我没死,全靠友谊。」

「铁生不在了,铁生不在了。」余华在节目里喃喃自语。

可铁生仍在啊,铁生好着呢。

肉身与精神的分野,是史铁生作品中最重磅的母题,他感叹生命的寂灭是早晚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可人一旦有了圆满不可抵达的困惑和与之同来的思与悟,「我」便不死了。

所以史铁生仍活着。

因着「友谊」,好朋友——时下文学性与流量都在高位的余华先生是他最好的推销员。

而年轻人也重读经典,从史铁生的作品中感受到了超越时代的共振。有数据为证的是,史铁生在抖音上成了最受欢迎的作家,相关短视频累计18.6万个,增长192%,视频总时长增长415%,《我与地坛》位居抖音最受欢迎的名著首位,图书销量同比增长357%。

嘴替、正中眉心,年轻人用最新鲜的词汇描绘他,摘录他笔下的金句妆点自己的窗口。

只要我不断提起你,你就不会被忘记。

这是史铁生在《病隙碎笔》里的思考,恰巧成了被时代验证的谶语。

大数据与算法青睐时尚与鲜活的元素,甚至决定流行的走向,可它又不让经典蒙尘,塞到年轻人手里用于重新解释当下。「让我再看你一眼,从南到北。」这让我一个保守主义者最感到欣慰的地方。

史铁生仍活着,被年轻人追捧,是要问问原因的。

与各位大家解释不同的是,我认为史铁生的思想里有个重要的判定—— 我们都有病。

他在《病隙碎笔》中写道:「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它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我们爱而不得,我们欲壑难填,我们被短暂捆缚,我们劳碌不可终日,我们是时代汪洋里的一叶扁舟。

当然,还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差异。

当我们都是「残疾人」,再读史铁生的作品便不再是窥视苦难的刻奇,也不至于喟叹肉身的残缺,而是尽数对活着之意义的思索。

《我与地坛》写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正是人心迷惘,思想动荡的时期,于是一代人从中找到力量。

历史总是合辙押韵的,如今的年轻人再次站到时代的十字路口,迷惘与迷思是一样的,在被原子化的今天,个体往何处去,他们迫切需要找到答案。

他们在更年轻的时候从课本里读过《我与地坛》的节选,值得怀疑的是,可能同我一样,沉醉于文学辞藻的运用,以及拿着放大镜般寻找「中心思想」。

初尝人生百态,顿感力有不逮的年纪再读《我与地坛》,心境与收获大不同。譬如与母亲的羁绊,明白了为什么施加于孩子身上的苦难,到母亲那便是双倍的呢?明白了命运的无常捉弄。明白了人与人的聚散离合。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年假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

史铁生在地坛排解苦闷,观察人世,他看到进一寸的欢喜,也想到失一寸的释然。

《我与地坛》思想建构的重要基础就是—— 事已至此,又当如何呢?

他说: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史铁生总是温暖的,又有难得的赤忱。若有人把他的作品当鸡汤读,那就走偏了,实际上他正视自卑,正视欲望,并不试图把理想与情怀拔到圣洁的位置,而是非常悲悯的求一个大众内心安宁的最大公约数—— 好好活

每次读《秋天的怀念》,我都难过极了。史铁生讲他在苦闷的时候锤击「两条可恨的腿」,母亲便扑过来抓住他的手,忍住哭声说:「咱们娘儿两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年轻人重读《我的地坛》是极好的一件事,抖音用算法襄助是一件极好的事。

实际上,我们都需要一个自己的「地坛」。

那是与心灵对话的地方,在时间与空间上。

在家不远处有一个公园,被我引为「地坛」。

我时常在沮丧的时候去走一走,在凉亭里坐一会,身前是人工湖,身后是伴随凤凰传奇起舞的老者。

我带爱的人去听蝉鸣,去赏雪,发长长的语音,抽久久的烟。

史铁生说——除了写作,我还能干什么呢?写作,多是因为看见了人间的残缺,残疾人可谓是近水楼台。

我们都是「残疾人」,不避迷茫,不拒彷徨,不惜破碎,找一个地儿,未必是物理的,听从心流的探索吧。

对了,我更喜欢的是《病隙碎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