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清澈的丹江水从陶岔渠首奔涌而出,沿千里长渠向北奔流。
随着清水入户,1000万郑州市民告别苦涩的黄河水,拥抱甜蜜的幸福生活;随着南水城乡一体化的贯通,濮阳市范县“甜水井村”村民渴盼已久的南水让“甜水井村”名副其实。
总干渠郑州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年来,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累计向北方输水687亿立方米,为工程沿线城市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支撑,让干渴的北方重现生机与活力。
河南最先受益的是平顶山。2014年7月,平顶山市遭遇严重干旱,市民“大水缸”白龟山水库已然见底,百万市民吃水告急。河南省紧急协调,通过正在充水试验的中线干渠,向平顶山市应急调水5130万立方米,彻底解决了市民吃水难题。
“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后,河南有12个省辖市市区、52个县(市)城区和122个乡镇承接南水,其中郑州、焦作、新乡、濮阳等市拥有黄河水与丹江水的双水源储备,供水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郭伟说。
水质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井水咸,自从换了这个丹江水,水质非常柔软,甘甜好吃,我们很满意。”滑县老店镇西老店村村民延娟高兴地说。
南水,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也为受水区产业发展提供助力,畅通了河南区域经济循环。
“南水”,已成为漯河市食品产业招商的金字招牌,国内知名食品企业纷纷落户。闻名全国的临颍南街村特色产品,更是在南水滋润下增味生香。
“有好水才能出好面。现在用南水北调的水,很大程度上增添了方便面的香甜味儿。”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说。
声名远扬的钧瓷之都——禹州神垕古镇,曾一度面临水资源短缺困境,2015年起,南水北调开始向神垕镇供水。
“随着南水北调的通水,我们很多企业在扩大规模时,不再考虑把企业搬迁到外地生产,有些已迁出的企业,看到本地水源问题解决后,又把企业迁回来。”孔家钧窑负责人孔相卿说。
中线总干渠的波光与郑州航空港区的繁荣相得益彰。尽管初期规划未将两者相连,但河南省高度重视郑州航空港区发展,经过积极争取和多方论证,总干渠终绕航空港。得益于南水滋养,如今的郑州航空港区已实现跨越式发展,汽车巨头比亚迪及配套企业落户港区,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和新材料等产业在此集聚,一座航空大都市蔚然形成。
产业因水而兴,城市因水而美。中线工程持续向沿线河湖进行生态补水,复苏了当地河湖生态环境,引发了一场翻天覆地的“生态蝶变”。
“莲城”换颜。
通过置换超采地下水、实施生态补水、限采地下水等措施,许昌市区浅层地下水平均水位回升2.6米。通过生态水系建设,许昌喜获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美誉。
“黄龙”嬗变。
临颍县利用废弃窑坑,建设南水北调蓄水调节池,在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的同时,打造集蓄水、生态、景观、休闲、文化于一体的黄龙湿地公园,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地方。
“煤城”变美。
昔日以煤炭为荣的焦作,借助南水北调穿城之利,建设干渠绿化带,打造10公里长的天河公园,在保护水质的同时,孕育出一条秀美生态廊道,为焦作绿色发展带来新的动能。
精神续脉。
2022年年底,安阳西部调水工程胜利贯通,清甜的丹江水送入“红旗渠”故乡,满足了林州市,安阳市龙安区、殷都区百万人民对好水的渴望,群众赞誉为“新时代的红旗渠”。
在河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调度大厅,硕大的电子屏幕前,工作人员正密切观察各条线路调水实时信息,通过科学管理和精准调度,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优化利用。
“我们加强配套工程运维管理,精心科学调度,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向河南供水超过237亿立方米,3500万人喝上了优质甘甜的丹江水。”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主任岳玉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