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多位从业者的说法,互联网巨头收购超市股份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是巨头的线上线下融合战略。京东在2014年正式启动了O2O模式,与线下便利店等实体店合作,提供线上流量平台和配送服务。2015年它入股的永辉超市接入了京东到家,京东能够利用永辉的线下资源,推动自身的O2O战略 。
2016年,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旨在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加上物流、支付等环节的整合,全面升级零售体验。收购超市股份是这一战略的关键一步。例如,高鑫零售旗下所有门店均接入阿里的淘鲜达及天猫超市,为客户提供“1小时达”及“半日达”配送消费体验。
零售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解释,当时互联网陷入增长瓶颈,巨头们设想通过一套系统把线下所有的零售商都接进来,实体店对用户来说更有信任感,容易通过线下店吸引用户。另外,收购超市后必然要接电商巨头的系统,系统得到验证以后,再覆盖到其他店,有望一统线下实体零售。
巨头收购超市,还有一大原因是金融方面的考量。联商网高级顾问王国平分析,当时微信、支付宝在火热推进,推广线上支付需要线下渠道支持,而且金融板块在当时资本市场的估值空间非常大。这样的做法也确实有效,如今消费者早已接受了线下消费扫码支付。
庄帅补充,金融方面还有一个当时的热门业务是供应链金融。“超市跟供货商的结账周期短则一个季度,长的可能有一两年,这样超市的现金流就非常好。当时供应链金融很火,京东金融、蚂蚁集团等也都有相关业务,账期长、现金流好的超市业态对它们来说很有价值。”
第三个原因是可以丰富巨头的业务版图,增加业绩,拉动股价和市值。庄帅提到,比如天猫超市就借助大润发有了快速发展;阿里入股银泰时,也给天猫带来了很多品牌入驻。
资本市场需要数据,接入超市,巨头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永辉超市财报显示,2021年,线上销售额为130亿元,2023年这一数字提升至161亿元。高鑫零售2023财年营收836亿元,线上销售占比约35%,仅线上销售部分就有200多亿元。过去一些年里,巨头的股价、市值上涨有超市的部分功劳。
第四个原因是巨头看中超市的供应链和品类优势。庄帅提到,商品有5个频次,日频、周频、月频、季频和年频,京东的电子产品是季频、年频产品比较多,阿里的服饰类以季频为主,而超市的日用品和生鲜等是月频和周频的品类。“当时电商巨头为了用日用品这样的高频品类来提高APP的打开度、活跃度,以快消品为主的超市就被选中了。”
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商巨头通过收购超市股份,可以增强自身的市场地位,对抗其他竞争对手。例如,阿里和高鑫零售以及苏宁的合作,京东和永辉超市、沃尔玛的绑定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自身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