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重庆人对于麻辣小面的独特情结和依赖。文章讲述了重庆人对麻辣小面的热爱不分贫富和地位,强调小面在重庆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介绍了煮面的要求、作料的精细搭配以及面摊老板的独门绝技。文章还提到,麻辣小面作为重庆的特色美食,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开宝马的还是坐公交的,大家都喜欢到小面馆吃面,享受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很多重庆人的一天,是从早餐的一碗小面开始的。今天跟大家分享重庆出版社《重庆掌故(典藏本)》里的文章《麻辣小面:不吃不自在》(节选),作者章创生、范时勇、冯建华。
麻辣小面:不吃不自在(节选)
重庆人崇尚麻辣,重庆美食中集麻辣大成者,火锅当仁不让。其实,最能代表重庆这座城市的美食,并不是名声在外的重庆火锅,而是遍布重庆大街小巷的麻辣小面。
同样是麻辣,重庆火锅热烈、直白、沸腾、气势如虹,犹如邂逅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让人死去活来;而麻辣小面则敦厚、细腻、五味俱陈、绵里藏针,恰似老夫老妻。爱情是不能当饭吃的,所以重庆人吃火锅也是比较克制的,一周最多一次,足矣;但亲情却可以相互温暖,所以重庆人对麻辣小面,那是相当的钟情和依赖,一天不整上一碗,就觉得浑身没劲。
重庆人可以说有小面情结。每天早上洗漱完毕,急慌慌地冲到楼下角落的小面摊,还没来得及坐下,就听见老板冲着正在下面的师傅吼道:“又来一个二两,重麻辣,少面多青。”面摊的老板们,充分表现出重庆人精明能干的一面,对天天光顾的熟客,连吃面的习惯、什么时候来都记得一清二楚。
当然,也有不太熟悉的顾客,有什么特殊的口味,就需要跟老板交代清楚了。
“老板,起硬点。”
“二两提黄哦。”
“要得,少麻重青。”
“干溜哟。”
……
在重庆,只要有人经过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小面馆(摊)。无论地处富丽堂皇的城市中心,还是偏居冷清的乡镇一隅,麻辣小面的精髓,无外乎“粗中有细”。
所谓“粗”,就是要风格粗犷。煮面的锅,一定要够大;锅中的水,一定要够宽;锅下的火,一定要够旺。而且,这锅水一定要煮过多次面,以至于变得够浓稠,这样煮出来的面才够味;用来煎油辣子的海椒,一定要够粗……所以,重庆人吃麻辣小面,一般不愿意在家里,家里小锅小灶,哪里做得出那种粗犷的感觉。
所谓“细”,就是对作料和味道的要求,一定要精细。麻辣小面之所以好吃,作料是关键。一碗标准的麻辣小面,起码的作料就有:白花花的猪油、清亮亮的小磨香油、油浸浸的芝麻酱、天原厂的味精、黄花园的酱油、阆中的保宁醋、黄黄的姜汁、白白的蒜水、碧绿的葱花、切成粒的涪陵榨菜、压碎了的花生粒、酥香了的黑白芝麻,当然还有不可或缺的红亮亮的油辣子、异香扑鼻的花椒面。每家小面摊的作料大致都差不多,谁家的面好吃谁家的面不好吃,关键就看如何搭配了。这可是个技术活,也是面摊老板们的独门绝技,即使你想偷师学艺,如果没有老板亲自点拨,看是看不会的。
重庆人对麻辣小面的喜爱,不分男女老少有钱没钱,也不管是开宝马的还是坐公交的,大家或坐或站或蹲,一人端一碗,吃得酣畅淋漓其乐融融。以至于评选“重庆十八怪”时,“不吃小面不自在”理所当然地与“空调蒲扇同时卖”“爬坡上坎当小菜”等并列其中。
本文选自《重庆掌故(典藏本)》
监制:张红梅 周秋含
策划:单士兵 张一叶
统筹:吴国红 康延芳 马京川
栏目主持:朱丹红
本期朗读、音频制作:朱丹红
鸣谢:重庆出版社
图片来源:新华社灵犀AI作画
审核:何祥辅
将重庆日报设为星标
权威信息 第一时间掌握
国家级试点!重庆入选
国家电影局发布!《哪吒2》22日起在港澳地区全面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