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必列榜首,它们被称作中国文化与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代表,并被译成多国语言传至世界。但是,一部小说写作的最初目的,绝非是奔着文化传承和艺术造诣去的,
而四大名著的真正价值,不止是中国文化与中国小说艺术,它们更是中国人心灵与人生的真实写照——
千百年来,社会、技术与物质改天换地,但从古至今,中国人的心灵与人生始终未变。某种角度上说,四大名著写的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人生,读四大名著,就是在品味我们自己的人生与心灵:
读三国,过争关。心机,天机,契机,人到底争个什么?
读水浒,过利关。尘归尘,土归土,我们的仗义金银去哪了?
读西游,过欲关。除心魔,言释厄,始于慈悲,终于觉悟。
《三国》是一部从头“争”到尾的书。故事开篇便是党锢之争,后来董卓乱政、天下诸侯争雄。不仅国与国争,人与人也在争,周瑜就在这种相争中一命呜呼,三国也在这种相争中落入司马家。
《三国》开篇便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不仅是《三国演义》的主旨,更是古代中国两千余年历史的主旨。
一部古代史,就是一部分合交替的相争史。
而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出生时争家庭,孩童时争教育,后来争工作、争名利,到了老年还不肯罢手。
然而这一切在末了都似虚幻,正如《三国演义》全书最后一句所说:“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表面看来,江湖仗义的
《水浒》从来都把名利视为粪土之物,但从头到尾,
梁山的聚散都逃不掉“名利”二字。
小说中,先有晁盖七星聚义,后有梁山泊,而七星聚义就是晁盖一伙人为钱财而抢劫生辰纲。宋江为何广受各路英雄结交与好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经常用钱财接济那些落魄的豪杰,还因此得名“及时雨”。
而梁山众好汉,就在这种晁盖式的“求财”与宋江式的“散财”中组建起来,然后大家“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而最后宋江一行人非要带领大家招安,无非是想图个“正名”。水浒一场起落悲剧,终逃不掉名利二字。
《西游记》又名《西游释厄传》,“释厄”就是“走脱困境”。
一部西游,就是一部除心魔、过欲关、求释厄的心灵修行史。
佛家讲六欲,而我们每个人都摆脱不了各种世俗的欲望。
在现实中,这些欲望既可以成为驱使我们追求现实的动力,也能成为困扰心境的烦恼。
明代李卓吾(托名)在评《西游记》时说:
读西游的作用就是为了摆脱心魔困境(原文:此书读之可释厄也。),他还说:
“若读了《西游》,厄仍不释,却不辜负了《西游记》么?
”
王国维曾说:
《红楼梦》是悲剧中的悲剧,是叔本华口中的第三种悲剧。这种悲剧不是由意外造成,也不是由恶人导致,它是我们生命中根本无法逃脱的命运之悲。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些逃不开的死结,这是造物定下的无解之题。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的爱情悲剧,就是这样一种悲剧。作者的笔也无力扭转这种悲剧,最后只能以宝玉出家获得一种虚假的解脱。
读四大名著,关关难过。中国人一生的困顿、烦劳、名利、俗欲,都在其中。
然而,国人虽熟知四大名著的故事,但却很少人能体悟其中真义,要么是把电视剧拿来匆匆过遍故事,要么是把原著随便找来一本,不管版本匆匆读过。
读古典名著,版本极为重要。四大名著在成书、刊行、流传的过程中版本纷杂,其中不仅有故事章节的多与少,如《水浒传》就有70回本、100回本、120回本,更有文句笔法的巨大差异,如《水浒传》有繁本、简本两大系统,繁本文字丰富多彩,文学价值明显高于简本。
但是,面对这些纷杂的版本之别,普通人很难自己去辨别好坏,为此,店长荐书特精选出一套最适合大众日常阅读、又能深入研读的“四大名著·批注典藏版”。
本套书以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四个批本为主体,包括明代李卓吾(托名)批《西游记》,金圣叹、李卓吾(托名)合批120回本《水浒全传》,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批《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石头记》,并参照其他经典刻本,由岳麓书社、中华书局等组织专家学者团队重新考据、校勘,使本套书的文学、收藏、阅读、研读价值都达到最高。
以上四大名家批本,对四大名著的文学造诣及大众阅读都有不可替代的贡献,如毛批《三国演义》,删去了此前流行版本中大量“之乎者也”等冗余之词,使文句更为流畅、文学艺术价值更高,自清代后,毛氏父子加工润色过的《三国演义》就成了流行最广、最经典的版本。此外,四大名家的批语妙趣横生,其阅读价值甚至不逊于原著本身,这些批语及他们一生研究所总结的读法,对我们理解经典有极高的指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