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识局
欢迎关注识局!我们提供一手的政策资讯,并有丰富的线下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新纪录产生!150000000000+! ·  昨天  
中国新闻网  ·  8死17伤,江苏一技校发生持刀伤人事件 ·  2 天前  
央视新闻  ·  购房减税政策来了!算算能省下多少钱? ·  4 天前  
新华社  ·  货运航天飞机“昊龙”,有新消息→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识局

如果有一天,理性开始畏惧野蛮

识局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7-09 10:14

正文


文/梦如是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学会保护自己,永远是必要的。但如何保护别人,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我有一位80后的朋友,他有一个90后的妹妹。


这种年龄段的兄妹组合,其实是比较罕见的,原因是当年计生政策比较严格。大概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家人对妹妹的呵护反而更甚于哥哥,用朋友的话说,“她长这么大,我们都没让她接触过坏人。”


不过,这种呵护似乎正在产生反作用:虽然哥哥一直在提醒妹妹,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坏人,但由于妹妹从没跟坏人接触过,所以“警惕意识”严重不足。于是,在“财产分配”上颇为和谐的兄妹俩居然常因为“世界观”吵得不可开交。


上周,朋友又跟妹妹吵了一架,原因是工作人员在他家维修宽带的时候,妹妹两次穿着吊带裙在客厅里“招摇过市”,而且不服批评、拒不整改,情节十分恶劣。


“这好像不能叫‘招摇过市’吧。”我愣了半天,也没get到朋友批评妹妹的原因,只好弱弱地说,“在自己家里穿吊带裙有什么问题?”


“你看看你,一句话就暴露了你也缺少警惕意识。”朋友用一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表情看着我,“你说有什么问题?那时候家里有外人啊!”


“So?”


“So,她穿得太暴露,要是碰到坏人怎么办?”


我又愣了几秒。“你是说那个工作人员万一是坏人?……但是吊带裙也不能算‘太暴露’啊。”我耸了耸肩,“再说有你这么个五大三粗的哥哥在旁边,那人怎么敢……”


“关键问题不在这儿。”朋友开始口沫横飞地数落我,彷佛我就是他妹妹,“要是我不在旁边呢?要是就她一个人在家呢?这么没警惕意识哪行啊!”


我说你关心妹妹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你当哥的也不能管得太宽,毕竟妹妹也是成年人了,你随便指摘人家的穿着,这本身就不礼貌。何况青天白日的,人家上门是去工作,还能发生什么事?人家怎么你妹妹了?


“这次是没怎么。”朋友脸涨得通红,彷佛我跟他妹妹一样无可救药,“但这次没事不代表下次还没事。她平时这么不注意,万一有坏人盯上她呢?万一有人伪装成工作人员呢?再说了,人嘛,说到底都是动物,是动物都有可能冲动。这大热天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很容易冲动啊!你看新闻上报道过多少这种事,那些犯事的,平时哪个不是正常人?可能就那几秒钟他没控制住,就出事了,到时候吃亏的不还是女的?”


“你说的这些……我不能说没道理。”我说,“但这种概率忒小了。你这么小题大做,难怪你妹妹觉得你神经过敏。”


“我可不是小题大做。”朋友紧紧盯着我的眼睛,脸上浮现出我从没在他脸上见过的严肃表情,“你不知道道德这个东西有多脆弱。别看现在社会治安好,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个野兽,而且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要是有外界因素刺激啊,有些人啥事都干得上来。”


这是我们相识以来,第一次听见他嘴里冒出这么有哲理的话,不禁有些好笑,却又有些脊背发凉——没想到这个跑马的汉子虽然威武雄壮,内心却对世界恐惧得就像花一样。





在办公室里闲聊的时候,我说起朋友的过度恐惧,本想背后嘲笑他一番,没想引来一位70后同事的大声叫好。


“当哥的就该这样,这才叫负责呐。”同事啧啧称赞道,“凡事都要小心才好。”


我说难道你平时也这样教育儿子?


“我家是个男孩,衣服的事儿我不管他。”同事说,“但我经常提醒他,平时出门别戴名牌手表,在街上也别拿手机出来晃。”


“那要是接电话呢?”我争辩道,“要是看时间呢?你不让人家戴手表,人家总得用手机看时间吧?”


“那也得小心点啊。”同事白了我一眼,“我又不是说不让他用,只是让他尽量少拿出来。我跟你说,这人啊,不能显得自己太有钱,不然真让人抢了,你说这事怨谁?”


“真让人抢了,当然怨抢钱的啊!”我莫名其妙地说。


同事又白了我一眼。“怨抢钱的有用吗?到时候吃亏的还不是自己?”他飞快地说,“再说,谁让你戴着贵手表、拿着好手机到处瞎转悠的,这不是引得人家抢你吗?”


我忽然觉得逻辑碎了一地。“你的意思是——”我顿了好几秒才说,“如果,我拎着一袋子美金在街上走,被劫匪抢了,这事怪我‘引诱’他?”


“你这就是抬杠了。”同事说,“从法律上说,肯定不怪你,但话说回来,你太招摇,也是有问题滴——”


他把那个“滴”字拖得老长,仿佛这是一项特别不容置疑的真理。“你的意思是——”我也学着他的语气,“我们在享受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时候,要躲着别人?合法挣来的东西,不能理直气壮地用?”


“你可以理直气壮啊。”同事用一种不太自然的语气说道,“但是真碰上事儿的时候,别怨我没提醒你。我跟你讲,你们这些年轻人啊,从小在太平社会里长起来,不知道世道的险恶,不知道人有时候啥事都干得上来。”


“你碰到过‘世道的险恶’吗?”我反问。


“切,你就知道抬杠。我告诉你,我没碰到,不代表你就碰不到,现在碰不到,也不代表将来碰不到,你平时不看新闻吗?”


“可是——”


“行了行了。”同事站起身摆了摆手,似乎懒得再跟我说话,“你爱咋咋地吧,反正说了你也不懂。年轻人啊,不吃一堑,哪能长一智呢。”


我目送同事转身走出办公室,突然觉得他的背影看上去有些苍老。那大概就是“饱经忧患”的样子。





现在,我把来不及对同事讲的话写在这里:忧患当然是真实存在的。但它真的到了“险恶”的程度吗?


还真不一定。其实,我们之所以经常有“坏人越来越多”的感觉,至少有一部分是拜“信息传播越来越发达”所赐,而传媒之所以能给我们这种感觉,是因为它们有“议程设置”的功能。举个简单的例子:这几年媒体对雾霾的报道很多,所以我们觉得现在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可实际上,过去有段时期的空气质量比现在还差,雾霾也更多,只是报道得少,于是大家不觉得这是个事儿,或干脆以为那只是下雾。


当然,十个人听到这话,至少九个会说,那不可能,过去空气什么样,现在空气什么样,我都亲眼看着呢!媒体能糊弄得了我?而每当此时,我都会反问,你觉得今年热还是去年热?这九个人里至少有八个会说:当然是今年热!比去年热多了!晚上不开空调,我都睡不着!


如果你家的空调会说话,它或许会提醒你,去年夏天你也是这么说的。


这就是“感觉”的力量:人类很容易忘记环境中的细节差异,所以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今年”永远是史上最热和污染最重的一年。可是,如果人类对整天围绕身边的空气都印象模糊,对外部世界“安全形势”的判断又能有多靠谱呢?


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判断,经常取决于他能接触到的信息——谎言说一千遍虽然成不了真理,却可以成为“印象”,真话说一千遍当然更加可以。在有些时候,并不是某种现象很多、很普遍、很重要,才被媒体“说一千遍”,而是媒体“说一千遍”,让你觉得它很多、很普遍、很重要。


事实上,如果我们查一查这些年的犯罪率数据,或者翻翻过去的某些案件记录,很可能会发现很多当代所谓的“奇葩案件”、“恶性事件”,并不比过去更多、更恶劣。可是,如果过去发生100个事件,大众只知道10个,而如今发生20个事件,大众知道了19个,就会给你造成“这类事越来越多”的印象。


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真正碰上维修工人非礼女主人、劫匪在街上抢金手表金项链的概率,不一定比在冥王星上发现石油的概率大多少。只是,一旦我们经常听说世界上存在这种可能,就会变得小心翼翼。





话说回来,“小心翼翼”也算不上什么“错”,如果因为“没遇到过危险”,就觉得“不必担心危险”,反倒是图样图森破了。所以,我不想苛责任何一个小心翼翼、对周边世界充满警惕的人,他们本身并无恶意,只是担心受到伤害而已,我自己也经常这样。


不过,如果很多人不再那么小心翼翼,不再用警惕和怀疑的目光打量身边的陌生人,不再认为危险会随时随地到来,至少说明社会是进步了的。当一个年轻女子大大方方地穿着居家服,为维修宽带的工作人员端上一杯水;当一个戴着名牌手表的少年坦坦荡荡地走在街上,对擦肩而过陌生人报以温和的微笑;当人们不再把自己包裹起来、隐藏起来,不正意味着这个社会已经建立起某种互信机制吗?大家相信他人的善意,相信社会的安全,相信法律对自己的保护,不正是历代先贤孜孜以求的文明曙光吗?


我当然不是说,“图谋不轨”的人已经灭绝,我们再也不需要居安思危;只是,在这个已经由理性构筑起更加美好的秩序的时代,逃避危险、畏惧野蛮,不是让明天更美好的方法。


事实上,理性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脆弱——在地球所有已知物种里,只有人类产生了理性;在人类所有已知历史中,只有高度发达的时代,理性才占据了主流。其实,只要我们将理性和野蛮稍加对比,就会发现理性每向前迈一步,都比向后退一步艰难得多:


第一,野蛮通常伴随着暴力,而理性更喜欢温和,两者对抗,理性当然吃亏;第二,野蛮之所以为野蛮,恰恰在于它不讲理,除非以更大的野蛮来压制它,否则没什么好办法;第三,正如我的朋友和同事所说,人归根结底是一种动物,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野兽,它随时有可能爆发出来。


然而,人之异于禽兽,恰恰在于人类学会了用理性压制兽性的方法,并愿意把这种方法付诸实践。于是,人类成了地球上唯一一种愿意为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为他人的利益和福祉去奋斗的生物。或许,贫穷、饥饿、战争,都会让人类重新回到野蛮,但也正因如此,勇气才是理性最重要的朋友。


洞悉世界的黑暗,却仍然相信明天的美好,仍愿意对他人敞开心扉,才是“真·勇敢”。





本来,这锅鸡汤炖到这儿就差不多了,但考虑到它可能太浓,不容易往下咽,所以我特意准备了这个清淡的结尾。


多年以来,坊间一直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在中国的“市侩哲学”里,向来有“好汉不吃眼前亏”、“见到坏人躲着走”的训诲,这种精神已经刻进我们的骨髓里了,所以鸡汤炖再多也没用。


我不能断言,这个说法一点道理都没有,但我向来是不承认国人有所谓“劣根性”的,何况“好汉”就该吃“眼前亏”吗?这好像也算不上什么“劣根性”。然而,之所以有很多人会有这种印象,肯定也不是完全无凭无据,我猜这可能跟古代社会的某些特点有关:在古代,有些封建王朝为了方便,喜欢培养温驯、听话的臣民,那些比较有个性、不太愿意俯首帖耳惟命是从的人,则多半被压制了。于是,温驯和听话的基因就流传了下来,并产生了某种持久的副作用:面对拿刀的差役畏畏缩缩的臣民,面对拿刀的劫匪,一样还是会畏畏缩缩。


这也不全能怪那些王朝。当臣民的理性普遍比较少的时候,皇帝最管用的办法就是用高压来抑制臣民心中的兽性;可是越压制,就越不能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而理性也就越不会增多——因为理性正是建立在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基础上的。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由野蛮向理性的过渡过程,很难避免动荡(不是绝对不可能,但可能性不大),可是谁也不愿动荡在自己的时代发生,所以压制就成了唯一的选项。


好在,理性的时代最终还是来临(事实上,我们也没能完全避免动荡),温驯而听话的基因正在被独立但文明的基因代替。当然,它们还很脆弱,但历史又一次给了我们机会去培养它们。


我们能把握机会吗?


我的回答是:理性的阳光能否照进现实,取决于你我,是不是发光体。



更多资讯、海量视频、专业财经金融信息,尽在识局网!还在等什么,赶紧进入:www.ishiju.com 



我们是识局团队!

读者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人才应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申请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