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昊,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笔记之前,请先思考:
为什么说微信已经是一个生态?
小程序来了,要怎么去赶上这拨浪潮?
为什么说小程序短期不可高估,长期不可低估?
小程序的三要素:场景化、传播和交易是如何体现的?
大家好,我是朝夕日历的CEO程昊,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想在小程序上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朝夕日历是一款工具,我们为什么想做这个东西?
因为在中国虽然已经有很多人对时间管理做了尝试,但现在依然存在微信和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机会。
我们内部一直管我们的产品叫时间引擎,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日程放上来,之后再推荐一些有意思的日程。
在这个设想下,我们先做了多平台,比如IOS端、安卓端、PC端。我还记得当初创业的时候特别纠结、困扰,到底是先做安卓系统还是先做IOS系统,一帮码农完全不知道怎么去推广,怎么把这个产品让大家用。
那个时候没有办法,看到微信上可能有一些机会就去尝试了。先在微信上做了一个服务号,尝试了一些时间管理场景化的小功能,比如早起打卡和微课。当时开发的时候只用了两三周的时间,但是能够快速积累大量用户。
早起打卡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将近200万人使用,微课现在也有几百万用户。这段时间我们通过微信端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用户。
2016年9月份的时候,我突然收到小程序的内测邀请。我还记得当时是9点多,当晚就做了一个小程序出来,一看惊呆了,觉得这个体验真的太好了。后来我才知道内测只邀请了200多家,实际上在那个时候我们就一直在想要不要把重点放到微信生态上或者放到小程序上,所以重点做了几款小程序。
为什么想在微信上做?其实我们之前做服务号的时候就感觉到微信其实已经是一个生态了,或者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
为什么说微信已经是一个生态了呢?
我们明显感觉到做一个产品比较重要的几件事情拉新、促活、变现全都能在微信上搞定,根本不需要离开微信。
朝夕日历微信公众号界面,来自微信截图
比如我们上线一个很简单的功能早起打卡,用服务号、文章、社群,很快就能积累起很多用户,但是它那里可能没有太多的变现,微课这个就更明显了,用文章推广,拉群,在H5上面上课,然后支付。
令我们非常惊讶的是有大量的人愿意为线上活动付钱,这是我们完全没有想到的。那个时候就感觉到,在微信上已经可以做一个非常完整的产品或者是很好的体验,甚至能赚不少钱。
因此,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意识到微信是个生态,主要是因为在做早期打卡和微课时有了一些收获,并且越来越觉得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微信上创业,当时我们也没有想得特别清楚。
现在我们的想法是:
APP会做得越来越重,针对重度用户做一些精细内容,在小程序或者H5上面做更轻的内容,让一些轻度用户愿意使用微信和小程序。
小程序来了,要怎么去赶上这拨浪潮?因为我们一直之前偏工具,我一直想的也是偏类似于工具这个场景,可能其它领域我也不是特别懂,所以我就讲一下在小程序上做工具。
现在小程序很热,大家也看了很多文章,刚开始内测时舆论特别明显,很多文章都介绍这是一个特别大的红利。2016年12月28日正式公布,说有限制的时候,就有很多限制的声音。2017年1月9日小程序出来的时候,前三天确实能明显的感觉到有一拨很大的流量红利。从我们的监测数据上来看,还是有很多惊喜,数据量确实很大。但是我估计再往后几天,可能会有更多比较冷的声音出来。
其实在半年前做应用号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到底怎么在小程序上做,以下这三点是我觉得比较重要的。
第一,“长期不可低估,短期不可高估”;
这是我觉得现在评价小程序最好的、最清晰的一个观点。
现在有很多文章讲小程序,说场景化、内容电商,线下等等,有各种各样的言论,但是其实更多的还是在比较宏观的分析层面。我讲一下为什么我觉得这个评价好,还有一些我的理解。
1、“长期不可低估”
小程序刚出来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挺大的机会,但它不像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那么大。当时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你看小程序这么大流量,微信肯定是要做操作系统、微信手机,一开机就是聊天,一滑就是朋友圈,再一滑又是小程序,我觉得微信野心太大了。
那天听张小龙公开课讲这个过程,有两点我觉得特别震撼。
一是微信没有做推荐,小程序在微信没有入口,可能以二维码的形式出现在各个地方;
二是智能手机之后,有可能是一种类似于智能眼镜这样的设备成为主流。
其实之前也有一些分析说小程序可能是为瞄准未来下一代的东西做的一个准备,当时我也不是特别理解,但是当他真的提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各种YY了,觉得“长期不可低估”这个说法太对了。
为什么这么说?
按张小龙这个理论来说,他们根本没有想这代的东西要做个手机或者OS,可能直接瞄准的就是下一代,我们姑且叫它“物联网时代”。
现在的物联网可能更多的是智能家居、小米这种,有个硬件能联网,但是微信描述的一个场景可能是小程序直接扫码。未来也许也不是二维码,可能是一个涂料或者是我们看不见的光。
但是微信扮演的角色,它可能作为一个眼镜上的东西,上面跑着很多类似小程序的东西,它成了物联网里的连接器和控制器。
最让人心动的是,如果这个真的成立的话——下一波浪潮真的是物联网,并且智能眼镜这个东西很普及,在物联网里面是很重要的环节。
比如说是控制器、连接器,微信相当于又提前做了准备。小程序成了以后,他就不仅自己上去做,还带了一个大生态上去。这就相当于他提前拿到了下一波浪潮的船票或者是头等舱的船票。
当然这都是我们自己预想的,我们觉得长期上不能低估这个事情,尤其作为一个创业者,现在做这件事情相当于提前为物联网时代做准备,甚至于提前开展。只不过你搞不清楚这套是相当于原来的塞班系统还是IOS初代系统,从现在微信各方面产品上来感觉,更像是IOS的初代。
2、“短期不可高估”
我们最开始在做的时候,前三天很多人看小程序都说这做的是什么,很一般,就尝一下鲜试一试,也不会去用。
其实这是正常的,因为这些小程序全部是在2016年9月、10月、11月开发完的。那个时候我们所有内测者包括开发者,都不知道微信会给小程序设什么限制,不知道长按二维码居然进不了小程序,也不知道它的入口到底在哪里。所以那个时候开发的很多东西都是以最开放的心态去做的。
所以出现大家现在不能适应小程序这种情况,我觉得也是比较好的一种状态。
如果微信未来真的是瞄准物联网的话,它现在确实应该更多打压一点线上,扶持一点线下。因为线下太慢了,无论是做智能硬件,即使是铺二维码这件事情,在线下都需要一个过程。
虽然很多言论都说机会在线下,但实际上线上还是有很大机会的,包括这几天看各种各样的数据,线上的机会并不小。但是如果微信不特别克制一点线上的话,线上很有可能一下子就爆了,各种线下的创业者就没有心思做线下跑来做线上了,这对它的长远战略可能会有一些影响。
微信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平台,你在上面再做一个平台,这件事在用户认知上有很大的问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微信上的京东就是一个大平台,点击和转化率其实并没有原来预想的那么好,因为从用户认知上来说,在一个大平台里进另一个大平台其实比较奇怪。
所以说在小程序上做工具,我们觉得可能不太适合在这上面做一个大平台,可能更适合做一个小而美的工具,或者说做一个SAAS。
小而美的工具,大家原来都觉得小而美是要把东西做得小,其实并不是。
为什么我觉得小程序未来很有价值?
因为它可以把用户这一端做得很小,把所有复杂的事情放在云上去做,这也符合未来物联网的大趋势。
我们在内测之后总共做了五款小程序,现在也有在做其它小程序。因为在早期整个形式不是特别明朗的时候可以多试,而且小程序开发起来实在是太简单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朝夕万年历在我们拿到小程序当晚就做了一个特别简单的版本,三天基本上就做完了。
还有一个叫番茄闹钟,可能时间管理的人都知道,它有一个25分钟倒计时帮助你专注的,也都做得非常快。朝夕日历是我们的核心产品,也是第一时间做好的,我们后面根据小程序前期对线上的一些限制也做了朝夕微课和群约助手。
我们前期这三个产品都是属于拍脑袋特别简单就去做,速度也特别快,基本上当天做完一个,简单做一些优化就提上去。
根据现在微信的一些限制,我觉得有三点比较重要。
第一,场景化;
这件事情对日程本身就特别重要,因为日程这件事情在中国传播不起来,大家没有使用纯日程的习惯,就需要靠场景让大家培养这个习惯。
什么是场景化?举个例子,线上的活动就是个场景,比如在群里发一个活动邀请,我觉得就是场景认识。
第二,传播;
做这个东西一定是用户在用完之后就很想分享出去的,这件事情是比较有价值的。
第三,有交易。
在小程序平台上,如果本身就能让用户去付钱,这件事情可能就能走得更远。
在这个过程中,小程序生态上营销的重要性可能比原来在订阅号、服务号上要有所降低,因为它既不能传播朋友圈,也不能长按二维码进小程序。
这个时候产品会越来越重要,一定要让用户一用就觉得真的非常好,愿意去记住它,愿意在列表里找到这个小程序。相比原来的订阅号、服务号时代,营销比重是有所下降的,产品比重可能是有所上升。
第一,我们在时间纬度上做工具。
朝夕是从整个机器人的思路倒推出来的,因为我们原来就是一直在清华做机器人,开始想做机器人创业,后来发现太难了,又试了试做机器人操作系统,发现也太难。机器操作系统最重要的一个软件是什么?就是秘书,秘书能帮我做什么,帮我安排时间。从这件事情倒推过来,我们要去做一款时间管理的工具。
在中国,日历时间管理一直没有做出来,我们觉得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没有基于邮箱的社交圈。在国外出现互联网初代产品邮箱之后,大家就开始用了,彼此之间也都用邮箱联系。但是当邮箱进中国的时候,QQ已经很成熟了。所以相对而言QQ就替代了邮箱,大家基本上注册邮箱就是为了注册网站,没有人会在通讯录上记朋友的邮箱。
这导致中国的日历都是单机版,这里有一个巨大的悖论:我记日程,是因为我经常忘事,而我经常会忘了记日程这件事,所以就很难用起来。当微信出现的时候,我们发现微信实际上替代了邮箱。所以我们觉得在时间纬度上,继续做这件事情是有价值的,相当于有了一个新机会。
第二,人工智能。
我们做朝夕日历就是完全从智能这里推出来的,包括我们自己APP上也有很多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因为日程这件事情,我们觉得也许AI是最好的应用场景。
1)它本质上是个IFTTT(笔记侠注:即“if this then that”的缩写,事实上是让你的网络行为能够引发连锁反应、让你使用更为方便,其宗旨是让互联网为你服务)的逻辑;
2)它不需要那么多大数据,因为日程上的数据都是很结构化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的主题还非常标签化,类似于开会、聚会这种,所以它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原来也尝试过用对话做切入点,但是那个太难了,IOP还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这是我们决定在上面坚持做时间管理工具的两个原因,因为小程序为未来带来了无限可能。所以我们会用APP做重度用户,让那些特别需要时间管理的人用APP就好,虽然这批人现在比较少,但是我觉得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多。
剩下的很多轻度用户就可以用微信生态上的小程序来完成他们所需的各种各样的功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就是我今天的演讲,谢谢大家!